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改性杨木和辐射松及其对照材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水性涂料分别对其进行涂饰处理,系统地研究了蔗糖/DMDHEU改性处理对响叶杨和辐射松木材涂饰和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与未处理木材相比,改性木材表面的水接触角稍微降低,漆膜附着力显著提高,这有助于增强水性涂料在木材表面的润湿性和耐久性。由于改性剂中含有大量未反应的自由羟基,因而导致漆膜在改性木材表面的干燥速度有所降低。经过12个月室外老化测试,改性木材表面颜色变化ΔE*较未处理木材小,改性木材表面产生的开裂比未改性木材少且小。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所有老化木材表面的木质素典型特征峰均消失,表明该改性处理并不能实质性防止木材表面木质素的光降解。  相似文献   

2.
户外用木质材料需具备防腐、防虫、防霉、阻燃、干燥等特性,对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可以保障其在户外使用时的质量和使用性能。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按户外用木质材料处理方式不同将木材改性处理方法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主要包括防腐剂浸渍处理法、乙酰化处理法、糠醇处理法、氮羟甲基化合物处理法、石蜡改性法和热固性树脂改性法;物理改性主要包括热处理法和无机纳米粒子填充法,对以上各类改性方法、改性机理及改性木材的应用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王伟宏  张晨夕 《林业科学》2012,48(4):102-107
研究木粉/高密度聚乙烯(WF/HDPE)复合材在不同朝向的自然老化条件下使用时颜色与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分析采用光稳定剂、抗氧剂和颜料作为防老化剂的效果.户外使用的木粉/HDPE复合材在夏天暴晒1个月颜色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南面和东面更加显著,红外分析表明:复合材料表面C=O增加、木材指数下降,有氧化现象发生.人工加速稳定老化检测结果表明:与抗氧剂和光稳定剂相比,颜料的使用对减小变色有明显作用,但颜料、抗氧剂和光老化剂3种助剂对延缓WF/HDPE复合材的抗弯性能下降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生物质的木材其表面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使用寿命。为提高木材使用效率,采用稀土配合物处理木材,使木材具有一定的发光性的同时增强木材的表面稳定性。采用邻苯二甲酰氯和硅烷偶联剂制备改性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铽反应制得稀土配合物,用一定浓度的稀土配合物与杨木在一定时间和温度下反应得到改性木材,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将改性木材和原木材放入紫外老化箱老化480 h。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表面颜色分析,分析老化前后木材表面的化学元素和微观形态的变化以及老化过程中表面颜色变化并得出表面颜色稳定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老化过程中改性木材的表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老化前后改性木材表面颜色的明暗度指数(ΔL*)和总色差指数(ΔE*)均小于原木并且当改性木材制备条件为铽配合物浓度0.04mol/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时,表面颜色明暗度指数最稳定,在铽配合物浓度0.04 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 h时表面颜色总变化值最稳定。  相似文献   

5.
以杉木为材料,通过沙浴和气相介质进行热处理,检测其炭化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和颜色等,借助XRD和FTIR分析不同热处理方法致木材性能差异的原因,以期探索沙浴炭化木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相同时,沙浴热处理试件尺寸稳定性高于气相介质热处理;处理温度为220℃,时间4 h时,两种介质处理试件的尺寸稳定性均达到了最好状态,其中气相介质热处理杉木弦向线湿胀率最小为1.885%,比未处理材降低35.45%,沙浴热改性处理杉木弦向线湿胀率最小为1.923%,比未处理材降低36.16%。沙浴热改性处理杉木木材强度折损较气相介质热改性处理材更多。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相同时,气相介质处理材颜色变化小于沙浴热改性处理材。热改性处理导致杉木材结晶特性和三素成分发生变化,其中沙浴热处理导致杉木材中半纤维素发生明显降解。  相似文献   

6.
改性辐射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辐射松树脂浸渍材与热空气热处理树脂浸渍材、热压热处理树脂浸渍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后续辐射松改性处理和加工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处理材,浸渍处理提高了木材的密度、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相对于浸渍材,热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尺寸稳定性,但一定程度降低了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7.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分析水溶性乙烯基单体改性前后木材极性基团数量和细胞壁结构变化,揭示水溶性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原位共聚改性木材尺寸稳定性提高机制,为该改性技术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动态水蒸气吸附和接触角表征水溶性乙烯基单体改性前后木材极性基团数量和表面极性变化,利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压汞法和氮气吸附系统研究改性剂在木材中的分布、细胞壁润胀、细胞壁两相结构以及孔隙变化情况。【结果】在相对湿度0%~95%环境下,HEMA和NMA改性材的平衡含水率明显低于未改性材;当相对湿度达95%及以上时,改性材的平衡含水率超过未改性材。利用H-H模型拟合分析浸水处理后改性材与未改性材的吸湿曲线发现,改性材原有极性基团数量有所下降但并不显著。接触角测试表明,改性材的表面极性大于未改性材,残留单体去除后改性材的表面极性弱于未改性材,残留单体可抑制木材疏水性能的改善。SEM观察结果显示,改性后细胞壁显著增厚,且细胞间隙减少。拉曼光谱分析得出,改性剂均匀分布于细胞壁中,结合SEM结果可知改性剂能够顺利进入细胞壁并润胀细胞壁。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改性材未出现新的晶体结构,且改性材的结晶度相对于未改性材变化较小。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测试表明,改性材的孔隙率相对于未改性材出现较显著下降,改性剂可成功填充细胞壁孔隙。【结论】HEMA和NMA改性木材可有效提高其尺寸稳定性,改性剂对细胞壁的充分润胀、加固及对细胞壁孔隙的填充作用是木材尺寸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耐老化性能是评价温致变色木质材料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有机温致变色薄木进行紫外光吸收剂添加改性,采用紫外加速老化的方法,考察紫外光吸收剂的添加对温致变色木材热变色性能、热稳定性能、耐候性能以及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吸收剂UV-326和UV-531的添加对温致变色木材的热变色区间以及表面润湿性无明显改变。低添加量的UV-326加入对材料的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经UV-531改性处理后的温致变色木材在冷热循环处理测试中表现出的稳定性欠佳。在紫外加速老化实验中,UV-326的添加对材料8h内的抗老化性有一定改善,UV-531的添加对材料12h以上的抗老化性能表现较好,加入0.4%UV-531的温致变色木材在经过36h的老化处理后,表面总色差可降低23.76%。  相似文献   

9.
木材在户外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材性劣化现象,糠醇改性是一种增强木材耐老化性能的环境友好型改性技术。总结了糠醇改性机理、工艺及糠醇改性处理对木材性能的影响;简述了户外用木材耐老化性研究,为糠醇改性材在户外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氢氧化钠预处理对木材漂白促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NaOH的稀溶液处理泡桐木材,观察桐木渗透性、木材颜色的变化不碱液对泡桐木材漂泊白效果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OH稀溶液对木材颜色没有明显损害作用,能显著提高桐木的渗透性,促进木材漂白效果。泡桐木材经过2d的0.3%NaOH稀溶液预处理,再经2%的硫代硫酸钠漂白处理3d,半年老化后测色,桐木表面和内部的白有度比未处理材显著提高,色差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对马尾松速生材汽蒸预处理后,热压干燥至一定的中间含水率,再用不同的树脂进行表面强化改性处理.考虑到汽蒸处理时间、热压温度、压力、涂胶前木材的含水率、胶的种类、涂胶量对木材的横纹抗压强度(全部)、表面硬度及耐磨性等质量指标有不同的影响,分别以它们为单一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各因素评选出了相应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2.
圆盘豆热处理材光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处理和氙灯照射对圆盘豆木材颜色的变化进行研究,以CIE(1976)L*a*b*表色系统表色,分析木材热处理前后、氙灯照射前后颜色变化。结果表明,热处理后木材颜色加深。随着氙灯照射时间延长,未处理材表面颜色逐渐加深,色差△E*逐渐增大。热处理材表面颜色变化不大,色差△E*值变化较小,这表明与未处理材相比,热处理材光稳定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木材光降解机理,主要从涂饰处理和改性处理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木材耐光老化技术,分析了不透明涂层、透明涂层、表面添加剂复配涂层、木蜡油和化学改性、预处理固色等耐光老化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为户外木质产品的耐老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热处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木材改性方法,不仅能改善木材材色,还能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生物耐久性。总结了热处理工艺对木材性能的影响,详述了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化学组分变化。从处理过程和老化过程讨论了环境对处理材性能的影响,并概括了热处理木材材色变化机理。未来应深入解析热处理化学反应路径及其内在机理,建立木材材色与其他材性的关系,并通过联合改性处理提升热处理木材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5.
饱和蒸汽诱发变色后的落叶松木材将更加美观,颜色变深并趋于珍贵木材的颜色.笔者实验采用高温饱和蒸汽对落叶松木材诱发变色处理,通过对落叶松处理前后的色度指数、含水率、红外光谱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增加,颜色总体趋势是明度值降低,颜色加深,趋于红色,且色差增大.其中140℃时诱发变色显著;2)木材含水率对变色有显著影响;3)热处理后木素大量聚合,C=C双键增加,醚键断裂,共轭体系延长,木材颜色加深.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过热蒸汽对马尾松锯材进行干燥处理,研究干燥条件对木材颜色、厚度含水率偏差和脱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热蒸汽干燥对木材颜色影响不显著;试材厚度含水率偏差小于1%:木材内部的松脂排出至木材表面或固着在其内部,可以达到干燥和脱脂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颜色稳定的深色栎木地板,采用Fe_2(SO_4)_3溶液对欧洲栎木材表面进行化学变色处理,并测试其在紫外光及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颜色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Fe_2(SO_4)_3溶液质量分数升高,试样表面颜色趋暗和绿蓝色,质量分数高于6%后颜色基本稳定;紫外光老化96h后,所有试样表面颜色趋于暗、红、黄;在高温高湿老化条件下,不同质量分数溶液处理试样的表面颜色变化趋势不一致,总体趋于更暗、更红、更蓝;两种条件下老化96 h后,8%质量分数溶液处理试样的颜色稳定性最优。Fe_2(SO_4)_3处理能赋予栎木现代感的深色表面,UV漆涂饰能进一步提高其颜色稳定性,建议进一步优化Fe_2(SO_4)_3处理体系,以获得颜色稳定且美观的木材表面化学变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木材耐光老化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材在户外利用时,进行耐光老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制品的使用寿命。文中主要从木材涂饰处理和化学改性2个方面对木材耐光老化处理技术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无机紫外吸收剂、有机紫外吸收剂、木蜡油、化学改性及抗氧化剂等方法的优缺点。未来的耐光老化技术应主要满足以下几点:价格便宜,处理容易,低毒环保,紫外线屏蔽性能好,不损害木材表面性能及涂料涂饰性能;应主要开发多组分复配涂料以满足上述要求,克服单组份耐光老化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浓度的水溶性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对人工林杨木进行浸渍处理,然后热压固化树脂于木材中。木材表面密实化处理后,检测表面颜色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酚醛树脂浓度以及加热时间的增加,浸渍材的表面压材色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化学方法、材面色差分析法、扫描电镜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白桦木材的蓝变和黄变,探讨了变色的原因及主要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白桦蓝变材的变色是由变色菌侵蚀木材引起的,变色深入木材内部。木材薄壁细胞腔内充满了大量的变色菌丝体,菌丝体本身的颜色及其分泌的色素是木材变色的原因。蓝变材部分半纤维素发生降解,其各项抽提物含量比正常材高;而黄变材是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创伤性木材变色,存在于木材局部区域,其部分导管和少量木纤维细胞被胶状物所填充,内含物增加,木材三大组分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