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丽丽 《绿色科技》2023,(10):126-133
针对低碳源生活污水总氮脱除的难题,分别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碳源对污水脱氮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传统生物脱氮工艺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泥膜复合法,相较于单一的传统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泥膜复合工艺对低碳源生活污水可以获得较高的脱氮效果;新型生物脱氮工艺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及自养反硝化,其中短程硝化反硝化需严格控制运行条件以获得较高的总氮去除率;厌氧氨氧化无须外碳源,但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以保持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运行参数的波动对处理效果影响显著;自养反硝化节省了外碳源的投入,但保持自养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是关键;碳源作为污水生物脱氮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外投加单一碳源、外投加组合碳源及利用内源碳,需要根据具体处理的污水水质水量情况,以及可利用的碳源情况进行选择。为此,对低碳源生活污水脱氮技术提出了展望,可从微观角度重点研究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机制机理;通过工艺的组合优化,合理选择外碳源,充分利用污水中内碳源;新型生活污水脱氮工艺进行组合,对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以期获得高效化、低碳化的脱氮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总氮出水要求,增强市政污水厂应对总氮负荷冲击能力,同时进一步减少污水处理成本,在某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新型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滤池设备的脱氮效果中试试验。通过在厂区内新建"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滤池"中试装置,检验了在不投加碳源条件下该装置的工程应用脱氮效果。结果表明:通过该反硝化滤池的作用,无需外加有机碳源,其中总氮和硝态氮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低于5mg/L和3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3%和72.6%,保证了稳定高效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3.
木材短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国际问题。世界各国,除着力于木材的综合利用,寻求木材代用品的同时,还积极寻找其它原料,发展各种新型的人造板。主要是1年生植物茎杆,如棉杆、玉米秆、麦秆、稻秆等,其次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剩余物,如蔗渣、花生壳、稻壳等等,用以制造人造板。1973年世界非木质碎料板产量已达170万m~3。  相似文献   

4.
以污水厂实际污水为处理目标,通过中试试验研究了新型硫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材料的特性。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1.5h,该新型材料可以为自养-异养反硝化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子供体,无需外加有机碳源,即可实现进水均值总氮18mg/L到出水总氮稳定小于8mg/L,不会出现亚硝态氮的积累,保证了稳定高效的脱氮效果。反应结束后,体系中硫自养反硝化菌Thiobacillus、Sulfurovumonas和异养反硝化菌Simplicispira相对丰度提高,成为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5.
以生活污水为试验对象,通过投加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的外加碳源研究了其对SBR法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碳源能大大提高SBR法对氮、磷的去除率。投加葡萄糖、甲醇之后,总氮的去除率最高值分别为65.0%、56.0%,啤酒废水可使总氮去除率稳定的提高;投加外加碳源后,总磷去除效果啤酒废水最佳,其次是甲醇,再次是葡萄糖。同时啤酒废水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因此啤酒废水是外加碳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不同碳源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N2O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考察不同碳源变化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过程的N2O的释放量和脱氮效果的影响。当以甲醇作为碳源,在整个缺氧过程中随着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浓度的降低,系统中的N2O浓度也随之下降,反硝化过程中N2O浓度最高值为0.42mg/L,在缺氧条件下甲醇作为外部碳源所产生溶解态的N2O浓度最高为0.082mg/L。以乙醇作为投加碳源,当好氧结束时,释放气体中N2O浓度为1.21mg/L,在整个缺氧过程中N2O浓度逐渐下降,产生的N2O浓度最高值为0.87 mg/L,同时所产生溶解态的N2O浓度最高仅为0.077 mg/L。结果表明,在反硝化过程中向系统投加的作为外部碳源的甲醇与乙醇在充足的情况下,均能在好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检测到有N2O生成,但是N2O生成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投加不同的碳源对好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N2O生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同时硝化和反硝化工艺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相比,可以节约氧和碳源的耗量,大大降低设备运行费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脱氮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优点、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整碳氮比(C/N)对电极生物膜处理含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地下水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地下水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当C/N=1.00受污染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去除率最高,达到97%;亚硝酸盐氮检出量≤0.01mg/L,同时未检测出超标外加碳源。当C/N≥1.00或者C/N≤1.00时,地下水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检出率均大幅增加。说明在去除地下水氮污染过程中,碳氮比(C/N)对生物膜表面的降解菌生长影响较大,进而影响了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增加了亚硝酸盐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徐超  王晨 《绿色科技》2014,(5):312-313
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DO、C/N、pH值、有机碳源、温度、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等对几种常见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今后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特性、脱氮除磷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玉米秸秆进行NaOH改性,初步揭示了NaOH改性对玉米秸秆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玉米秸秆用于强化污水厂尾水反硝化脱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NaOH用量对预处理前后释碳规律和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预处理碱浓度;并进一步对NaOH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生物质碳源进行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和脱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NaOH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有机质释放量。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当碱液质量分数达到2%时,纤维素分子间发生有序性重排,结晶度增加。玉米秸秆经过质量分数为2%的NaOH预处理后,其木质素被破坏,内部半纤维素含量减少,同时杂质和灰分也被有效去除,纤维素含量的占比提高了12%。NaOH预处理不但可以破坏小分子环烃的环状结构,同时也能提高基质表层附着力,投加NaOH改性玉米秸秆生物质的系统在1 h内硝酸盐氮脱除率达到71.8%,48 h后几乎全部脱除。NaOH改性玉米秸秆有效提高了系统脱氮效率,并且具备尾水处理附加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经NaOH改性后的玉米秸秆是一种适宜的尾水脱氮外加生物质碳源。  相似文献   

11.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溶解氧浓度对几种常见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特性、脱氮除磷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溶解氧浓度对几种常见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微生物特性、脱氮除磷一体化等方面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异养硝化培养基与BTB培养基分离筛选到了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JB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序列测定,初步鉴定JB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JB4具有良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12h内氨氮去除率为76.95%~84.58%,亚硝态氮的积累量小于1.83mg/L。  相似文献   

14.
从微生物学角度分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N-AD菌)的存在实现了SND.介绍了HN-AD菌生长及脱氮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并对其脱氮相关酶系、氮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HN-AD菌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芯、花生壳和小麦秸秆作为有机调理剂,研究了添加不同调理剂对污泥好氧发酵过程的参数温度、氧气以及初始参数含水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调理剂对过程参数温度、氧气和初始参数含水率均有一定的影响。添加不同调理剂的混合物料,花生壳和小麦秸秆的升温速率最高,且高温期时间较长,物料内部氧气含量在每个鼓风周期内逐渐递增,而耗氧速率则反之。添加不同调理剂的混合物料,花生壳和小麦秸秆微生物大量繁殖且耗氧速率显著,而添加玉米芯的物料最后脱水效果最佳,花生壳和小麦秸秆次之。考虑到玉米芯和花生壳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建议用污泥和小麦秸秆进行污泥好氧堆肥。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多数城市河流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景观和居民的健康生活。通过对生态修复工程的工程段与非工程段的对比实验,研究了生态修复工程对于原位硝化活性、反硝化活性的影响,同时联系水体中硝态氮和总氮的变化,揭示了生态修复工程对于城市内河微生物的脱氮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曝气、人工水草等措施,得工程段的硝化活性和反硝化活性都得到了增强。工程段水样和泥样的硝化活性分别比非工程段高出26%和18%,反硝化速率分析可知工程段泥样的平均硝化速率为水样的5倍,非工程段泥样的平均硝化速率为水样的4.6倍,工程段底泥的平均产气量为非工程段的3.7倍。对比水样硝态氮和总氮的检测结果,发现非工程段水体中的硝态氮含量为工程段的17.6倍,且工程段水样的总氮浓度比非工程段水样下降了34%。说明了生态修复工程提高了河道本源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能力,对于城市内河原位脱氮具有较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存在运行复杂、能耗高、脱氮除磷效果差等问题,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短程反硝化的原理及相关工艺发展,探讨了短程反硝化方法作为一种稳定、高效的新型生物处理技术,用以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实现我国水生态文明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竹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比表面积365m2·g-1,孔比容积0.34 mL·g-1)上,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及影响因素.考察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竹炭吸附法和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氨氮质景浓度、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均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增加,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均趋于增大,但投加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增幅均趋缓.pH为8的偏碱性环境利于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水样存在竹炭吸附和微生物脱氮2种作用.对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200 mg·L-1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8,控制水样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 mg·L-1左右,竹炭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可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竹炭同定化微生物去除氮氮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马伟 《绿色科技》2015,(1):183-185
指出了趋磁性微生物能够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产生反硝化反应,进行脱氮处理。趋磁微生物可以利用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硫化反应,去除污水中的硫。趋磁微生物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定向移动。增加污泥的沉淀速度,减少沉淀池的容积及沉淀时间。趋磁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水,能够很好地解分选,回收有用的重金属。对趋磁微生物处理污水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源不足问题,提出了生物絮凝吸附-水解酸化-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研究了该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有机物去除的情况,建立了该组合系统处理过程碳源(以化学需氧量计,COD)的物料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89%,去除效果比较明显;生物絮凝吸附部分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平衡百分比为100%,其中COD主要靠被吸附氧化和出水来排出系统,分别占进水的49.42%和43.83%;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部分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平衡百分比为92.76%,其中CO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DN BAF池反硝化消耗和C/N BAF池中氧化以及其他作用来完成的,分别占进水COD的30.92%和44.17%。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系统碳源的去向,解释其去除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