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水稻不同种系的品种实行杂糯间栽,既可发挥杂交稻高产性能,又能利用杂交稻和糯稻的株高差异增产增收,又不能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糯稻抗倒性。同时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对比单作,  相似文献   

2.
水稻杂糯间栽是在不减少杂交稻栽插密度的基础上,每隔一定距离间栽一行糯稻的栽培方式.它利用杂交稻和糯稻的株高差异,充分利用水、肥、温、光资源,在杂交稻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每亩增收糯谷50~60千克,增加稻谷总产和经济收入,同时可将原来种糯稻的田块用于种杂交稻,可谓一举两得.其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3.
高枧乡位于西昌市城郊结合部,现有耕地655hm^2,农业人口1.33万人,人均耕地仅0.04hm^2,是西昌市粮菜生产区。如何挖掘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是多年来高枧乡发展农业生产的主题。高枧乡自90年代初,就有农户自发开展水稻杂糯间栽技术,后经西昌市农业局科技人员在本乡进行试验、研究、推广,于1996年初步形成规模。高枧乡位于邛海湖盆,具有独特的光、热资源。依据杂交稻与糯稻间株高的差异,在田间形成立体交叉群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对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利用率,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净栽优质高秆糯稻易感病、易倒伏。杂糯间栽后,减轻了病害对糯稻品种的危害,稻瘟病(尤其是稻颈瘟)、百叶枯病等病害明显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间种栽培。即中秆型杂交稻与高秆型糯稻,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1杂糯间种技术的主要优点1)增加稻谷产量: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问种栽培。即中秆型杂交稻与高秆型糯稻,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一、杂糯间种技术的主要优点1.增加稻谷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问种两项合计比一般杂交稻每667平方米增产28千克,比常规糯稻净作田增产110千克。  相似文献   

6.
水稻杂糯间栽防治稻瘟病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饮食习俗的防治稻瘟病的杂糯间栽种植组合,采用3个水稻主栽品种分别与1个优质感病糯稻品种按6∶1和4∶1的比例搭配种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间栽模式均能有效降低优质高感糯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病率,平均防效达88%,平均增加产量32.17 kg/667m2.经田间防效和产量对比分析,"6+1"间栽模式更适合于当地的水稻栽培模式.可作为雷山县稻瘟病综合防治的措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杂糯间种”,是指杂交稻与糯稻栽培的一种配置方式,即选用中杆型杂交稻与高杆型糯稻良种,并利用杂交稻宽窄行条栽中的宽行优势,按一定带幅、行比和宽度,增种单行糯稻的种植方式,构成同田内杂交稻与糯稻的复合体。它是根据立体农业原理,利用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熟期、不同株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糯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糯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糯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控制有效率在22%~97%之间。间栽杂交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杂交稻下降28.95%,病指下降37.09%,控制有效率在32%~57%之间。其中杂糯品种最佳组合为黄壳糯×川香优2号,竹丫谷×宜香优1577。4年水稻的平均复合产量为9598 kg/hm2,比净栽杂交稻提高产量728 kg/hm2,增长8.68%。  相似文献   

9.
杂糯间栽在我市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最早,在我市民间就有自发栽沿边糯的习惯,由于栽植窝数少,故产量低,但操作方便;后来又探索出了栽几行杂交稻,间栽1行糯稻的方式,虽提高了糯谷的亩产量,但收获很不方便。鉴于此,我们逐渐发现,固定厢沟双免耕非常适合间栽糯稻,糯稻移栽、收获的操作都很方便,产量也可观,深受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间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和1个地方糯稻品种,以不同品种组合及按不同行比种植进行田间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结果表明,糯稻与籼型水稻品种间栽可有效地减轻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不同品种组合防病效果不同,混合间栽组合中黄壳糯效果较好,与其净栽模式相比,2005和2006年在糯稻品种上白叶枯病的最高防效分别达52.0%和86.4%,在主栽籼稻品种上白叶枯病的最高防效分别为59.3%和66.6%;以黄壳糯作为间栽品种时,可有效降低病害传播距离,与净栽相比,间栽种植水稻白叶枯病传播距离降低了21.8%~59.2%;同一品种组合、不同行比的间栽模式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果不同,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配比关系,其中以主栽品种与间栽品种按6∶ 1行比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正>杂糯间栽技术是把糯稻间栽到杂交稻中,突出"一高一矮"的空间差和"一早一迟"时间差,充分提高光合作用率,为糯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能抑制稻瘟病,以达到共生单收增产目的。近年来,资中县明心寺镇在积极探索杂糯间栽技术方面取得明显实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杂糯间栽是一项省投资、效益高、技术简便,群众乐于接受,且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先进栽培技术。一组组数据彰显该技术可喜的成  相似文献   

12.
水稻实行杂交稻和糯稻混合栽培,即可发挥杂交稻高产性能,又可利用与糯稻株高和生育期的差异,增收一季糯稻.具有方法简单,增加产量等优点.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水稻病害原理即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技术研究成果,设计杂交水稻-糯稻混栽及杂交稻净栽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与糯稻混栽能明显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为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杂糯间栽技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叙永、资中、营山、蒲江、雅安5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间栽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发病程度下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不同.在发病较重的生态区(叙永,发病率86.46 %,病指53.61),间栽糯稻发病程度与净栽糯稻无显著差异.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营山,发病率6.90 %,病指1.08),部分间栽处理中糯稻发病程度极显著低于净栽.在叙永,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叶瘟的控制效果在12 %~26 %,对颈瘟的效果为0;在发病较轻的雅安、营山,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最高达到46 %~88 %,对糯稻颈瘟控制效果的范围在11 %~76 %.总体来说,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稻瘟病的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水稻杂糯间栽增产技术是根据生态农业原理,利用杂交中稻和糯稻不同品种、不同熟期、不同株高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使光温等自然资源得到多层次利用,从而增加光和面积和光和产物的积累,实现增产增收的一种新的稻田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杂糯间栽田间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变化及交互侵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系列13个单基因品种及9个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四川省2004~2005年不同地区杂糯间栽田间杂交稻、糯稻上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及其交互侵染作用。结果表明:①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66.67%、9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71.64%、64.29%,优势种群都为ZB群,种群结构差异不明显;②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都包含了13种无毒基因,无毒基因频率差异不明显(最大频率范围在20%~60%);③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22.22%、4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16.42%、50%,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存在交互侵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2个优质籼糯稻品种杂交籼糯稻Ⅱ优糯721和常规籼糯稻珍珠糯的产量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相近,产量相关性状中,只有穗长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珍珠糯相较于Ⅱ优糯721的着粒密度大。相关分析表明,杂交籼糯稻Ⅱ优糯721产量与有效穗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是影响其产量的关键因素,增加有效穗数,有利于高产;常规籼糯稻珍珠糯有效穗和实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增加有效穗和实粒数是实现其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水稻杂糯间栽模式对优质糯稻控病与抗倒伏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间栽对优质糯稻控制稻瘟病和抗倒伏的有效途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选用2个籼型杂交稻和2个地方优质糯稻品种分别按4∶1的比例组成4个间栽组合,在湄潭县和雷山县进行了搭配种植控制稻瘟病和糯稻抗倒伏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籼糯搭配间栽种植能够较好地控制优质糯稻稻瘟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对糯稻抗倒伏有显著的作用,间栽糯稻叶瘟、穗瘟的发病率分别比净栽糯稻降低0.8%~1.6%和14.1%~15.4%,对叶瘟和穗瘟的平均防效分别达19.31%~50.17%和89.22%~93.30%,抗倒伏率达100%.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传统水稻品种和杂交稻长期混合间栽种植基因流是否会对传统水稻品种的种质产生影响,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杂交籼稻冈优827,中优7号分别与黄壳糯按照8∶1混合间栽组合中基因流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两个组合的每个品种所检测的3000个单株中均没有检测到基因流的发生。这一结果表明,现行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模式中基因流不会对传统水稻品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登南 《农技服务》1994,(10):16-16
<正> 辽盐糯,是青年育种家,国家三等发明奖获得者许雷同志继辽盐2号后经7年选育成的一个优质米糯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好,高产,多抗,优质。经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委会审定,确认该项育种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经国际联机和中国水稻所抽检验证明.其高产,优质居世界首位。它的产量不仅大幅度高于一般糯稻品种,而且还显著高于普通水稻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