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针对玉米钵苗半自动移栽机人工投苗移栽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实现自动取苗作业,以玉米穴盘育苗方式为研究对象,自主研制一种基于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的取苗栽植机构.移栽机构采用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机构和栽植臂相结合方式,实现玉米钵苗自动取苗、送苗、栽植和回程4个动作.搭建试验台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优化方法,以移栽频率、夹苗片长度和钵苗株高为试验因素,取苗成功率和伤苗率为试验指标,对影响取苗移栽机构参数组合作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移栽频率为40~45 r·min-1、夹苗片长度为94~103 mm、钵苗株高为170 mm时,取苗栽植机构取苗成功率达91.67%,伤苗率3.71%.研究满足移栽机构设计要求,为玉米穴盘苗取苗栽植机构设计解决自动取苗问题提供依据.同时,为全自动玉米钵苗移栽机研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相较于毯状苗移栽,钵苗移栽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移栽装置作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决定整机工作性能.结合钵苗移栽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曲柄摇杆夹持式水稻钵苗移栽装置,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研制提供设计依据.[方法]设计了取秧机构、横向移箱机构和纵向送秧机构,通过SoildWorks建立了相应的虚拟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取秧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试制了移栽装置样机,以漏拔率和伤秧率为指标进行了取秧性能试验.[结果]在ADAMS中对移栽装置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出秧夹夹持点运动轨迹和位移曲线,且取秧机构在相应位置取放秧时,其左右秧夹夹持点之间距离分别为11.7 mm和0.5 mm.取秧性能试验,观测得到秧苗漏拔率(漏栽率)和伤秧率.随着取秧频率的增加略有增加,取秧频率为50次/min时取秧效果较好,移栽装置的伤秧率和漏拔率分别为2.14%和3.57%.[结论]曲柄摇杆夹持式水稻钵苗移栽装置各机构之间运动平稳,其取秧时伤秧率和漏拔率接近行业标准,基本满足移栽要求,后期将依照试验对机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进而获得较好的移栽效果.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种油菜纸钵苗移栽机气动插入式取苗装置,构建取苗过程的力学模型,通过取苗各阶段的关键参数优选试验,获得取苗装置最优参数组合。选择倒四棱台形纸钵,并设计一种双针插入式取苗末端执行器,根据取苗针间距要求确定取苗执行气缸型号为MHS4-20D。气动取苗过程分为取苗阶段、送苗阶段和脱苗阶段,各阶段力学分析与参数优选试验表明,取苗针与苗钵基质间摩擦力不小于3.67 N、苗钵脱落高度低于380mm时取苗装置可有效实施取苗功能。台架试验表明,当取苗针为直径4mm不锈钢、插入苗钵基质深度20mm、脱苗高度340mm时,取苗成功率达9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气动插入式取苗装置取苗效果满足钵苗移栽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西瓜钵苗茎秆纤细和大株冠造成的取秧、输送过程中秧苗脱落和取秧过程中秧苗子叶损伤问题,基于西瓜钵苗形态,设计一种夹护式西瓜钵苗自动移栽机构,探入式取钵移栽可保护秧苗茎、冠及形态,提高移栽作业合格率。文章根据西瓜种植农艺要求及西瓜钵苗外形尺寸设定优化目标,开发对应计算机优化辅助分析软件,优化一组符合西瓜钵苗夹护移栽要求结构参数,建立机构三维模型并作运动学仿真。加工机构物理样机并作台架试验,通过高速摄影对比移栽作业实际轨迹、虚拟样机轨迹和理论计算轨迹基本一致,验证夹护式钵苗移栽机构设计合理性。取苗试验表明,夹护式钵苗移栽机构较普通探入式移栽机构取苗成功率提高5%终稿栽植成功率提高7.5%,栽植优良率提高7.5%,栽植优良率提高15%。夹护式栽植机构各项性可满足旱地移栽要求,护苗机构明显提高栽植质量,减少秧苗脱落和株冠子叶损伤。  相似文献   

5.
导苗管式烟草移栽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烟草实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移栽成本,实现烟草移栽机械化、规模化,设计了一种导苗管式烟草移栽机.整机主要由悬挂架、地轮、仿形装置、投苗装置、导苗管、送苗装置、覆土压实轮、开沟器、动力传动链等组成.采用转盘式投苗机构把烟苗投入导苗管;采用曲柄摇杆机构、摆杆机构的可靠协调配合,把烟苗推入开沟器开好的沟中;曲柄摇杆机构摆动时把浇水阀门打开,实现移栽、浇水的同步;推入沟中的烟苗由覆土压实轮完成覆土和挤压;通过改变向投苗机构、送苗机构输送动力的链轮齿数实现株距的调整.该机具由拖拉机牵引,作业时地轮的转动经链传动、齿轮传动驱动转盘式投苗装置、曲柄摇杆机构、摆杆机构动作完成烟苗的移栽.该机具可完成移栽株距(500~650 mm)、移栽深度(80~120 mm)、灌水量(300~500 mL)可调以及效率高的目标,同时具有结构合理紧凑、维护方便、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农业商品化发展以及近郊农业的兴起,使得蔬菜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蔬菜移栽机自动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原有的半自动工作方式效率较低,结合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特征,对送苗装置进行有效改进,提升其送苗速度,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结合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送苗装置的实际情况,对装置进行设计,从而提升送苗速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农业商品化发展以及近郊农业的兴起,使得蔬菜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蔬菜移栽机自动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原有的半自动工作方式效率较低,结合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特征,对送苗装置进行有效改进,提升其送苗速度,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结合蔬菜钵苗自动移栽机送苗装置的实际情况,对装置进行设计,从而提升送苗速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玉米纸筒钵苗移栽机输送分苗装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自主研制玉米纸筒钵苗输送分苗装置作业性能及优化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优化方法,以喂苗速度、分苗盘转速、纸钵间距为影响因子,分离率、工作效率为目标函数,对影响输送分离装置工作参数组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喂入速度为2.6~3.0 m·min~(-1)、分苗盘转速为16~19 r·min~(-1)、纸钵间距为13 mm时,分苗率达95%,工作效率达61个·min~(-1)。为玉米纸筒钵苗输送分苗装置设计,解决制约半自动钵苗移栽机钵苗自动喂入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传统移栽机械需人工喂苗、劳动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国外全自动育苗移栽机械的成本高、结构精密复杂及维修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植质钵育技术的玉米移栽系统。该系统可以将玉米植质钵苗通过一体化的栽植机构直接完成从秧盘到旱田的移栽过程,简化了取苗到栽苗的过程,实现了有序取苗到机械化移栽的全自动过程,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针对玉米植质钵育秧盘的特点,以行星齿轮传动系统为基础,以余摆线轨迹为移栽过程中秧刀的取苗、栽苗的运动轨迹,结合前期玉米钵育苗移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可夹持的栽植机构,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完成取苗、运苗、栽苗的过程,同时结构简单可靠,有利于实现玉米全自动化移栽。  相似文献   

10.
番茄链式纸钵苗移栽机栽植机构参数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番茄钵苗机械化移栽效率,以链式纸钵苗高速、有序、有效栽植为目标,设计一种分离辊角度可调差速式番茄链式纸钵苗移栽试验台。采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选取作业速度、开沟器入土深度和覆土镇压器夹角为影响因素,以钵苗直立度合格率和株距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通过土槽移栽试验,研究栽植机构结构与作业参数对栽植机构作业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作业速度0.6~0.68 m·s-1,开沟深度103~116 mm,覆土镇压器夹角为40°时,番茄钵苗移栽直立度合格率大于90%,株距变异系数小于10%,满足番茄钵苗移栽技术要求,为番茄链式纸钵苗移栽机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玉米移栽机的供苗装置在分苗过程中出现的伤苗率高、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制的可降解的纸质钵盘,通过对纸质钵盘的育苗前后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设计一种能符合农艺要求的供苗装置,最终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实现对纸质苗钵的切割分离与间歇供苗。同时还可以将该试验台作为基础与半自动化导苗管式移栽机相结合进行试验研究,设计一种简单高效的用于玉米移栽的全自动移栽,为导苗管移栽机的全自动化栽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移栽后注水能够缩短钵苗的生长周期,且能起到抗旱保苗效果。传统的灌溉方式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浪费。以玉米钵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玉米钵苗土槽试验,确定单株钵苗的注水量100 m L以上。结合单株钵苗的注水量与本课题组正在开发的旱田钵苗移栽机构特点,设计一种穴注水机构及其试验台,并对穴注水机构出水口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该机构最突出的特点是内腔不动,外腔旋转,且内腔设计一个扇形槽口,使该机构能同时对准前后两个穴口注水。选取出水口内径、电机转速和水箱液面高度为主要影响因子,水量为考核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出水口内径16 mm,电机转速288 r·min-1水箱液面高度32 cm,注水量最大为156 m L。研究结果可为旱田钵苗移栽穴注水装备的研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茄果类蔬菜种植规模大,育苗移栽环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为提高茄果类蔬菜移栽质量和效率,自动移栽机应运而生。夹取式取苗机构是茄果类蔬菜自动移栽机的关键部件,该部件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移栽钵苗的质量。综述了夹取式(夹茎式和夹钵式两类)取苗机构的研究现状,在总结和分析夹茎式和夹钵式取苗机构的优缺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夹取式取苗机构和茄果类自动移栽机发展的原因,并从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程度;提高控制系统精度,增强对取苗机构材质的相关研究;提高移栽机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14.
面向温室大棚辣椒的幼苗全自动移栽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温室大棚中蔬菜的人工移栽存在工作量大、稳定性差、操作复杂等问题,劳动力成本占据蔬菜生产成本的50%以上,研制全自动温室大棚钵苗移栽机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秧苗栽植质量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方法】(1)温室大棚钵苗移栽机采用曲柄摇杆作为夹取机构,以步进电机作为曲柄的动力来源,曲柄摇杆配合摇杆前端的夹取爪与顶出装置,将钵苗夹取至投苗筒,再由投苗筒完成栽植工作;(2)通过计算与实验,确定了曲柄、连杆、摇杆、夹取爪材质、复位弹簧劲度系数等各项数据。【结果】通过实验,得出该设备针对辣椒幼苗移栽的最适宜土壤含水量为20.45%,最佳移动速度为0.4 m/s,移栽成功率达到90%。【结论】移栽机对于不同规格、含水率的钵苗有良好适应性,对钵苗夹取损伤小,相较于人工移栽与半自动移栽机性能可靠、标准化程度高,工作效率有较大提升。蔬菜移栽机构工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可满足自动化的钵苗移栽工作,为进一步研究经济作物从育苗到移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将偏心齿轮-非圆齿轮行星系应用于插秧机的混合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运用有限元方法对非圆齿轮与偏心齿轮啮合状态仿真模型施加相应的非圆齿轮角速度和偏心齿轮转矩。结果表明,分插机构在极限转矩状态下运动时,非圆齿轮最大接触应力在180~200 MPa,偏心齿轮最大接触应力在320~420 MPa,非圆齿轮与偏心齿轮啮合正常,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2Y–2型半自动钵盘苗移栽机的自动化取苗,设计了一种由扇形齿轮、沟槽凸轮及伸缩式苗夹组成的钵盘苗自动取苗机构。由于核心部件沟槽凸轮的轮毂形状影响苗夹的运动轨迹,对其主要结构参数包括中心距、摆杆长度和极半径进行了设计计算。对影响机构取苗效果的入苗深度、安装角度、基质含水率和转速进行了正交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当入苗深度为34 mm,安装角度为75°,基质含水率为22%,转速为18 r/min,钵盘苗的基质脱落量、断根总长度及漏苗率最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黏重土壤油菜移栽时易出现钵体入土困难、栽植速度缓慢的问题,设计了单平行多杆式油菜钵苗推苗式移栽机构。该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和平行四杆机构组合而成。平行四杆机构上端短杆固定,长杆通过连杆与曲柄连接,并随曲柄的转动前后摆动,在开沟装置完成开沟后,从水平方向上将油菜钵苗进行推苗移栽。在曲柄长度为20 mm,转速为90 rad/min的条件下,通过建立运动学模型和开展Matlab运动仿真,对机构的杆件长度、前进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参数组合为:机具的行进速度0.4 m/s;平行四杆机构中长杆长度为400 mm;连杆长度为150 mm;连杆与长杆铰接点位于上端往下110 mm。根据程序数据显示,最优组理论株距为205 mm,推苗距离为70 mm。样机土槽试验表明,机具在实际作业中平均栽植株距为194.82 mm,与农艺要求的株距(200 mm)误差率为7.18%,运行稳定,移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蔬菜穴盘苗移栽自动取苗技术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动取苗是蔬菜穴盘苗全自动移栽机的核心技术,快速、精确、低损伤取苗是蔬菜穴盘苗自动移栽作业的重要保障。自动取苗机构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为使自动移栽领域的应用或科研人员能够快速系统了解自动取苗技术,合理选型或设计取苗机构,采用文献综述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进行研究。对取苗技术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出式、顶夹式取苗机械结构简单,取苗效率高,不易伤苗;指钳式取苗稳定可靠、适应性强;直落式取苗机构布置灵活,可同时完成取苗和投苗,但需特制穴盘,仅适合小苗移栽。当前我国自动取苗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制钵、育苗、取苗等环节不匹配;蔬菜生产劳动者兼职化老龄化严重;缺乏高性能取苗技术等。结合国内外自动取苗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蔬菜生产农艺和现状,提出了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取苗技术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取苗速率,降低钵苗损伤率;简单型与智能型并重发展;向机-电-液-气一体式大型机和机械式小型机发展;取苗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不完全齿轮机构,在农业机械、机床、食品机械、电子管制造工业等部门都有应用。本文从不完全齿轮机构的运动分析出发,提出选取B_2点(普通齿轮传动的啮合始点)为啮合始点是最合理的。本文着重讨论了以B_2点为啮合始点时单向传动机构的传动几何学和计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而指出,双向传动机构一般不能选B_2点为啮合始点,以及传动计算上的一些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20.
穴盘水稻钵苗自动送秧机构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水稻钵苗有序抛秧机中自动输送进给钵苗行的输送精度及可靠性,减少送秧环节的漏秧问题。【方法】提出了钵苗行到位自动检测方案和程序实现方法,通过样机试验,分别获得基于直接在线检测秧苗茎秆、穴盘钵体和铁盘磁性凸起3种表征钵苗行到位的特征信号,概括出钵苗行到位信号的综合测量属性,确立钵苗行到位较佳的监测方案及其控制电路;设计集钵苗行到位检测及输送进给一体的皮带式自动送秧机构及控制系统。【结果】选用塑料穴盘钵体为检测对象时,皮带式自动送秧机构送秧到位检测成功率最高,为99.78%;铁盘磁性凸起的次之,为96.64%;秧苗茎秆最差。以塑料穴盘钵体和铁盘磁性凸起为检测对象时,穴盘类型对钵苗行到位检测成功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以秧苗茎秆为检测对象时,则影响极显著(P0.01)。在3种钵苗行到位检测方案中,输送电机转速在30~60 r·min~(-1)范围内变动时,对钵苗行到位检测效果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所设计的皮带式自动送秧机构及其钵苗行到位的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能够满足钵苗有序自动抛秧机对钵苗行输送进给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