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比较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光照对茯苓(Wolfiporia cocos)产孢的影响,探讨产孢量较大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装有60 mL茯苓PDA培养基(200 g马铃薯,20 g葡萄糖,1 g KH_2PO_4,0.5 g MgSO_4·7H_2O,10 mg维生素B_1,18 g琼脂,pH自然,加蒸馏水补足至1000 mL)的350 mL组培瓶,培养基初始pH为6.5,28℃暗培养7 d,12 h光暗交替培养为最优产孢条件,在此条件下,茯苓培养38 d产孢量为(8.12±0.11)×10~9个/瓶。  相似文献   

2.
以N6-(2-羟乙基)腺苷[N6-(2-hydroxyethyl)-adenosine,HEA]的产量为评价指标,查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筛选液体静置发酵的光照、温度、时间、培养基初始pH、装液量和接种量,结果表明:有利于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E3菌株产HEA的发酵条件为黑暗或荧光、黄光,培养温度为25~28℃,培养时间为110d,培养基的初始pH为6.0~7.0,装液量为50%,接种量为2.5%。  相似文献   

3.
蔡金华 《现代园艺》2014,(24):14-17
座壳孢(Aschersonia Montagne)是一类重要的虫生真菌,在其侵染害虫过程中产生的蛋白酶是重要毒力因子。本文通过分析子座形态及分生孢子、侧丝等数据,确定菌株WYSD-16为扁座壳孢(Aschersonia placenta Berk.et Br.)。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菌株,对其产蛋白酶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佳产酶培养基:40g/L的麦芽糖,20g/L的蛋白胨,4×10-4mol/L Mg2+,400mg/L的VB6,p H值6.0;最佳产酶条件为:接菌量8ml,装液量150ml/250ml,菌龄5d,培养时间10d。  相似文献   

4.
田甜 《西南园艺》2014,(5):20-22
运用通用旋转方法设计方案,以秸秆等添加料为培养基基质,以产孢量为指标,寻找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的分生孢子粉生产配方。结果表明:(1)麦麸19-5g,碎米23.0g,秸秆粉29.5g,豆粉15.0g是白僵菌Bb-021发酵最适合培养基配比;(2)在25℃,湿度90%-100%条件下培养5d产孢量达到924×1013个/mL孢子。  相似文献   

5.
以产孢量、菌落生长速率、菌丝干重等为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重庆地区柑桔粉虱上的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10~35℃范围内TN002菌株均可生长,25℃条件下产孢量和菌落生长速率最大。pH值(4.5~8.0)对TN002菌株生长无显著影响,pH值5.5时产孢量最大。与无机氮相比,有机氮更利于TN002菌株生长和产孢,以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落生长速率最大,以蛋白胨为氮源时产孢量最大。在不同碳源中,蔗糖和葡萄糖比较利于TN002菌株生长和产孢。在摇瓶培养的各液体培养基中,以葡萄糖酵母浸粉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和菌丝干重较大。摇瓶培养时间为60h时产孢量和菌丝干重较大。TN002菌株产孢发酵培养优选方案为500mL锥形瓶中葡萄糖酵母浸粉液体培养基装量100mL、接种量4%(孢子悬液浓度4×107个孢子/mL)、摇床转速190r/min。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对Pilidium concavum(Desm.)Hohn.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丝生长量,用血球计数板法测量产孢量。结果表明:该菌在PDA上生长最适,在PYA上产孢最多。在最适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产孢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6~11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pH值为11产孢最多;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无显著影响;在供试的碳氮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葡萄糖、酵母膏最适。  相似文献   

7.
以雁北嗜蓝孢孔菌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其菌丝体在5种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并对筛选出的相对生长最佳培养基进行了配方浓度优化,以及确定雁北嗜蓝孢孔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pH,以期筛选并优化雁北嗜蓝孢孔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及生长条件。结果表明:雁北嗜蓝孢孔菌采用沙棘木硫酸铵培养基菌丝日均长速最快,为0.41 cm;其满皿时间显著低于其它4种培养基,为28 d;且其菌丝萌发最快、色洁白,菌丝最浓密。优化配方为沙棘木木屑300 g、麦麸100 g、蔗糖20 g、硫酸铵1.0 g、琼脂20 g、水1 000 mL,该配方的长速最快,为0.443 cm·d~(-1);且菌丝边缘整齐,菌丝最浓密,满皿时间最低,为25 d。pH为6.5时,菌丝浓密,生长速度快,为最适pH。该研究为雁北嗜蓝孢孔菌的人工驯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大杯蕈孢子为试材,采用平板涂布法,对影响其孢子萌发的培养基、温度、酸碱度(pH)、金属离子、三十烷醇浓度及光照条件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大杯蕈遗传育种中单孢菌株的获得提供有效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大杯蕈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使用20%马铃薯+2%蛋白胨固体培养基、20%马铃薯+2%可溶性淀粉固体培养基或2%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最适萌发温度为30℃;最适酸碱度为pH 5~6;最适金属离子为ZnSO4;最适三十烷醇浓度为0.050 mg·(100mL)-1;黑暗条件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养条件对元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元蘑为试材,研究了碳源、氮源、pH、无机盐等不同培养条件对元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元蘑菌丝生物量为指标时最适的培养基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2 g,水1 000 mL,pH 6;当以胞外多糖为指标时最适的培养基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牛肉膏20 g,氯化钠2 g,水1 000 mL,pH 7.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在中国新发现的梨梢枯病病原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 pullulans)在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明确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和死亡条件,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进行9种杀菌剂的毒力筛选。结果表明:梨梢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适温度为20 ℃,温度高于35 ℃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甘露醇和酵母粉分别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和氮源;菌丝可在pH 4~10条件下生长,pH 5为生长最适pH;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病原菌产孢,在光暗交替的培养条件下,菌落会形成明显的轮纹。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9 ℃。该病原菌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 <0.01 mg·L-1;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敏感性次之,其0.01 mg·L  相似文献   

11.
杏鲍菇对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采用液体液层培养方法,研究了杏鲍菇对碳,氮营养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杏鲍菇Pe9701菌株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其次为麦芽糖而对甘露醇的利用最差;有机氮比无机氮更适于杏鲍菇菌丝生长,最适有机氮为蛋白胨,最适无机氮为硝酸铵,硫酸铵次之,碳酸铵几乎不能被利用,此外,各处理培养液的pH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pH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小羊肚菌菌丝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自江西九江小羊肚菌人工栽培时不同培养基、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碳氮比及不同酸碱度等生长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羊肚菌最适宜的培养基为豆饼200 g(煮汁),玉米粉5 g,蔗糖20 g,KH2PO4 1 g,MgSO4 0.5 g,NaNO30.01 g,酵母膏0.5g,琼脂20 g,水1 000 mL;小羊肚菌菌丝能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果糖为最佳碳源,以NH4NO3和牛肉膏作为最佳氮源,小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比为20:1,小羊肚菌菌丝培养的适宜pH为6.  相似文献   

13.
甜瓜蔓枯病菌子实体法分离及A型菌株产孢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甜瓜蔓枯病菌(Didymellabryoniae)组织分离法中枯萎病菌污染和单孢分离法操作复杂的问题,采用挑取单个子实体分离纯化获得甜瓜蔓枯病菌A型菌株。该菌株在12h荧光/12h黑暗的常规光照条件下,不能形成分生孢子器,但经过一定时间的暗处理和间歇紫外灯(12h紫外灯/12h黑暗)照射后则能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研究了光照、温度、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对产孢量的影响。综合各种因素,A型菌株产生分生孢子的最佳条件为:7d暗培养和4d间歇紫外灯处理的光照条件下,只含有磷酸二氢氨的马铃薯平板培养基,25℃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量最多。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山西省太谷县疑似镰孢刀菌引起的甜瓜果实新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柯赫氏法则明确其致病性。基于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转录延伸因子(EF-1α)、组蛋白(Histone 3)和线粒体中核糖体小亚基(mtSSU)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变红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培养基均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温度为20~35℃菌丝生长较快,20~25℃产孢量最大;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和木糖等碳源适合菌丝生长,产孢的最佳碳源为乳糖;病原菌在多种氮源上均能较好生长,产孢的最佳氮源为酵母粉;pH为8时菌丝生长最快,不同pH处理的产孢量间差异不显著;病原菌在全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能较好生长,不同光照条件下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6℃(10 min)。  相似文献   

15.
西瓜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西瓜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瓜根腐病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是10~40℃,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pH4~10范围内都能生长,适宜pH范围为7~10,最适pH为8;能够很好地利用多种碳源;适宜的氮源是硝态氮,而铵态氮不利于其生长。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达到90%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萌发,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是100%;分生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8℃,5min。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在中国辽宁省设施栽培辣椒上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辣椒叶斑病,鉴定其致病菌为尖孢枝 孢(Cladosporium oxysporum)。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病菌 菌丝生长以V8 汁培养基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山梨醇和麦芽浸膏最佳;菌丝适宜生 长温度为20 ~ 25 ℃;最适pH 6 ~ 8;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77 ℃。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 宜温度为20 ~ 30 ℃;最适pH 7;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48 ℃。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马铃薯早疫病菌丝有横隔和分支|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分生孢子倒棒状或手雷形,大小为(46.32~156.33)μm×(11.58~28.95)μm,具纵横隔膜。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nali Sorauer)。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28 ℃,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8。营养特性研究表明,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和淀粉都比葡萄糖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其中蔗糖、果糖、乳糖效果较好|甘氨酸和硝态氮能促进菌丝生长,铵态氮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豇豆轮纹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新发现的病害——豇豆轮纹病的发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柯赫氏法则证病试验,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
定,并与基因库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序列进行比对,相似性达99%,鉴定豇豆轮
纹病的致病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
菌丝在豇豆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碳源和氮源以甘露醇和牛肉浸膏最佳,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为8~10;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豇豆种子煎汁培养基,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
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 值为9,光暗交替培养利于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 ℃,
最适pH 值为7~10;菌丝致死温度为65 ℃,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 ℃,10 min。  相似文献   

19.
刘波 《吉林蔬菜》2016,(6):42-43
以天女木兰叶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天女木兰叶斑病病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合菌丝生长碳源是乳糖与葡萄糖;适合菌丝生长的氮源是硝酸铵;最适合孢子萌发的碳源是葡萄糖;适合孢子萌发的氮源是硝酸铵;25益适宜菌丝的生长,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是20~25益;全光适宜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适合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PH8与PH7。  相似文献   

20.
山药漆腐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山药(Dioscorea opposita)主产品种‘铁棍山药’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田间发病株率为6.6%。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下部叶片,病斑圆形褐色,具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孢子堆。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其分生孢子座碗状或浅盘状,分生孢子梗呈笤帚状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棒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棒形、长卵形或梨形,透明无色,不分隔,两端钝圆,大小为1.7~2.5μm×4.9~6.8μ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毛状,产生大量墨绿色胶质状分生孢子团,呈环状排列。用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KY369166),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的一致性达到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pH 5~10之间该菌生长良好,光暗(12 h/12 h)交替最有利于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丙氨酸,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果糖和酵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