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本研究采用具高产潜力的三个大豆新品种(生活费),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下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作物生长率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干物质积累与经洲际是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不同施肥量间,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较大差异;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变化趋势,其中盛花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荚鼓粒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以施磷90 kg/hm~2处理最高。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磷范围为90.1~103.1 kg/hm~2。在施磷水平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各养分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比;当施磷水平提高至120 kg/hm~2,各养分向子粒转运量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苗期外,玉米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积累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磷、钾积累、转运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灌浆期氮、磷、钾素积累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玉米磷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缓控释肥料施用对鄂北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比较了两种缓控释肥料不同用量施用效果的差异,以期为鄂北水稻生产中缓控释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缓控释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掺混包膜型控释复合肥料处理水稻增产6.6%~17.3%,施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水稻增产0.7%~11.9%;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掺混包膜型控释复合肥料和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水稻分别增产8.4%、2.5%;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数;与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相比,掺混包膜型控释复合肥料对水稻增产效果更明显。水稻产量与两种缓控释肥施用量均呈线性加平台关系。相同肥料用量条件下,掺混包膜型控释复合肥料处理水稻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积累量明显高于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两种缓控释肥的肥料回收利用率、肥料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肥料偏生产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与优化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氮磷钾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提高了9.2%和8.5%,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苗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优化施肥模式可提高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和开花期至成熟期阶段养分分配比例。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肥料吸收利用率提高50.2%,农学利用率提高51.7%,偏生产力提高36.5%,养分收获指数提高8.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苗期至开花期和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与玉米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优化施肥模式通过控制氮、磷、钾肥总量与氮肥分期调控,使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均优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牡响1号和牡丹江32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水稻施氮量、插秧密度及插秧株数,探讨寒地粳稻有效穗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率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趋势,究其原因发现,单位面积穗数随有效穗率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穗率与每穗实粒数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关系。为达到水稻最高产量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栽培措施,对于牡响1号这种多穗型品种应通过提高施氮量来增加产量,而对于牡丹江32这种大穗、大粒型品种则应通过适当降低栽培密度和施肥量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6.
施氮对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对玉米产量、氮素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使玉米产量提高,与对照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处理使玉米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植株中硝态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均与植株中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可用植株中硝态氮含量作为预测植株吸氮量及生物量的参考,为指导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区设计,以5个春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各生态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密度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在9.11万株/hm2时积累量达最大值;各生态区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威宁点最大,兴仁点最小。春玉米干物质总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子粒分配比例及对子粒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平均密度在8.86万株/hm2时产量最大,为11 844.22 kg/hm2;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有效穗数平均增加0.7万株,穗粒数降低20粒,千粒重降低14 g。各生态区产量表现为威宁>毕节>铜仁>安顺>兴仁。  相似文献   

8.
种植方式、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种植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60 000株/hm2的产量高于45 000株/hm2;施肥增产作用明显,但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影响肥料效益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种植密度对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增高,先玉335的平均倒伏率大于郑单958;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且与倒伏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倒伏率与产量相关分析表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倒伏率与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玉米长效专用复合肥不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试验研究,阐明了玉米长效专用复合肥不同施肥量与不施肥对照比较,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22.90%~57.9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经济施肥角度应选择施肥量1275.0 kg/hm2为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铃薯》2017,(6):341-345
为研究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增产增收效果,以当地主推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施用推荐施肥、缓控释肥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改善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产量增幅在7.88%~14.92%,其中处理4(施用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80 kg/667m~2)的产量最高,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产428 kg/667m~2,达到3 297 kg/667m~2,增产14.92%;马铃薯经济效益增加幅度在1.73%~13.81%,其中处理4(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加收益605元/667m~2;使用生物有机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使用缓控释肥和常规肥料;建议在种植马铃薯时,可以适当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起到减肥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铃薯》2016,(3):164-168
为建立合理的马铃薯施肥方式、提高肥料施用效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自主研发的新型肥料增效剂对马铃薯肥料的减施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不同比例的增效剂均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添加10%增效剂时,马铃薯增产幅度可达14.12%。在施用10%增效剂的情况下,减少10%肥料施用量,马铃薯产量增加3.98%;减少20%肥料施用量,马铃薯产量基本和对照持平,表明新型肥料增效剂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同时,施用增效剂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并提高马铃薯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叶面施肥是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一种补充,具有吸收快、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弥补由于茶园化肥减施后养分吸收的不足。"叶面肥+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在浙江省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相比,平均增产2.3%,新梢养分利用率提高5.5个百分点,绿茶品质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水稻稳定性肥料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稻16号为水稻供试材料,通过与配方肥和习惯施肥相比较,研究了稳定性肥料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稳定性肥料通过增加水稻的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进而增加水稻产量,达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田马铃薯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古田马铃薯N、P、K肥料施用效果, 通过马铃薯“3414”田间肥效试验和土壤养分分析,建立古田土壤马铃薯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古田县冬种马铃薯在现有土壤养分肥力水平下,施用N、P、K 肥料依然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施用N、P、K肥料分别增产24.0%、10.8%和22.1%, 施肥处理增加单产的效果依次是N>K>P。施肥增加经济效益依次是P>N>K。N、P2O5、K2O的产投比分别为12.6、13.7和9.3。对古田县冬种马铃薯而言,马铃薯土壤低肥力等级N、P、K养分临界指标含量分别是:<109.9、6.4与92.3 mg/kg;而高肥力等级土壤N、P、K养分临界指标则分别为:>248.9、49.6和151.8 mg/kg。古田县冬种马铃薯平均最高产量的N、P、K施用量分别为:(205.1±31.3)、(88.5±40.5)和(302.1±57.3)kg/hm2 ;取得最佳经济产量的N、P、K施用量分别为:(178.4±42.8)、(68.2±37.3)与(265.2±79.1)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 ∶ 0.4 ∶ 1.5。  相似文献   

16.
选用南平市双丰复合肥厂生产的25%水稻专用(N∶P∶K=12∶5∶8)在单季晚稻上进行肥效试验,设水稻专用肥、习惯施肥和不施肥3个处理,2次重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专用肥比习惯施肥的增产30.55 kg/667m2,增加产值79.43元/667m2,比增5.93%,经济效益显著,可以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17.
18.
以新台糖22、粤糖85/271作为供试品种,以12 %、15 %含量的“肥农”牌生物有机肥、普通化肥为供试肥料,设置等价施肥处理,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甘蔗产量、糖分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15 %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在甘蔗产量、糖分等方面均高于施用12 %生物有机肥及化肥处理,在甘蔗其他农艺性状表现上总体效果也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南阳生物有机肥对西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不施生物有机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施用生物有机肥3000、4500和6000kg,hm。3个处理,分析有机肥对西瓜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南阳生物有机肥能有效促进西瓜植株生长发育,降低坐瓜节位.提高单个瓜重,提高西瓜中心糖分含量,改善西瓜口感和品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结论]南阳生物有机肥对西瓜生产有增产增收的效果,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三块地春植蔗试验表明,在甘蔗上使用三合一药肥,二合一药肥,100kg/667m^2,分基肥、追肥两次施用,可比施用29%市场复混肥增产25.9%~41.7%。增产原因主要是提高每亩有效茎620~1200条/667m^2,增加株高7~8.8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