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桐林地土壤容重与生产性能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土壤容重与油桐生长结实的关系,在湖南慈利县设置了40块标准地,进行土壤容重测定和油桐根系、产量、树体生长调查,并用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桐单位面积产量、枝条生长量等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大。油桐根系生长与土壤容重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应加强桐林管理,降低土壤容重,以提高油桐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不同基肥对油桐幼年期生长的影响,我们在1982年春营造油桐丰产试验林时,进行了不同基肥的试验。 一、立地条件与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  相似文献   

3.
油桶产量的高低,不仅受本身遗传品质的控制,同时受生境条件的制约,而这种生境条件又受人为的生产活动所左右。土壤是油桐生长的基础,不同的土壤管理关系到油桐寿命长短,产量高低,因此,加强对桐林的土壤管理,是油桐生产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措施。研究和了解不同土壤管理与油桐生长结实的关系,对制定桐林土壤管理技术措施,实现油桐高产稳  相似文献   

4.
本省发展油桐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但鉴于油桐具有较明显的地区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生长发育以致在产量上有较大的差异。油桐产区的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是合理规划油桐生产布局和正确制定营林措施的依据,对提高油桐丰产性能和充分利用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省内油桐主要分布区的四个地区、两个市九个县调查材料,综合土壤、植被和油桐生长结实情况,加以分析提出省内油桐产区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意见。由于水平限制,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油桐是长江流域各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由于不耐荒芜,需常年垦复、间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在探讨油桐林地水土保持有效方法的同时,对油桐林自身保水效果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油桐林冠截留雨量的试验结果总结如后。概况与方法试验地设在我省油桐主产区—石门县商溪乡木荫珰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降雨量1400—2600毫米;日照时数达16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主要成土母岩为页岩。这种气候、土壤条件,对油桐生长十分有利。但温差较大,降雨量大,暴雨多,变率大,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条条。供试油桐林为7年生人工纯林,试验将  相似文献   

6.
为了选择油桐早实抗寒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我所于1978年引进我国各地油桐良种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对比试验.试验材料1977年年底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科所提供,共6个省区11个品种,470粒.试验地设置在本所试验苗圃内,东径118°40′,北纬31°51′.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大多集中在6~9月份.苗圃为丘陵山区冲田,土壤系中壤质冲积土.苗床宽1米,高30厘米.4月4日条播,种子未作任何处理.苗期进行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油桐纯林内间种农作物,是桐农的传统,但是如何合理间种,种类配置是否得当,则很少考虑,只凭着一个产区的生产习惯而长期间种着某种作物,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油桐生长发育缓慢,经济效益不高。为此,我们于1983—1984年在本所试验林场进行了连续二年的多种作物间种试验。试验地位于长沙市郊,土质为较粘重的红壤,肥力较差。1982年春直播造林,面积59亩。1983—1984年,在离树蔸0.8米  相似文献   

8.
营造阔叶纯林及针阔混交林是解决当前造林树种单一问题的途径,并能改良土壤,克服杉木连作引起的土壤地力衰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笔者从1995年开始进行了枫香人工造林试验。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落叶乔木,为福建省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生长迅速、用途广泛。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气候及立地条件试验地位于距建宁县城40km的黄埠乡竹薮村,该地海拔420~480m,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东南侧。全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温16.5~17.5℃,极端最高温39.9℃,极端最低温-12.8℃;全年无霜期230~280d,…  相似文献   

9.
<正> 油桐产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黄壤,养分贫乏。土壤中的磷易被铁、铝固定,形成难溶性的FePO_4和AlPO_4,速效磷含量很低,因此不能满足油桐生长需要。据有关试验证明,内生菌根(VA) 可增加植物根部的磷含量。本试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明油桐与VA菌根真菌的关系,了解接种不同VA真菌对油桐苗期菌根的感染、生长效应、以及对N、P、K的吸收状况的影响,从而为油桐育苗、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连续三年的高产试验表明,角竹不仅能在金华生长,而且只要栽植在适宜的土壤上,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就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收益。试验地1992年就达到亩产2911.5公斤,亩收入4125.4元。试验结果还表明,只要施肥水平和管理水平再提高一步,产量还可以提高一些。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育出适宜北方盐渍土地区生长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我所于1980年春从江苏省林科所引进8个杂交柳品种.经过二年圃地育苗试验,初步认为109号柳与当地旱快柳相比具有较明显的优点.它耐低温、干旱、盐碱,干型通直,生长速度快,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可望成为营口地区生产上的良种.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一、试验地自然概况及试验材料试验地设在营口市郊区苗圃.该地临近渤海,地下水位1—2米,一般土壤含盐量0.1—0.7%(氯化物占全盐量40%左右),PH7—8.5.气候属于温带季风近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9.l℃,年最低气温-27.1℃,年最高气温31℃,年蒸发量  相似文献   

12.
以三峡库区油桐幼苗为材料,研究盆栽条件下施用适量(1000g/盆)的猪粪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油桐幼苗生长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土壤(CK)相比,施用猪粪有机肥3个月后土壤p H值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长期施有机肥可以防止土壤酸化;猪粪有机肥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全氮和碱解氮含量(P0.05);却降低了土壤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说明施有机肥有利于油桐幼苗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施猪粪有机肥促进了油桐幼苗的株高﹑地径增长及其单株生物量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油桐幼苗根系生长,有利于油桐幼苗在后期生长保持较高的根系吸收养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湖北省武陵山区油桐枯萎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与鉴定、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镰孢。该病原菌在10~40℃温度范围均能生长,最适生在温度为25~30℃;在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条件下均能生长,但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最好。该病原菌能利用环境中的多种碳源和氮源。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抑菌效果不同,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抑菌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毛竹油桐混交林总生物量比油桐纯林和毛竹纯林分别提高了58.37%和13.11%;混交林内立木平均胸径较明显大于纯林;混交林气温温差较毛竹纯林小,而湿度均较毛竹纯林大,表明混交结构使林内气温稳定,湿度增高,有利于林分生长;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有明显改善,其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5.
夏天是油桐和杂草生长部旺盛的季节,它们激烈地争水、夺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油桐的生长和结实。此时,如能及时进行夏铲,对消灭杂草,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透气性和蓄水保肥能力,促进油桐的挂果是大有好处的。据凋查,连年间种和铲山的3年生油桐林,表土层0至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1.82%,停止二年间种和铲山,土壤有机质含量则下降到1%。油桐在七月以后,花芽开始分化、种子脂仿迅速累积,此时铲山,对当年种仁生长与油脂累积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花芽分化也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第二年开花结果。所以夏铲不仅关系着本年油桐果实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到下一年的产量,夏铲的增产效  相似文献   

16.
黄连木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分布很广,用途广泛。我站从1980—1986年在滨海盐碱土上进行了引种试验。一、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设在江苏省射阳县防护林试验站内,该地年平均气温13.7℃,最高气温35.8℃,最低-10.4℃,年降水量1,034毫米。土壤为中壤,pH7.5—8.5,含盐(NaCl)量为0.1—0.3%。  相似文献   

17.
探明桂西南地区43年生米老排土壤理化性质,为南亚热带气候区米老排人工林土壤改良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米老排近熟林为对象,探究了其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等20个土壤物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容重达到了适宜作物生长的标准,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上层疏松下层紧实。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表,试验地属于强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三级水平,全氮、全磷和全钾分别达到三级水平、六级水平和五级水平,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分别达到四级水平、六级水平和六级水平,交换性钙、镁含量属于中低含量水平,有效铜、锌和硼含量均处于严重缺乏等级。试验地B最大持水量、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交换性钙含量平均值均高于试验地A。米老排人工林土壤透水性、透气性较好,土壤容重达到了适宜作物生长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土壤增肥作用,能够在酸性土壤正常生长,适宜在桂西南地区广泛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为改变核桃结果晚、产量低的局面,我们从1974年开始进行了核桃幼树早期丰产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26亩,平均亩产229.5斤),现总结如下。一、试验地条件试验地设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本所试验场内,为缓坡地,排水良好,面积3.26亩,土壤系石灰岩母质风化而成的粘壤土,土层厚度在1.0米以下,活土层40-50厘米,肥力中等,pH值7.0-7.8,适宜核桃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时间、地点概况:试验材料来源于我国油桐主产区的黔东地区的26个油桐无性系。试验时间是1984年至1985年,进行了两年次的重复嫁接。试验地点位于黔东的玉屏县茅坡村。嫁接试验圃地原为林业用圃,地势平缓,海拨520m,黄红壤,土层深度1.20至1.50m,年均气温16.7℃,年降雨1019.9mm,无霜期292天。  相似文献   

20.
油松硬枝扦插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于1979年开展了油松硬枝扦插育苗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现介绍于下: 一、试验地概况该试验在陕西的南五台试验站进行。此处海拔高639米;年平均气温13.2℃,绝对最高温43.4℃,绝对最低-17.1℃,相对湿度73%;年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0天。土壤为深厚肥沃的褐土,pH7左右。排、灌条件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