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冷榨核桃粕为原料,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研究速溶核桃粉的制备工艺,为开发高品质核桃深加工产品提供技术。结果表明:添加2%蔗糖脂肪酸酯作乳化剂、0.9%的β-环糊精作稳定剂、乳化温度60℃,核桃液乳化稳定性好。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以明胶、麦芽糊精、β-环糊精为壁材配料,配方为1:4:4,芯壁材比例10:1,核桃粉包埋率可达85.63%。采用食品贮藏期加速测试法(ASLT)测得用上述工艺生产的微胶囊速溶核桃粉保质期可达12个月。  相似文献   

2.
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的凝聚法生产茶油微胶囊的工艺过程及条件如下5%阿拉伯胶和5%明胶与一定量油茶籽油在60℃下乳化1min,在pH4.4下凝聚0.5h,10℃下固化1h,经离心和真空干燥即可.该法制备的微胶囊,有较高的含油率和包埋率.其粒径与凝聚时的搅拌速度密切相关,但其水溶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囊壁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的最佳制备组合,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佳制备组合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4%,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2%,芯壁比为1∶1,成囊pH3.5,成囊时间80 min,对成囊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芯壁比阿拉伯胶质量分数成囊pH壳聚糖质量分数成囊时间。扫描电镜显示微胶囊剂外部形态规则,大小均匀,外壁光滑,杂质较少。壳聚糖/阿拉伯胶-豚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好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花色苷的稳定性,拓宽其在功能性产品上的应用,以阿拉伯胶和乳清蛋白为壁材,杜鹃花色苷为芯材,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锦绣杜鹃花色苷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同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和热重(TG)分析仪等对花色苷微胶囊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锦绣杜鹃花色苷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比4∶1(g/g),进风口温度165℃,进料流量500 mL/h,此条件下,花色苷微胶囊包埋率为(89.28±1.05)%。SEM显示花色苷微胶囊呈较均匀的球状颗粒,粒径为4.0μm,结构紧密,无裂痕,不易黏连。FT-IR分析表明杜鹃花色苷包埋在阿拉伯胶和乳清蛋白形成的薄膜中。TG分析表明花色苷在197.7℃,质量明显下降,而花色苷微胶囊在237.5℃才有明显质量损失。储存稳定性分析表明受光照、温度的影响,杜鹃花色苷微胶囊保留率明显比未包埋的花色苷高。  相似文献   

5.
以明胶、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壁材,蔗糖酯和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为乳化剂,采用超声波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角鲨烯微胶囊产品。对超声波乳化工艺、壁材配比、乳化剂添加量以及喷雾干燥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将优化工艺所制备的产品与冷冻干燥法制备微胶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品的最佳工艺为:角鲨烯3.0 g,吐温-80为0.6 g,经超声波乳化后(功率240 W,时间4 min)与明胶2.0 g,阿拉伯胶2.0 g,麦芽糊精10.0 g,蔗糖酯0.5 g,按料液固体质量分数为3.88%的比例与水混合,在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105℃,喷雾空气流速为1.5 m3/h,进料速率为6 m L/min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此条件下,角鲨烯微胶囊包埋率92.3%,颗粒呈球形,粒径在12.0μm左右。喷雾干燥相较于冷冻干燥,所得微胶囊包埋率更高,产品颗粒呈球形,粒径更小,热性能也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6.
木器水性涂料因其安全环保特性逐渐替代传统溶剂型涂料,但其力学性能较差,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微裂纹,影响木器表面涂层的性能与使用寿命。通过微胶囊技术对木器水性涂料进行改良,包覆含有修复功能的芯材材料,可以实现木器表面涂层的自修复功能。氟树脂性能优良,并且可在常温下固化。本研究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氟树脂和水性涂料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醛树脂包覆氟树脂微胶囊,并探讨了微胶囊对木器表面水性涂层光泽度、力学、色度及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芯壁比为0.75时包覆效果最佳,微胶囊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时漆膜中颗粒物团聚现象最少,表面最光滑;漆膜光泽度随微胶囊添加量升高而降低;微胶囊的芯壁比和添加量对漆膜硬度和附着力影响较大,对抗冲击力影响不大;微胶囊芯壁比为0.65、添加量为4%~10%时对漆膜耐老化性能改善效果最显著。微胶囊芯壁比为0.65、添加量为7%时椴木表面水性面漆漆膜综合性能最佳,此研究为氟树脂微胶囊应用于木材表面水性涂层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探讨了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制备的较佳工艺,结果表明:均质压力30 MPa,进风温度190℃,进料速率16 m L/min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产品为淡黄色粉末,包埋率达83.59%,水分2.51%,密度0.625g/cm~3,吸水性9.191%,粒径39.440μm。对微胶囊产品的SEM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产品呈球形,表面完整光滑,微胶囊结构致密。在贮藏稳定性试验中,皱皮木瓜籽油微胶囊的稳定性优于未包埋的皱皮木瓜籽油,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产品性能优异,大大延长了皱皮木瓜籽油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8.
以漆脂为芯材,采用不同种类的壁材进行复配,并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漆脂基脂肪粉,以乳化能力和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漆脂基脂肪粉的制备工艺:壁材为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4∶1,质量比,下同),乳化剂为蔗糖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8∶2),乳化剂添加量为3.5%(以芯壁总质量计,下同),阿拉伯胶添加量为2.5%,壁芯质量比为2∶1,乳液含总固形物3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液的乳化能力为94.2%,漆脂脂肪粉的包埋率为83.4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漆脂脂肪粉的包埋结构初步形成; GC-MS检测发现乳化和喷雾干燥对漆脂主要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影响,漆脂脂肪粉含有68.329%的棕榈酸、19.245%的油酸和8.673%的硬脂酸;扫描电镜和粒径分析显示漆脂脂肪粉呈球形,分布较为均匀,粒径主要分布在1~5μm;加速氧化储藏试验表明经过微囊化包埋处理30天后,漆脂的过氧化值(67.8 mmol/kg)明显高于漆脂脂肪粉(27.2 mmol/kg),说明微胶囊包埋能够有效减缓漆脂的氧化酸败。  相似文献   

9.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染料、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Na_2CO_3质量分数和固化温度对增强-染色复合改性人工林杉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质量分数对改性材密度、抗胀率、抗弯强度和模量、抗压强度和色牢度影响显著;染料质量分数对颜色影响显著;Na_2CO_3质量分数对色牢度影响明显,固化温度对抗胀率影响明显。优化工艺为:树脂质量分数30%、染料质量分数1%、Na_2CO_3质量分数0.5%和固化温度100℃,改性材物理力学性能和染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水性丙烯酸涂料为芯材制备微胶囊.探求芯壁比(质量比)、陈放时间和水浴温度对微胶囊形貌、产量和包覆率的作用,进行了 3因素2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了陈放时间和水浴温度对微胶囊性能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芯壁比.为了进一步优化微胶囊性能,以芯壁比为单一变量进行单因素独立试验,发现随着芯壁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利用单因素试验,测定壳聚糖质量分数、阿拉伯胶质量分数、芯壁比、成囊pH四个影响因素对形成微胶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质量分数0.6%~1%、阿拉伯胶质量分数2%~3%、芯壁比2∶1~1∶2、成囊pH为4左右时,壳聚糖和阿拉伯胶反应完全,得出微胶囊的效率和有效载量相对高于其他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 Ca2 对奈李低温贮藏的保鲜效应 ,对奈李采用不同浓度的 Ca Cl2 溶液处理、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在低温 ( 5℃ )下贮藏 ,研究其生理生化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采用质量分数为 0 .5 %~ 1.0 %的 Ca Cl2 溶液处理 ,对奈李的呼吸作用、Vc含量的降低、可溶性固性物的消耗、电导率和 POD(过氧化物酶 )活性的升高以及贮藏期的失水等均具有抑制作用 ,而用较高浓度的 Ca Cl2 ( 2 .0 %~ 6.0 % )溶液处理 ,则具有相反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脲醛树脂包覆水性涂料微胶囊,并将微胶囊按不同质量分数加入水性涂料中,研究不同微胶囊质量分数对木器表面水性裂纹涂层性能及自修复性能的影响。试验中微胶囊芯壁比分别为0.30、0.45、0.60、0.67、0.75,加入水性裂纹涂料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4.0%、7.0%、10.0%、13.0%、16.0%,结果表明:微胶囊芯壁比为0.67时,微胶囊分散均匀,粒径在3μm左右,呈粉末状,包覆效果最好。当微胶囊加入面漆的质量分数为4.0%时,漆面性能较好,附着力为二级,光泽度在60°下为10.9,抗冲击力为15 kg·cm,色差为1.0,硬度为H,对微裂纹愈合程度较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原位聚合法的二步法制备脲醛@环氧树脂微胶囊,囊壁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囊芯用环氧树脂制备,将其添加进木器水性涂料中形成木器涂膜,探究微胶囊对水性涂膜的性能影响及其自修复效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测试仪对制备的不同芯壁比的微胶囊形貌特征和组成成分进行了观测,并将微胶囊分别以不同浓度添加量加入水性涂层,对涂层的光泽度、硬度、附着力、抗冲击力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水性涂层中,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0%,芯壁材质量比为0.83∶1时,水性涂层综合性能较好,对涂层各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少。划痕实验表明,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0%时涂层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通过水性自修复涂层的制备和性能表征,探讨了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应用于水性涂料的可能性,为后续涂料的工程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木器涂饰采用水性涂料可降低VOCs释放,同时也会导致木器易产生开裂缺陷,降低力学性能,可以利用自修复微胶囊技术进行修补。试验采用密胺为壁材、环氧树脂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光学性能、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分析了不同含量微胶囊的水性面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0.50芯壁比微胶囊颗粒大小更加均匀,表面更加光滑;微胶囊含量为4.0%的水性面漆成膜效果较好,光泽度、硬度、附着力、抗冲击强度性能较优。同时采用耐热性试验测试了漆膜对加热烘烤人为制造日常损伤的修复效果,试验发现伴随微胶囊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变色程度和光泽度变化差值随之减小,初步表明微胶囊有一定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薄木饰面板在家具、装修领域中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人造板的游离甲醛释放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关注,现有的甲醛捕捉剂一般只能在短期内发挥效果,而对人造板甲醛的长期释放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人造板甲醛释放的长期性问题,以尿素为芯材、乙基纤维素为壁材制备微囊型甲醛捕捉剂,探讨不同乳化剂及芯壁比制备的微囊型甲醛捕捉剂对饰面人造板甲醛控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芯壁比为3∶1,乳化剂用量1%、壁材质量分数3%、搅拌速度1000 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芯材负载效果最好,负载量达到36.24%、负载效率为8.05%。采用该微胶囊以2%的质量比与脲醛树脂胶黏剂混配进行饰面板贴面热压时,得到的薄木贴面板的甲醛释放量相比未处理饰面板降低了37.9%。经过20 d后,微胶囊对其饰面板甲醛的释放仍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效果,饰面板的甲醛释放量为0.99 mg/L,仅为未处理饰面板的56.9%。说明用微囊型甲醛捕捉剂对饰面人造板进行处理不仅能够对饰面板中的甲醛进行控释,而且在长期的放置、使用过程中也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降低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微胶囊技术,以豚草提取物为囊芯材料,明胶为囊壁材料,采用单凝聚法制备豚草提取物植物源农药微胶囊剂,设计正交试验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豚草提取物微胶囊最优配比方案为明胶质量浓度5 g·L-1,芯壁比1:2,搅拌速度200 r·min-1,乳化时间90 min。其中,四因素对成囊影响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明胶质量浓度>搅拌速度>乳化时间>芯壁比。从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图片可以看出,微胶囊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微胶囊中位径为20.55μm,大部分粒径大小分布在18.23~33.31μm间。豚草提取物微胶囊剂缓释效果优于豚草提取物。  相似文献   

18.
《林产工业》2021,58(5)
为探究不同硅烷偶联剂对水杨酸/二氧化硅微胶囊的性能及其改性杨木耐腐性的影响,分别制备了添加KH550、KH560、KH570硅烷偶联剂的水杨酸/二氧化硅微胶囊,并采用真空-加压法浸注改性杨木。通过流失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电子能谱(SEM-EDX)及耐腐性试验,研究了不同硅烷偶联剂对微胶囊改性材增重率及抑菌成分释放、微胶囊在改性材中的形态与分布及其改性杨木耐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KH560硅烷偶联剂的微胶囊改性材增重率较高,抗流失性有所改善,流失处理后细胞腔内微胶囊形态饱满,粒径和囊壁厚度适中,改性杨木耐腐等级达到Ⅱ级(耐腐)。  相似文献   

19.
《林产工业》2021,58(10)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以虫胶溶液、水性涂料为芯材制备自修复微胶囊,通过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W_芯∶W_壁、W_(乳化剂)∶W_芯、W_虫∶W_水、W_(乳化剂溶液)∶W_芯质量比与搅拌速率对微胶囊产量和包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速率对微胶囊的影响较大。当W_芯∶W_壁为0.8∶1,W_(乳化剂)∶W_芯为3∶100,搅拌速率为600 r/min,W_(虫胶)∶W_(涂料)为1∶1,W_(乳化剂溶液)∶W_芯为9∶1时,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形状和尺寸。将该微胶囊加入水性涂料,随着微胶囊浓度的增加,漆膜的色差和光泽度逐渐减小。随后对漆膜的拉伸强度、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及修复效果进行了分析,当微胶囊添加量为5.0%~10.0%时,漆膜的修复效果明显。当微胶囊添加量为5.0%时,漆膜综合性能较好。研究结论为木质家具自修复涂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茶油微胶囊化植脂末生产工艺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 HLB 值为 6 的乳化剂,用量为 5% ~6% (占油脂质量), 温度为70℃,用水量为油脂质量的 4 倍等条件下对茶油进行乳化,以明胶、酪朊酸钠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在进风温度为 250℃,出风温度为85℃,进料速度为 50 m L/m in 等条件下对乳化液进行喷雾干燥,制得茶油植脂末, 其包埋率在 87.2% ~94.5% ,茶油含量在 40% 左右,包埋后茶油的分散性能良好,抗氧化稳定性比精炼茶油明显提高,在常温下贮藏可达 8 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