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土壤和发霉菜籽饼中分离、筛选出具有较好的降解硫甙、异硫氰酸酯(ITC)和恶唑烷硫酮(OZT)能力的霉菌6株,酵母菌5株,细菌8株。经过单菌株和混株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混株发酵效果明显优于单菌株发酵,混株发酵中三菌株发酵效果又优于双菌株发酵。筛选出的M2、X3和X8等3种菌株的组合,对菜籽饼发酵后硫甙的降解率达到了67.8%,粗蛋白质含量也提高了19.2%。  相似文献   

2.
菜籽饼发酵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利用菜籽饼的菌株筛选,发酵后产品质量变化及影响发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y_1、y_2、y_5是发酵利用菜籽饼优良的3个非互为拮抗的菌株,且三菌株混合发酵比单一菌株发酵效果好,其混合发酵可提高蛋白质含量12%左右,硫代葡萄糖苷降低了15.16~18.90μmol/g,降解率达60%~80%,发酵后产品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45.54%,优于山东滕县以豆饼为主生产的活性高蛋白饲料。且发现供氧及原料加水量是影响菜籽饼发酵的主要因素,原料加水70%有利于菜籽饼发酵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岳思君  郑蕊  李爱华  李梦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892-12893
[目的]研究纤维素分解菌木霉、青霉、黑曲霉3种菌株之间的协同作用。[方法]将木霉、青霉、黑曲霉进行纯种发酵,添加纯种发酵粗酶液后测定CMC酶相对酶活力,采用混菌发酵观察滤纸分解度,测定CMC酶活力。[结果]混菌发酵的纤维素酶活明显高于纯种发酵的酶活力。[结论]青霉、木霉、黑曲霉3种菌株之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对菜籽粕的脱毒效果及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利用现代固态发酵原理,采用植物乳杆菌和黑曲霉进行固态发酵,探讨降解抗营养因子及提高粗蛋白含量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试验表明,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可显著降低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混菌混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种发酵效果.植物乳杆菌与黑曲霉接种比例为3∶1,接种量20%,料水比为1∶0.8 g/ml,菜粕∶玉米∶麸皮为8∶1∶1,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后菜籽粕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57%,小肽含量提高了88.76%,粗纤维含量降低11.31%;抗营养因子异硫氰酸酯降低了64.00%,(口恶)唑烷硫酮降低了81.82%,硫苷降低了75.16%;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11.59%.[结论]研究可为菜籽粕在生物饲料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纯种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酵母菌Y22和乳酸菌L15按不同比例(1:1、2:1、3:1、4:1)进行发酵试验,筛选最佳的菌种配比。通过评价发酵效果和发酵时间确定最佳发酵温度。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籼米发酵的条件。[结果]乳酸茵含量过大,产品有酸味;酵母菌含量过大则会产生酒精味。当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比例为3:1时,发酵早米的风味最佳。低于25℃时随着温度的上升,发酵所需时间逐渐减少;超过25℃,米香味受到影响。乳酸菌与酵母菌的配比对产品的品质影响最大。接种量比品质的影响小。[结论]纯种发酵的最佳配方为L15:Y22=2.5: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5d,接种量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方法]试验以鸡粪和木屑稻壳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酵母菌和乳酸菌,研究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发酵过程中温度大肠杆菌群数和臭味的变化。[结果]1添加酵母菌组的发酵最高温度达到67.6℃,比乳酸菌组高6.9℃,且酵母组发酵温度在5℃以上持续了16 d,比乳酸菌组多5 d,两组均高于对照组(59℃和5 d);2添加木屑组的发酵最高温度比稻壳组高2.2℃,5℃以上的持续时间多3天;3酵母菌组、乳酸菌组的粪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由105个/g德下降到102个/g,其粪臭味分别在第7天和第8天消失。[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在鸡粪中添加酵母菌和木屑的堆肥发酵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ricine-SDS-PAGE技术应用于饲料蛋白质的分析与品质鉴定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ricine-SDS-PAGE对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菜籽浸出粕、热带假丝酵母固态发酵棉籽粕以及黑曲霉固态发酵棉籽粕分别进行凝胶成像分析,鉴定5种不同品质饲料的蛋白质组成。[结果]采用4.0%C、16.5%T的分离胶,可以取得较好的分离效果。菜籽蛋白和棉籽蛋白样本的凝胶成像结果表明,菜籽饼粕中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在泳道中部,为14.4~60.0 kD,而棉籽饼粕中的蛋白则在泳道顶端(约90 kD)含量较高,2种饲料蛋白得到了有效区分。同一种样本相同处理方法间的凝胶成像结果表明,用黑曲霉对棉籽饼粕进行固态发酵效果优于热带假丝酵母。[结论]5种饲料之间蛋白成像差异显著、直观,Tricine-SDS-PAGE可以作为饲料蛋白品质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芯中分别加入豆粕、花生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发酵原料,选用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花生粕和豆粕)后,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茶叶发酵过程中多酚变化规律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茶叶进行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的人工接种发酵,采用微波辅助浸提茶多酚,来研究茶叶发酵过程中多酚的变化规律及不同菌株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叶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接种黑曲霉、酵母菌及接种黑曲霉、酵母菌、根曲霉、青霉的茶叶中多酚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分别从31.16%降到5.32%,3...  相似文献   

10.
潘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57-15059
[目的]通过菌种筛选探讨发酵凤眼莲的利用价值。[方法]将5种菌种分别置于PDA、PD、营养琼脂、牛肉汤固定培养基上进行菌种活化培养,继后通过单个菌种发酵试验和组合菌种平板拮抗试验对菌种进行筛选。[结果]根据5种菌种在凤眼莲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选择生孢噬纤维菌、产朊假丝酵母和黑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其菌种组合发酵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菌种发酵效果。采用3种菌组合在水分65%、pH值7.0和温度28℃的条件下发酵凤眼莲,产物的粗蛋白含量为47.33%,比所用培养基的粗蛋白含量提高173.74%,粗纤维降解率达77.06%,且有发酵香味,具有优质蛋白饲料的特性。[结论]筛选良好的组合菌种对凤眼莲进行发酵,能有效解决凤眼莲作为饲料存在的高水分、高纤维、低蛋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玉米芯发酵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芯综合利用的潜力,以玉米芯中分别加入豆粕、花生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发酵原料,选用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花生粕和豆粕)后,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能量饲料辅料(麸皮和玉米粉)后,黑曲霉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初步鉴定筛选出的沉淀淀粉能力较好的菌株为乳杆菌,表明乳杆菌菌体本身或由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淀粉具有絮凝作用。从发酵液的乳酸菌总数、pH值来看,乳酸菌总数偏高的发酵液,pH值一般较低,分离效果也较好,表明分离效果与乳酸菌总数及酸浆的pH值有关。[结论]该研究为实现甘薯酸浆的人工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雅君  陈力力  廖杰琼  范琳  尹丽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67-16569,16622
[目的]为了选育发酵菜籽粕高产纳豆激酶的优良菌株.[方法]出发菌株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Z1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后,以菜籽粕作为唯一氮源进行摇瓶发酵培养,并以纳豆激酶为考核指标进行高产菌株的筛选.[结果]通过反复筛选和遗传稳定性试验,获得高产纳豆激酶且遗传稳定的突变株U49,其酶活力比Z1提高了100.34%.[结论]该研究可为利用菜籽粕工业发酵生产纳豆激酶奠定基础,并为新型保健食品和药物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杨海英  张振宇  佐玉梅  杜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909-7910,7915
[目的]从云南不同地区腌菜样品中分离乳酸菌,并筛选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为筛选用于腌菜制作的乳酸菌菌株奠定基础。[方法]将收集到的16个腌菜样品在MRS培养基上分离纯化乳酸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筛选培养基上的水解圈筛选产酸菌株,再通过初步乳酸发酵进一步筛选产酸菌株。[结果]从16个腌菜样品共分离得到22个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有15个是杆菌,7个为球菌;以产酸菌株筛选培养基筛选出产水解圈的3个菌株,其中1086b水解圈最大。初步发酵研究表明2,2菌株乳酸发酵都可使发酵液pH下降,其中10株菌pH下降幅度较大。[结论]分离出多样性丰富的乳酸菌菌株,从中筛选出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研究可为筛选用于腌菜制作的乳酸菌菌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于岚  沈伟达  阳大海  曹访  刘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89-2291,2306
[目的]考察各菌株对酸乳各项发酵指标的影响,为开发稳定的开菲尔饮品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从开菲尔粒中筛选获得的6株优势菌进行单菌及混合发酵,以1×104个/ml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单菌或多种菌以等比例混合至新鲜牛奶中,30℃培养30 h后于4℃储存10 h,测定各项发酵指标。[结果]利用2种菌混合发酵过程中,高加索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混合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最佳,高加索乳杆菌与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和肠膜明串珠菌与克鲁维酵母混合发酵的风味较好。3种菌混合发酵过程中,利用克鲁维酵母、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最佳,利用假丝酵母、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以及利用克鲁维酵母、高加索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进行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较好。[结论]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能有效提高牛奶中脂肪的降解率,但是抑制发酵乳中芳香物质的产生。2种菌混合发酵条件下所得酸乳的乳酸含量及黏度显著高于3种菌混合发酵,这可能与菌的共生过程中各菌的生长、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静  朱强  朱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01-1504
[目的]从泡菜中分离筛选优势乳酸菌并对其产抑菌物质进行研究,为生产纯菌乳酸菌发酵剂、改进传统乳酸发酵食品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从泡菜中分离产酸菌,并通过产酸试验、形态学及生化特性判断是否为乳酸菌属;取发酵上清液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从泡菜中分离获得11株产酸菌,产酸试验表明J-4、J-5、J-9、J-11为优势产酸菌;通过形态学及生化特性,初步鉴定4株产酸菌均为乳酸杆菌属;发酵上清液抑菌试验表明,4株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J-4还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结论]研究对于纯种发酵及乳酸菌抑菌素的开发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云南自然发酵酸菜液中的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发酵性能研究。[方法]从云南自然发酵酸菜液中分离出12株乳酸菌,经优选筛选出4株性状优良的乳酸菌(S-3、S-6、S-8和S-10),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发酵性能。[结果]经鉴定,S-3和S-6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lus plantarum),S-8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S-10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菌株S-6的发酵性能优良,产酸快,产酸量多,耐酸性较好,亚硝酸盐降解性能高,pH 3时仍能较好地生长。[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了解云南传统酸菜发酵机制和控制酸菜发酵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明红梅  霍丹群  周健  刘军  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39-10742
[目的]探讨丢糟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方法]以白酒丢糟为主要原料,黑曲霉、绿色木霉、热带假丝酵母为发酵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丢糟混菌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原辅料配比为粉碎至20目的丢糟75%、麸皮20%、玉米粉5%,黑曲霉∶绿色木霉∶热带假丝酵母的接种比例为1∶1∶1,总接种量为12%,初始pH值为5.0,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d。[结论]经混菌发酵后的白酒丢糟不但含有大量的有益活菌体及微生物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而且粗蛋白含量为31.32%(干样),比较原料丢糟增长78.97%;真蛋白含量为24.60%(干样),比较原料丢糟增长56.29%;粗纤维含量为16.58%(干样),粗纤维降解率达到31.60%。  相似文献   

19.
乳酸发酵型莜麦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健  刘媛  兰凤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06-2907,2999
[目的]制备一种乳酸发酵型莜麦饮料。[方法]以糖化后的莜麦汁为原料、乳酸菌为发酵菌种,探讨菌种驯化、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乳酸发酵型莜麦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乳酸发酵型莜麦饮料的制备工艺为以糖化后的莜麦汁为原料,采用驯化后的乳酸菌为发酵菌种,接种量4%,在42℃下发酵6 h。[结论]该研究为莜麦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筛选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菌种,通过平板培养、单菌和混菌发酵试验,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菌种进行筛选。[结果]结果表明: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种作用于豆粕可以提高其粗蛋白含量;枯草芽孢杆菌M5094与热带假丝酵母C3161混菌发酵豆粕效果最好,发酵反应48h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增加了11.50%,增加率为36.43%。[结论]选择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种菌作为豆粕固态发酵生产优质高蛋白饲料的复合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