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大青山地区油松枯梢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大青山阳坡油松枯梢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枯梢病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油松枯梢病各个发生阶段症状明显,每年5~6月,油松枝条自下部、外部向上部、中部逐渐枯黄,少数针叶尖端枯死变灰或针叶段枯死。8月下旬,枝干皮下生长子实体、分生孢子器,10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器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油松枯梢病的发病与立地条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油桐枝枯病病原菌—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Zhang sp·nov·)的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科、桂孢属。根据分离培养形态特征,鉴定为一新种,命名油桐柱孢(Cylindrocarpon aleuritum sp·nov·)。 在研究油桐枝枯病中,鉴定了病原菌的有性时期,命名为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 sp·nov·),同时发现其无性时期。 无性时期病原菌引起的油桐嫩梢发病,经接种试验,嫩梢感染率达100%,在林间,潮湿时产生无性时期,夏、冬季出现有性时期。  相似文献   

3.
从落叶松梢栖真菌筛选出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进行生物防治。将自落叶松梢部分离到的11种梢栖真菌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根据被覆盖程度、抑菌率、拮抗系数和防治预试验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发现:粪生粪壳、深绿木霉和球毛壳3种梢栖真菌对落叶松枯梢病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利用这3个菌株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国富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为粪生粪壳>代森锰锌400倍液>深绿木霉>球毛壳;深绿木霉和粪生粪壳喷洒浓度50%和球毛壳喷洒浓度75%时,真菌多样性最多,梢栖真菌系统较其他浓度更为稳定,与化学防治相比,既达到了防治目的又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的松枯梢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我省长春、吉林等地林区或市区的部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l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的针叶、枝梢发生枯死现象。两年来,除了对这些树种上的其他病虫害进行诊断鉴定外。笔者疑为某些病状极有可能是松枯梢病所致。为此,从1997年3月下旬起,在长春市净月潭,以10天间隔定期取样,进行镜检和培养观察。于7月下旬开始,在受害部位出现大量子实体,经鉴定证实,确为松枯梢病。此病病原为松色二泡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属球壳菌目,球壳孢科,色二抱属。分生抱子器…  相似文献   

5.
通过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接种试验对辽宁地区油松枯萎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在枯萎油松上收集到3种症状不同的病害,其发生分布和危害程度有明显区别;3种病原菌分别为针叶树散斑壳菌、枯斑盘多毛孢菌、松球壳孢菌;室内用3种病原进行油松幼苗接种试验,均表现有明显致病性,在接种染病针叶上分离到与自然界完全相同的子实体。  相似文献   

6.
油松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1 a生松针,2 a生松针,1 a生松枝韧皮部、木质部,2 a生松枝韧皮部、木质部,根等7类部位共分离出40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所得菌株的拮抗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得到3株对油松枯梢病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AM-5菌株抑菌效果最强,菌体的抑制率达66.95%,其发酵液的抑制率为27.89%;菌体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将AM-5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AM-5菌株对油松枯梢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在预防实验中,明显降低了油松枯梢病的发病率,预防效果为64.26%;在防治试验中,防效为53.32%。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察、调查及实验测定,主要研究油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及土壤条件和立地条件与油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调查发现,油松枯梢病于5~7月发病,发病初期的症状是油松针叶枯黄,部分油松针叶尖端逐渐枯死。至10月份,油松感病的枝干上会出现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进行越冬,分生孢子器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是次年侵染油松的主要病原。土壤肥力对油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油松枯梢病的发病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含量的降低,油松枯梢病的病害程度加深;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与油松枯梢病的发生测定无明显关系。立地条件对油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坡向对油松枯梢病的发病并无明显关系;坡位对油松枯梢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坡下的发病率较高,坡上的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具腐生性,是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的寄主主导病害。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采取以营林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引言野外观察及分离研究表明,松壳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在春季对迅速生长、外表完好枝条的侵染,使塔拉韦拉森林某些地区枯梢病严重发生。为了解这种真菌作为枯梢病初期或次期刺激因子的作用,有必  相似文献   

10.
联峰山油松枯梢病病原菌越冬方式及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油松枯梢病病原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越冬方式及场所,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越冬季节田间采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松针、松梢、球果等越冬组织及林下的落针、落果等,观察子实体着生情况,测定越冬子实体内孢子萌发率,发现油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可以子实体的形式在松针和落针上越冬。通过对以上组织进行室内病原菌的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确定该病菌也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发病的针叶、球果、松梢和落针、落果中越冬。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松树病害,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该病原菌很少侵染危害15 a生以下的森林,主要对于一些生长不良樟子松林,如干硬的土壤、根系的生长受限的装饰树,受干旱、冰雹或雪害的林分以及郁闭度过大、昆虫危害或其他机械损伤等均易使樟子松感病.对有关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做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云杉枯梢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采集病害标本时,发现红皮云杉枯梢病,经分离鉴定病原为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对该菌引起的云杉枯梢病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将近年来调查研究的部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描述了楹树枝枯病的症状,经分离培养,初步鉴定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并对该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木蠹蛾的发生与楹树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油松赤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油松赤枯病在阿坝州油松(Pinus tabulueformis Carr.)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表明,该病是由枯斑拟盘多毛孢(Pestatiopsis funernea Desm)Stery为害所致,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pH6.0生长最好,相对湿度100%最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丁香患病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并保存菌种,得到病原菌后对病原菌及其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观测。结果发现,经鉴定分离出来的病原菌属细交链孢霉(Alternaria tenuis Nees),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丁香枝枯病病原菌及有效防治丁香枝枯病的发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4个地区采集到的樟子松赤枯病标本为材料,采用单孢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2株真菌为PYJ12、TYJ13,经室内致病性接种试验证明TYJ13为樟子松赤枯病的致病菌。运用病原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樟子松赤枯病的病原菌TYJ13进行了鉴定,其病原菌为柠檬拟盘多毛孢,并对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菌株接种当年生的樟子松针叶没有成功,2-3年生的针叶大量感病,说明该种病原菌寄生性较弱。本文首次确定了引起樟子松赤枯病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7.
直干桉苗梢枯病多发生在苗木的嫩茎和梢部的叶片上,病部表现失绿变褐至黑褐色腐烂、茎部干枯缢用、叶片萎蔫后干枯卷曲不脱落,导致苗木嫩梢萎蔫弯曲下垂而枯死。经分离培养、接种试验鉴定其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云南省广南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对病组织进行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并进行复合侵染试验。结果表明:广南县杉木3种主要的侵染性病害分别为杉木炭疽病、杉木赤枯病和杉木落针病,其病原真菌依次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和杉叶散斑壳Lophodermium uncinatum。复合侵染的病斑比单独接种的扩展速度更快,且C.siamense的致病力比P.microspora的强。3种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和致病性测定,可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ia(Desm.)Kickx)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已知分布地区有广州近郊,新会县圭峰山,肇庆鼎湖山,清远县艮盏林场,病害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胞,褐色,大小为28.5~39.9×14—24微米(图1、2)。松色二孢菌能侵染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火炬松。病原菌在受病的针叶、枝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离、接种、再分离首次证实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病组织、病组织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其中病组织中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分生孢子为越冬的重要形式,是病害发生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通过伤口从节叉处侵入;病原菌主要通过孢子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从4月初开始释放孢子,6月为病原孢子释放的高峰期,并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