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有"以茶纳贡"、"园有香茗"两处茶事,《茶经述评》等当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认为,这两处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周代。《茶经述评》在"《茶经·一之源》述评·茶的祖国"如是说:"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6,(3)
正遵义,古称播州,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取义《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户籍人口780万,中心城区人口110万。地处西南出海要道,全域纳入长江经济带,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茶,陆羽《茶经》盛赞"其味极佳",茶园面积贵州第一,"湄潭翠芽"、"凤冈绿宝石"、"遵义红"、"正安白茶"频频摘金折桂。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1):50-50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   

4.
《茶世界》2018,(7)
正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梵净山茶源于唐代早期,因产于梵净山而得名。据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黔中茶区"为唐代八大茶区之一,包括思州、费州、夷州等。《中国茶经》载:唐代名茶夷州茶、费州茶、思州茶分别产于贵州石阡、思南、德江、印江等一带。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广州出产茶叶,尤以"番禺河南"为盛。古时的"番禺河南"即今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部分,"番禺"是古代广州的称谓,"河南"则指珠江之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大妇提筐,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每晨茶姑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日河南茶。好事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日茶生,犹岕山之草子也"。清诸生,番禺人潘定桂《三十六村草堂诗钞》对河南茶  相似文献   

6.
正遵义属古老的茶区,唐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今遵义主产茶区均属于唐代、思州、播州、夷州范围。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摘贬思州时写下《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都儒春味长",都儒即今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唐代属思州。清《贵州通志》记载":湄潭眉尖茶……为贡品"。清代46个名茶中即有湄潭  相似文献   

7.
1关于北苑 北苑古代属于建州的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建安是州治的所在地,因此建安是建州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建州约为现在的闽北地区,建州茶叶简称建茶.建州茶叶历史较早,并稍有名气.陆羽《茶经》中说:"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于唐时盛行饮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旧唐书),茶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生活物质,也成为一个有利的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8.
茶圣陆羽的《茶经》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认为茶的饮用,最适合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他道出了茶的品性和品茶人的道德修养,茶是至寒至性之物,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只有品行端正具有节俭美德之人适宜饮用,最符合茶的精神品格和茶德精神.  相似文献   

9.
茶似茶非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有关"茶"、"荼"二字,自古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中国茶叶》第5期),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相似文献   

10.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8月7~9日,2014年中国北方茶业交易博览会暨紫砂艺术节在山东省济南市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享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贵州省凤冈县由副县长唐隆强率队作为代表贵州省茶叶主产区之一组团参加茶博会,凤冈县仙人岭、魅力黔、浪竹茶业、风雅黔春、娄山春等11家知名茶叶企业参加展示活动。据了解,在"一会一节"活动中,"凤冈锌硒茶"特别抢眼,倍受市民、客商及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青睐。8月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推介会现场,凤冈县锌硒茶乡艺术团向济南市民展现了黔北风情的凤冈茶艺表演。演员苏琴的独唱《欢迎你到茶乡来》拉开了  相似文献   

12.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13.
《福建茶叶》2012,(4):5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这首《品令(?)茶词》中将饮茶之趣描述得淋漓尽致,把品饮之后的那种味浓香永的审美体验,比作久别的故人远道而来,心中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诗人惬意、温馨的感受,如今就蕴藏在"浓露香永"的颗颗茶粒中。传统浓香、如一品质,犹如相识数年、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相似文献   

15.
唐·陆羽《茶经·八之出》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大意是说,黔中(茶区):茶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和夷州…一但是常常获得这些州所产的茶,滋味都极好。  相似文献   

16.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7.
德阳市产茶历史久远,西汉开始种茶,五代时期开始了名茶生产。据宋《东斋记事》卷四载:“蜀茶名者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咪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另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有什邡杨村茶产于西山区,设有买茶场。”又据清乾隆版《什邡县志》载:“高景关内三河地产茶,味盛清香。《华阳国志》载:“什邡山间产美  相似文献   

18.
<正>九曲红梅茶是茶都杭州的第二张金名片,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中国茶经》记载,1929年九曲红梅茶参加西湖博览会评比赛荣获特等奖,会评专家赞之"弯曲如鱼钩、似蚕蚁"。然而由于产区种植面积有限,产量相对较低,但却很稳定。近几年,全国红茶产销量迅猛增长,九曲红梅茶借此春风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新的挑战——传统制法特有的"日晒味"稍逊金骏眉的"甜花香"。因此产生这种日晒味的关键工艺——萎凋必需进行升级改造,可采用萎凋新技术有冷冻萎凋、热风萎凋、紫外线萎凋等改进茶叶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20.
正一天目山位于"江南古陆"北缘,双峰耸峙,三教汇聚,素以自然和文化双重名山冠于东南。天目山区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也是浙江重要产茶区,天目云雾茶名贯古今。临安茶叶因天目山而兴,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产业兴盛发达。临安的茶文化史,主要是天目茶发展的人文历史。千百年来,天目山茶推陈出新,品质优异,在杭州、浙江乃至中国茶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唐代,天目山茶渐兴,"茶圣"陆羽专访到此,《茶经》卷八《茶之出》载"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此为天目山产茶最早的记载。五代吴越国时期,昌化顺溪大方茶列为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