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乙醇水溶液提取玉米胚芽油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生产成本高、提取时间长的缺点,该文采用乙醇水溶液作为提取剂提取玉米胚芽油。通过对粒径、料液比、温度、乙醇体积分数、p H值和时间等条件对油在油相、水相和渣相中分布的研究发现,物料粒径和乙醇体积分数对提高清油得率具有显著(P0.05)的影响,而提取时间对清油得率的影响最小(P0.05)。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乙醇水溶液提取玉米胚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物料细粉4次(此时粒径为49.18μm)、料液比1∶7 g/m L、温度70℃、乙醇体积分数30%、p H值9.0、提取时间2 h。在该条件下,清油的得率为94.05%±0.32%,水相含油量为3.49%±0.77%,渣相含油量为2.55%±0.82%。分析乙醇水溶液提取的玉米胚芽毛油酸价、过氧化值和含水率等指标发现,该毛油的质量优于国标规定的玉米原油,并且和压榨一级成品油指标接近,只需要经过简单精炼就可以达到食用油要求。研究结果为乙醇水溶液工业化生产玉米胚芽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盐效应辅助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工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克服油脂水相萃取时乳化严重而清油得率低的问题,采取了盐效应辅助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新工艺。以碳酸钠溶液为萃取剂,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振荡速度对油茶籽油清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得到利用碳酸钠的盐效应水相萃取油茶籽油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为3.39 mL/g,提取时间1 h,提取温度65℃,震荡速度140 r/min。在该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清油得率可达96.33%。由此说明,盐效应可明显防止油茶籽油水相萃取时乳液的形成,显著提高其清油得率,同时也为提高其他油脂水相萃取时的清油得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水代法从油茶籽中提取茶油的工艺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研究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可行性和工艺条件,试图为茶油生产提供新的途径.将脱壳去皮的茶籽仁磨碎后兑浆提取,经离心分离得茶油.以提油率和清油收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水平四凶素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水代法提取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料比4.5:1(mL/g),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150min,浆液pH值9.0.验证试验显示,优化条件下茶籽提油率可达80.28%,清油收率可达90.19%,在试验条件下所得工艺参数可靠.此工艺的确定表明水代法提取油茶籽油是可行的,可作为提取茶油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提油率,该文探究了亚麻籽表面黏质物的存在对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提油率的影响,并对热水浸提法脱除亚麻籽黏质物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提油率随亚麻籽表面黏质物的减少而升高,未脱黏亚麻籽的提油率为69.20%±1.51%,渣相含油量为26.00%±1.24%。经100℃浸提脱黏后,黏质物的脱除率为94.69%±1.94%,此时亚麻籽的提油率可达84.26%±0.63%,渣相含油量降低至10.45%±0.89%。对热水浸提脱除黏质物的工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体系p H值、料水比以及浸提次数)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发现在浸提温度85℃、p H值3、料水比1:7 g/m L、浸提2次,每次浸提60 min的条件下,黏质物的脱除效果最好,脱除率为97.88%±0.69%,脱黏后亚麻籽的提油率可达84.47%±0.53%,亚麻籽油和蛋白质的损失率分别为0.70%±0.16%和10.78%±0.41%,且浸提脱黏过程对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品质(酸值和过氧化值)无显著影响。此外,浸提脱黏过程还可有效去除亚麻籽中的抗营养因子生氰糖苷,使生氰糖苷的含量由浸提前的(242.6±0.8)mg/kg显著降低到浸提后的(7.1±0.6)mg/kg。该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热水浸提脱黏工艺,显著提高了后续水酶法提取亚麻籽油的提油率,同时也有利于亚麻籽多糖的回收和亚麻籽粕的进一步利用,为亚麻籽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高效提取薯渣膳食纤维,本文以甘薯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技术辅助酶法提取甘薯膳食纤维,探讨料水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酶用量和酶解温度对甘薯膳食纤维得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并采取正交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甘薯渣膳食纤维的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超声功率400W,超声时间10min,纤维素酶用量3μL·g-1,酶解温度65℃;该工艺条件下膳食纤维得率为39.17%,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达13.49%。本研究为甘薯的精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甘薯膳食纤维的构效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八角茴香油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响应面法对八角茴香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选取最佳提取溶剂后,选取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温度为随机因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二水平的试验设计.以茴香油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RSA),结果表明,八角茴香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丙酮为溶剂,提取时间2.3 h,液料比40:5.4(v/w),回流温度78.6°C,在此条件下,八角茴香油的得率理论值为10.49%,验证实测值为10.56%,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67%.  相似文献   

7.
微波辅助提取苹果渣中苹果多酚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苹果渣,进一步提高苹果渣中多酚物质的提取效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苹果渣中苹果多酚的微波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用量对多酚得率有极显著影响,功率、乙醇浓度以及萃取时间和功率的交互项对多酚得率有显著影响,萃取时间对多酚得率无显著影响。最优工艺是:萃取时间60 s,功率750 W,乙醇浓度60%,乙醇用量25 mL(料液比1∶50),此条件下苹果多酚理论提取的得率为11.93 mg/g(DW)(验证值为11.41 mg/g),明显高于回流及超声波提取得率。  相似文献   

8.
雪莲果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分离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考察雪莲果中粗多糖的较优提取分离工艺,采用水提取法提取雪莲果中多糖,以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终浓度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以粗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优化粗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四因素中提取温度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乙醇终浓度和料液比,最后是提取时间。雪莲果粗多糖较优提取分离工艺为提取温度90℃,乙醇终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1∶20g/L,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5.11%,粗多糖的总糖质量分数为46.2%。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萝卜缨叶绿素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液料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萝卜缨叶绿素得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液料比、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其较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3℃、超声波功率 175 W、液料比13 mL/g、提取时间为46 min。在此条件下,萝卜缨叶绿素的平均得率为0.413%,回归得出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试验结果可为萝卜缨叶绿素的提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黑苦荞米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获得合适的黑苦荞米黄酮提取工艺,该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4个因素,优化黑苦荞米黄酮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黑苦荞米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54%,料液比1:24 g/m L,提取时间62 min,提取温度71℃。在此条件下,理论黄酮得率为2.21%,实际黄酮得率为2.20%,相对误差为0.4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黑苦荞米黄酮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7.5 mg/m L的黑苦荞米黄酮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为54.05%,与二甲双胍(5 mg/m L)效果相当;此外,与空白对照相比,50μg/m L黑苦荞米黄酮能显著(P0.05)提高肝脏细胞Hep G2的葡萄糖消耗量(48.73%),并促进肝脏细胞糖原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黑苦荞米黄酮具有较好的辅助降血糖功效。  相似文献   

11.
Hydrophobic cyclic peptides, termed cyclolinopeptides, found in flaxseed are known for their 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occurrence of cyclolinopeptides in flaxseed fractions and products produced by aqueous processing and cold press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yclolinopeptides in flaxseed was determined after processing of flaxseed by various industrial and laboratory processes. Extracts of the water-soluble mucilage did not contain cyclolinopeptides. The cotyledon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cyclolinopeptides, whereas seed coat had lower levels. An oil body fraction separated from seed after homogenization in water, followed by centrifugation,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cyclolinopeptides of the fractions produced by this method. Further washing of the oil body fraction led to a loss of cyclolinopeptides. When oilseed was extruded using an expeller press, cyclolinopeptides were found in greater concentrations in crude oil and the solid sediment present in the oil fraction than in meal or the unprocessed seed. The concentration of cyclolinopeptides in crude flaxseed oil immediately after pressing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flaxseed oils purchased from a retail outlet. The effect of oil refining treatments on the removal of cyclolinopeptides was also tested. Acid degumming using aqueous H(3)PO(4) removed cyclolinopeptides from crude flaxseed oil. Alkali refining was less effective as this treatment failed to remove all peptides equally. This work illustrates ways that cyclolinopeptides may be extracted from flaxseed oil that could be developed for large-scale industrial extraction. The ability to extract cyclolinopeptides on a larger scale would allow faster exploitation of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molecules and provide the flaxseed industry with value-added coproducts.  相似文献   

12.
该文提出了水媒法提油技术的概念。水媒法提油技术是指以水为主要媒介的提油技术(水媒法),可辅以或不辅以与水互溶的可食用物质(例如乙醇)、食品级酶、超声波、微波等处理以破坏油料细胞壁和/或破乳的食用油提取方法。水媒法的提油过程主要分为分成破碎、提取、破乳和分离四个阶段。水媒法发展至今60余年,已全面发展了水代法、水酶法和乙醇水提法等多种制油技术。目前水媒法的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油料的预处理、酶的种类与成本等。但是,水媒法绿色健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随着工艺设备、分离技术等的发展,该技术将更加完善,成为未来未来取代传统工艺的新主流。该文将水媒法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打磨法提取亚麻籽胶粉的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提高亚麻籽综合加工效益,解决现有亚麻籽胶生产存在问题,在对亚麻籽结构充分了解基础上,利用亚麻籽胶分布在亚麻籽外表面的结构特点,提出采用高速旋转砂辊对亚麻籽表面进行打磨提取亚麻籽胶粉的技术设想,并借助实验砂辊碾米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砂辊打磨亚麻籽在控制亚麻籽装填率在40%~80%时打磨均能够顺利获取亚麻籽胶粉,说明打磨提取亚麻籽胶粉技术可行;在装填率40%、打磨时间200 s脱脂胶粉得率最高达6.06%±0.51%;在装填率80%情况下,打磨设备提取的脱脂亚麻籽胶粉产量最高,打磨时间200 s,胶粉黏度测定值为(5 200±680) mPa.s,高于现有市售干法亚麻籽胶产品黏度而低于市售湿法亚麻籽胶产品黏度;通过对比检测打磨前后压榨亚麻籽油的色泽、气滋味、酸价和过氧化物指标,打磨提取亚麻籽胶粉过程对亚麻籽压榨油品质无明显影响。采用先打磨提取部分亚麻籽胶粉再进行压榨制油加工,将增加亚麻籽加工产品品种,提高加工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亚麻籽饼粕中分离蛋白的综合加工利用,该文以冷榨亚麻籽饼粕为原料,对其进行脱胶脱脂处理,采用超声辅助水提法分别提取亚麻籽分离蛋白和脱胶脱脂亚麻籽分离蛋白,并对理化性质、结构及功能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冷榨亚麻籽饼粕和脱胶脱脂亚麻籽饼粕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7.52%±0.04%、37.47%±0.02%。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亚麻籽分离蛋白和脱胶脱脂亚麻籽分离蛋白的分子质量,显示10~55 kDa之间有明显谱带,其中水溶性低分子质量的白蛋白(10、14、15及17 kDa)和盐溶性高分子质量的球蛋白(30、33、35、40、45及55 kDa)谱带最为明显。氨基酸的种类各检测到17种,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的2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稳定性一般;由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可知亚麻籽分离蛋白比脱胶脱脂亚麻籽分离蛋白的微观孔隙率低,结构中都较缺乏结晶度或有序排列。2种蛋白的两亲性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亲水/油特性突出,亲油性是大豆分离蛋白的2倍多。通过对不同pH(2~11)和盐离子浓度(0~1.25 mol/L)下溶解度、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的碱溶性,脱胶脱脂亚麻籽分离蛋白的起泡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均优于亚麻籽分离蛋白,而泡沫稳定性恰好相反,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拓宽2种分离蛋白在健康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为食品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水酶法提花生油中乳状液性质及破乳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瑛瑶  王璋  罗磊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2):259-263
为了破除花生水酶法提油时形成的乳状液,提高出油率,研究了乳状液的性质,比较了界面吸附肽和水相中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反相色谱图,发现使乳状液稳定的界面吸附肽性质主要与其构象、组成、电荷等性质有关。通过测定乳状液的静态、动态流变学性质发现,该乳状液是一个典型的以弹性为主的体系,随温度及剪切速率的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下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4种物理机械方法破乳,结果显示,冷冻解冻结合离心的方法破乳效果最佳,乳状液中油回收率超过91.6%;而高速剪切是一个再乳化的过程,不能回收乳状液的油。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实际生产中油体破乳的成本,实现油体的绿色、高值化综合利用,该研究通过低速离心(2 862 g,15 min)将去衣核桃仁水提物分离成油体富集物、清液和沉淀组分,其中,油体富集物通过薄膜干燥和真空抽滤破乳制备核桃油和富含磷脂和膜蛋白的高值附加产品。在此过程中,系统考察了脂质和蛋白质在3个离心组分中的分布和性质,并研究了油体富集物在薄膜干燥过程中的破乳机制。结果表明:去衣核桃仁中的脂质主要分布在油体富集物(占核桃仁脂质总量的85.69%)中,而蛋白质主要分布在清液(占核桃仁蛋白质总量的23.58%,主要是清蛋白和球蛋白)和沉淀(占核桃仁蛋白质总量的65.04%,主要是谷蛋白)中。油体富集物在薄膜干燥的过程中表现出向变稠-变软-液态的形态转变,液态物料通过真空抽滤分离为游离油(占核桃仁脂质总量的81.78%)和磷脂-膜蛋白富集物。磷脂-膜蛋白富集物主要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中性脂占67.23%、蛋白质占19.41%(其中,膜蛋白占蛋白成分的50%以上)、磷脂占6.61%和其他成分(如鞘氨醇)占6.7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导率分析表明,在薄膜干燥过程中,油体会随着水分的蒸发逐渐聚合为更...  相似文献   

17.
等离子体处理对亚麻籽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等离子体技术对亚麻籽胶的物理改性效应,该研究以5 mg/m L亚麻籽胶溶液为对象,比较了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0~120 s)对亚麻籽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随着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亚麻籽胶溶液p H值、Zeta电位绝对值和平均分子量逐渐减小,而对亚麻籽胶的多糖骨架结构和单糖组成无明显影响。等离子体处理降低亚麻籽胶的炭化和聚合反应温度、表观黏度和界面吸附能力。冷场扫描电镜结合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 TSI)结果显示,0~15 s等离子体处理在不明显降低亚麻籽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同时,明显改善了亚麻籽胶构建亚麻籽油乳液的稳定性(P0.05)。因此,等离子体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能够用于亚麻籽胶的适度改性研究,以拓宽其在健康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以山核桃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油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木瓜蛋白酶用量、酶解时间、pH值、酶解温度和料液比对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并对比了压榨法、溶剂法和水酶法3种方式对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木瓜蛋白酶量0.17%,酶解时间150 min,pH值6.34,酶解温度54.43℃、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山核桃中油脂提取率为81.3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测出12种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是4种主要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占7.6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69.1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23.29%。对比3种提油方式发现,水酶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油脂提取方法。本研究结果为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低温萃取法提取杏仁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杏仁是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均高的原料,该研究旨在采用低温法萃取杏仁油,达到既萃取油又减少蛋白质变性程度的目的。首先经过一系列水酶法萃取试验后发现,不同萃取条件对于出油率的影响很大,从中筛选出水酶法萃取的最佳条件为:选取进口(日本Yakult公司)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的复合酶(1∶1),加酶量3%,作用时间3 h,料液比1∶2,反应温度40℃。初步油质检验表明, 水酶法比浸出法制得的毛油更清亮,酸价略低,磷脂少,油质稳定。然后进行CO2为溶媒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试验,通过7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单指标直观分析发现:浸泡时间短的仁用杏出油率较高;粒度越小,出油率越高;以1∶1搀和二氧化硅粉与仁用杏的出油率较1.5∶1的为高;20 MPa压力的出油率较8 MPa的略高等,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最适工艺路线。对上述结果进行了6因素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有浸泡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是显著的,浸泡的时间越短出油率越高,其余条件对出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按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粒度、二氧化硅与杏仁比例、压力、杏仁种类、流速,这与直观分析极差所示结果一致。最后液相色谱法测定显示萃取出的仁用杏油中90%以上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