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了传统的经营权,清晰了产权,保障了收益权,落实了处置权,可以保证林农以主人的方式参与进林地管护中来,从而形成一种林农自发的看管模式。在集体林权制度的推动下,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逐渐将生态公益林承包给农户来经营,作为一种公共的资源,生态公益林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更好的激励、引导和规范林农参与生态公益林的看管,已经成为相关林业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百色是广西的重点改革地区,近年来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就根据百色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生态公益林的实际情况来探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试论林权流转过程中林农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昌泰  黄雯  李斌  康强 《湖北农业科学》2011,(17):3643-3646
为在林权流转过程中保护林农的经济利益,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在现有各项林权的基础上,创设了林农身份权,为被动失去林权的林农提供一个制度屏障,以防止"三无"(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农民的悲剧在广大林区重演。为林农分享林权改革成果,建立和谐林区提供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从产业形态来看,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景观利用等经营模式、林下相关产品采集加工;从组织形态方面看,林下经济主要有"公司+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林农独立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与深化,扶持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和销售平台建设,主打生态、有机、绿色、健康的特色,树立原产地保护和品牌意识意识。  相似文献   

4.
永定县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制度改革对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及提高林农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分析永定县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探讨了其改革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予林农以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处置权以及收益权,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进行实地调研,介绍了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潍坊市林农权益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农权益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林农权益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评价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江西省奉新县、铜鼓县和武宁县的集体林权改革调查基础上,该文对集体林权改革后取得的林农收入增加、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和林区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等成效进行了评价,时林业主体改革之后存在的诸如林农抗风险能力较弱、林权改革配套政策滞后及林业经营规模较小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行森林保险制度、制定林权交易规则和创建新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今后林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用能源和生活用能源两个角度,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能源消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影响林权制度改革效果的两个外部因素,即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展望,为巩固林权改革对优化农户能源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未来必须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区经济,加大补助力度,提高林农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2003年前后,由福建、浙江、江西等南方集体林区率先发起,目前逐步推进到北方林区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的改革,要在配套改革和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下功夫。实践证明,林农专业合作社对于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区农民致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地林木是林农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是农村一项基本产权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了山权林权,林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促进林业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本文基于这一目标就钦南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林业大发展",作者在分析兰州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多方调查和研究,初步探讨了六条兰州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提高林农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林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集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林权改革更能体现改革和效益的关系。综述了江西省林业概况及集体林权改革进展情况,从三大效益角度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计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模型,并参考已被广泛承认的公式及德尔菲法量化森林生态采伐作业指标,给出了生态采伐的森林活力、森林组织结构、森林恢复力和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各个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向川  王玛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17-4418
采用等效益物替代法和货币置换法从涵养水源效益、固土保肥效益、释氧固碳效益、净化大气环境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等多个角度对周至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初步测算出周至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年总价值为16.769 6亿元,同时还指出了其在调节气候、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提供优美的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巨大效益,并提出尽快建立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和速生丰产林工程的推进,国际造纸业巨头在广西等西南省份竞相租地种植桉树等短轮伐期速生树种,引起了对生态影响的争议和相应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林业税费减免、林木价格上涨及租地成本低廉的情况下,纯租地模式为外商投资方带来高额的经济利益,成本利润率高达199%,每公顷净年值达到3000多元。由于处境不同,国有大林场、中小林场和农户对出租林地持不同态度,中小林场面临资金、纠纷等难题,农户也无法分享该模式下更多长远利益。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厚荚相思人工林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项目对比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对广西林业科技示范园内厚荚相思试验林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6年生厚荚相思人工林的静态经济效益为8 467.6元/hm2;相对于原杉木林的生态效益为52 945.7元/hm2;社会效益为10 256.0元/hm2;综合效益为70 482.0元/hm2。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等于经济效益的8.3倍。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权改革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万婧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86-188
简述了我国林权改革前森林资源保护状况。分析了林权改革政策实施后,盗砍盗伐现象依然存在,还衍生出林木质量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林业生产能力受限等问题。提出了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实现规模化和多样化经营以及深化林农环境意识、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等措施来达到森林环境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生态经济林的发展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重大体现,建立预警预报体系,坚持群防群治科学实施,使生态经济林免受灾害性气候危害,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林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8.
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在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法律依据。结合我国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路。第2期曹小玉等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为总体目标,具有生态、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多目标性。在对这次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时,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增长绩效、林业经济效益和投资绩效以及林区社会和谐绩效三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林业统计数据,对陕西省林改初期成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抚育,促进了林业投资、林业产值和林产品产量的增加,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增进了林区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农民生活困难的现状,通过科学试验提出了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生态经济林的概念,并研究了生态经济林产业模式的标准、建设方法和经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