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趾黄檀属于红木树种,木材材质优异,市场价值高,在市场上常有其他木材冒充交趾黄檀,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为了识别交趾黄檀及其相似树种,通过木材解剖和显微摄影技术,对交趾黄檀及其相似树种木材宏观构造和木材显微构造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交趾黄檀的木材底色比其他相似树种深,木材新切面呈紫红色或暗红褐,久置后为深红色或暗红色;交趾黄檀木材常具黑色条纹,且黑色条纹比其他树种粗;交趾黄檀木材具有酸辛味,而其他树种木材气味微弱或无。交趾黄檀轴向薄壁组织为带状和翼状,与射线局部交叉为网格状;交趾黄檀单列木射线较多,多列木射线宽2~3个细胞,高6~14个细胞,与其他树种有明显差异。交趾黄檀及其相似树种木材可通过木材颜色、纹理、气味等宏观特征以及轴向薄壁组织、木射线等显微构造特征来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2.
土沉香、檀香及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漳州开展珍贵阔叶树种土沉香、檀香及降香黄檀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3个树种前期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速生性;综合考虑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表现,以降香黄檀的表现最佳,其次是土沉香,而檀香的生长状况严重依赖其宿主九里香的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交趾黄檀不同家系在三亚地区生长的差异,以期初步选出优良种质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以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26个家系的交趾黄檀幼苗为研究对象,在三亚地区开展生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1年后,26个交趾黄檀家系在三亚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家系2、4、9、16和18苗木成活率较高;家系1、10、11、13和22苗木生长量较快,苗高净生长量在0.9 m以上,地径净生长量在12 mm以上。聚类分析将26个交趾黄檀家系分为4类,可用其成活率、生长量作为交趾黄檀引种衡量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福建省龙海林下国有林场,采用从泰国等引进的交趾黄檀26个家系的营养袋苗,进行引种造林试验,2019年对其胸径、树高、冠幅和保存率指标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年生交趾黄檀不同家系间幼林生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胸径4.3 cm、树高4.89 m、冠幅2.62 m、保存率95.82%;表现最优的家系为13号,平均胸径5.3 cm、树高5.44 m、冠幅3.02 m,分别比林分平均值增加23.3%、11.2%、15.3%。根据胸径、树高生长量2个指标,用隶属函数法初步选出5个幼林期生长表现较好的家系(13、22、2、18、15号),可为交趾黄檀的引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省诏安国有防护林场引种不同种源(家系)的交趾黄檀,造林2年后通过对其胸径、树高和存活率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交趾黄檀不同种源(家系)间幼树生长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造林2年后,平均胸径为2.92~6.19 cm,平均树高为2.78~4.79 m;而保存率差异不明显,为93.3%~100%。经综合评判,初步选出初期生长表现较好的2个优质种源和7个优质家系。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地区种植的阔叶树,选择9个阔叶树种在桂中地区开展种植试验研究,4年生时测定其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保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黑金丝柚木、交趾黄檀、鸡翅木和黑木相思4种树种的保存率较高,对试验区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小叶红豆、灰木莲保存率较低,适应能力较差.不同树种的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类群,A类群包含大花序桉、黑木相思和鸡翅木,生长较为迅速;B类群包含交趾黄檀、大果紫檀、白桂木、灰木莲和黑金丝柚木,生长速度中等;C类群包含小叶红豆,生长较为缓慢.综合评价:黑木相思生长速度快、保存率高、适应性强,适合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小叶红豆生长速度较慢、适应性较差,不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地区种植的阔叶树,选择9个阔叶树种在桂中地区开展种植试验研究,4年生时测定其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保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黑金丝柚木、交趾黄檀、鸡翅木和黑木相思4种树种的保存率较高,对试验区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小叶红豆、灰木莲保存率较低,适应能力较差.不同树种的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类群,A类群包含大花序桉、黑木相思和鸡翅木,生长较为迅速;B类群包含交趾黄檀、大果紫檀、白桂木、灰木莲和黑金丝柚木,生长速度中等;C类群包含小叶红豆,生长较为缓慢.综合评价:黑木相思生长速度快、保存率高、适应性强,适合在桂中地区推广种植;小叶红豆生长速度较慢、适应性较差,不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泉生 《热带林业》2006,34(3):36-36,33
根据降香黄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仙游县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其进行引种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在仙游县四旁和低山(海拔高200m~300m)引种生长表现正常,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8个月苗高生长量达1.67m;地径达1.86cm,未发现冻害,能安全过冬,对气候适应性强,为在仙游县大力发展该树种提供科学参照。  相似文献   

9.
简介印度黄檀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实地调查印度黄檀在保山市3县区引种结果和保存状况。结果显示:印度黄檀引种至保山南亚热带地区是成功的,在极端低温>0℃以上的各种地类上种植均能正常生长。在高温少雨、土层瘠薄荒坡引种造林,能够通过落叶来适宜干旱环境,树木生长发育正常。在地力条件较好的农田种植,前期表较出极速生特性,2.5年生平均树高达8.93m,平均胸径7.75cm,分析印度黄檀的适应性、速生性和抗逆性,为进一步促进该树种造林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用量对交趾黄檀苗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采取2种不同施肥方式(等量施肥和指数施肥),以不施肥为对照,分别设置3个处理(100、300和500 mg/株)开展交趾黄檀幼苗盆栽试验,施肥结束1个月后对植株各项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施肥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施肥有效促进交趾黄檀苗木生长、生物量分配、养分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施肥水平对交趾黄檀苗木生长影响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显著促进交趾黄檀苗木的苗高,而对地径的粗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同等施肥水平内不同施肥方法间差异效应不显著。在合理氮肥供给时,指数施肥优于等量施肥方式。指数施肥方式更有利于交趾黄檀幼苗早期高生长,植株物质积累,N养分以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累积。N匮乏时,等量施肥促进交趾黄檀幼苗根系和叶片生长,提高根和茎中N、P养分含量。各施肥处理中,300 mg/株的指数施肥处理更有利于苗木生长。【结论】不同施肥方式和用量对交趾黄檀苗木生长、养分承载和生理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指数施肥更有利于交趾黄檀容器苗的生长。合理施肥方式,可以满足交趾黄檀苗木有效N供给,使树体营养元素保持适当的水平,实现苗木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1.
于2016年、2017年10月至翌年4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条调查样线上布设70台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3780个捕获日,累计获得1169张独立有效照片,共拍摄到兽类6目13科28种、鸟类5目10科23种,分别占保护区记录兽类、鸟类的21.5%和4.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动物36种(濒危2种、易危6种、近危3种、低危25种);在保护区各主要植被类型中,物种的相对丰富度(RA)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暖性针叶林。提出在西双版纳运用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应避开雨季;抽样强度应达到5%以上,需涵盖主要植被类型及一定量海拔梯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双版纳勐腊保护区内社区群众种植砂仁的现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户填报砂仁调查表,面上踏察和重点村寨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居民在保护区内林下种植砂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砂仁对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破坏作用。藉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发展替代产业,严控种植面积扩大,科学管理现存种植地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森林固定样地及其网络为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理解物种共存机制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但是目前针对某一具体森林类型,构建一系列监测与研究样地的样地网络还很少见。因此,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20个左右具有良好代表性的1hm^2热带森林样地,构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网络(XTFRN)”。文章对其选址、定点、打点、浇制水泥桩、边线测设、物种调查、树木标记挂牌等建设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采取野外监测和跟踪调查、资料查阅、村寨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活动区域变化,季节、日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与2010年相比,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勐腊保护区60%的区域以及保护区以外的东北部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村落周围;在活动时间上,一年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表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活动范围与食源密切相关。对亚洲象保护的管理规范、群众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等有利因素和食源减少、食性改变、栖息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开展跨境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1月—2018年3月开展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及其周边的冬候鸟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有冬候鸟32种,隶属于6目13科,占尚勇子保护区鸟类总数的22.5%,占西双版纳州冬候鸟总数的58.2%。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即中华秋沙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分别为红隼、苍鹰、普通鵟、短耳鸮;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种,占尚勇子保护区鸟类总数的78.1%,初步获取了西双版纳尚勇子保护区冬侯鸟名录。此次调查的鸟类有14个分布型,主要来自在寒温带地区繁殖而向南迁徙越冬的种类。在调查的5类生境类型中,以农耕地和居民地生境中分布的种类最多,有25种,占候鸟总数的78.1%。  相似文献   

16.
权园园  邓丽芳 《绿色科技》2019,(8):26-27,30
指出了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有着复杂的物理结构和生物交互。林冠层和林下层由于接受光照等条件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微环境。在不同的微环境里,蚂蚁和鸟类等捕食者对植食性昆虫的捕食水平可能有所差异。利用绿色橡皮泥制作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毛毛虫,探究了其在热带雨林林冠和林下层的被捕食的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林下层的捕食水平显著高于林冠层,并且蚂蚁有着显著高于鸟类的捕食水平。这说明热带雨林的林冠层资源丰富、结构复杂,在为植食性昆虫提供大量食物资源的同时也能为其提供庇护从而躲避天敌,尤其是鸟类的捕食。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城乡规划一体化和云南农垦新的发展机遇背景下,以国营勐腊农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案例,分析云南农垦城乡规划编制的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8.
简述西双版纳勐腊县民营橡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民营橡胶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元江和勐腊两地区1957—2018年的气候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这两个区域气候和干、湿季变化趋势,探讨元江和勐腊地区气候因子的突变情况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1)1957—2018年以来,干热河谷元江地区和热带雨林勐腊地区气温变化与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0.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备微波极化和干涉特性,相比光学影像,对目标结构特征更为敏感,在监测地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文章根据后向散射系数和干涉相干系数两个指标,对SAR影像拍摄的耕地、水体、森林、建筑物等常见地物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以TanDEM-X在云南省勐腊县的一景数据为例,说明其在疑似建设用地图斑提取和地类图斑勾绘工作中的应用,证明SAR在国土监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