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相似文献   

2.
苹果树腐烂病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方法对苹果树腐烂病病菌的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灭菌苹果枝条和30%ABA培养基能够快速、大量获得苹果树腐烂病病菌分生孢子,持续光照和25℃培养也是病菌产孢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苹果树腐烂病菌强致病菌LXS080601和弱致病菌LXS081501为试材,采用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酶活性和毒素的差异,以期探寻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致病力菌株产生酶和毒素的差异及其与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LXS080601在树皮培养基和离体枝条中均产生5种毒素,而LXS081501接种后仅检测到3~4种毒素,且除培养基中产生的间苯三酚外,其余毒素量均显著低于LXS080601;2株菌株均可分泌5种细胞壁降解酶,但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LXS080601产生的酶活性显著高于LXS081501,且酶活性达到高峰时间较短;说明腐烂病菌产生的酶活性、毒素种类和数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病害程度的库尔勒香梨树和果园为试材,测定其一年生枝条韧皮部N、P、K含量及土壤中N、P、K含量,在不同浓度梯度的N、P、K培养基上接种库尔勒香梨腐烂病菌,观察并记录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产孢情况,分析N、P、K含量与病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无机元素N、P、K与库尔勒香梨腐烂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库尔勒香梨腐烂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P、K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表现为随着N含量的增加,病菌生长速率降低,随着P、K浓度的增加,病菌生长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库尔勒香梨腐烂病发病程度与土壤K含量及树体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及树体N/K、P/K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即N/K、P/K比例越高,腐烂病发生越严重。果园管理应适量施用氮肥和钾肥,可减轻库尔勒香梨腐烂病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内蒙古地区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果园的苹果腐烂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从感病’金红’苹果树上分离到2株苹果腐烂病病菌,命名为QH1和QH2。QH1与QH2的致病力与分离自陕西杨凌的参照菌株YL1相同;菌落、分生孢子及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均符合Cytospora属的特征;基于内转录间隔区、核糖体大亚基片段、转录延长因子和β微管蛋白4个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的分析证明,QH1属于Cytospora schulzer,QH2属于Cytospora mali。【结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苹果腐烂病病菌为C.schulzer和C.mali两种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对梨树腐烂病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为梨树腐烂病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资源菌。【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梨树腐烂病发病枝条中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对梨树腐烂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和确定拮抗菌株的种属。利用离体梨树枝条鉴定拮抗内生真菌对腐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从梨树腐烂病发病枝条中分离获得一株对梨树腐烂病菌具有强烈拮抗活性的菌株JK2,抑制率超过95%。JK2上清液对梨树腐烂病菌同样具有抑制活性。经鉴定,菌株JK2为青霉属产紫青霉。离体梨树枝条鉴定结果显示,JK2对梨树腐烂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结论】从梨树腐烂病发病枝条中分离获得一株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JK2,该菌株是一株新的梨树腐烂病生防菌资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利华  罗慧  王国平  王利平 《果树学报》2017,(10):1330-1339
【目的】明确产黄青霉病毒科成员(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hrysovirus 1,BdCV1)对寄主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证实单独感染BdCV1梨轮纹病菌分离株是弱毒菌株;以期确定BdCV1是否为引起梨轮纹病菌弱致病力的单一因子。【方法】从前期弱致病力复合感染双分体病毒科成员Bd PV1和BdCV1的梨轮纹病菌LW-1中经多代菌丝分离获得的疑似仅单独感染BdCV1分离株(命名为LW-C)为材料;采用dsRNA检测、RTPCR,鉴定LW-C菌株中仅携带BdCV1。采用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以及3针针刺法接种梨果实,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发病情况,测定菌落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明确LW-C生物学特性。将LW-C对无毒菌株Mock进行水平转染,检测其传染后衍生菌株的dsRNA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证实了LW-C仅感染BdCV1,具有弱毒特性;水平转染结果明确了BdCV1因子对梨轮纹病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对寄主有弱致病力。【结论】确认了BdCV1是引起梨轮纹病菌致病力衰退的主要因子,为真菌病毒防治果树轮纹病害提供了新颖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产黄青霉病毒科成员(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hrysovirus 1,BdCV1)对寄主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证实单独感染BdCV1梨轮纹病菌分离株是弱毒菌株;以期确定BdCV1是否为引起梨轮纹病菌弱致病力的单一因子。【方法】从前期弱致病力复合感染双分体病毒科成员Bd PV1和BdCV1的梨轮纹病菌LW-1中经多代菌丝分离获得的疑似仅单独感染BdCV1分离株(命名为LW-C)为材料;采用dsRNA检测、RTPCR,鉴定LW-C菌株中仅携带BdCV1。采用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以及3针针刺法接种梨果实,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发病情况,测定菌落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明确LW-C生物学特性。将LW-C对无毒菌株Mock进行水平转染,检测其传染后衍生菌株的dsRNA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证实了LW-C仅感染BdCV1,具有弱毒特性;水平转染结果明确了BdCV1因子对梨轮纹病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对寄主有弱致病力。【结论】确认了BdCV1是引起梨轮纹病菌致病力衰退的主要因子,为真菌病毒防治果树轮纹病害提供了新颖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苹果树生长期连续多年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离体枝条接种,调查氨基酸硒叶面肥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生长期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可明显提高苹果树枝条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抗扩展能力,休眠期和生长期离体枝条测定病斑长度分别为15.7、9.7 mm,显著低于对照;喷施氨基酸硒叶面肥新病增长率分别为92.79%、100.98%,显著低于对照;田间平均防效分别为11.52%、27.23%,对控制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甘肃省18个县、区的156个苹果树腐烂病菌菌株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差异明显,供试菌株的EC_(50)值分布范围为0.543~23.225μg/mL,各县区平均EC_(50)值为0.651~11.977μg/mL,最低抗性水平为1.00,最高抗性水平达42.80;各地区平均抗性水平分布在1.20~22.07。156个菌株对甲基硫菌灵总抗性频率高达49.36%;不同县、区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甘谷县抗性频率高达100%,且有部分菌株处于高抗水平。表明甘肃省苹果树腐烂病菌对甲基硫菌灵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以无花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为供试菌,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和测定产孢量的方法,研究了无花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8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PSA培养基最适宜菌落生长,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产孢量最多。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25℃;菌落产孢能适应较广的pH,以pH 3产孢量最多;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6℃;菌落生长和产孢对光照的要求不严格。菌丝生长最适宜的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最适宜产孢的碳、氮源分别为果糖和牛肉膏。8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多菌灵、氟啶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毒力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测定产孢量,研究了葡萄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8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PDA培养基最适宜菌落生长,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产孢量最多。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25℃;菌落产孢能适应较广的pH值,以pH值为3时产孢量最多;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6℃。菌落生长对光照的要求不严格,但以全暗条件最适宜产孢。在测试的碳源中,麦芽糖和蔗糖较适宜菌丝生长,乳糖最适宜产孢;氮源中以蛋白胨、酵母膏和牛肉膏较适宜菌丝生长,牛肉膏最适宜产孢。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其中氟啶胺、多菌灵、咪鲜胺锰盐和吡唑醚菌酯的毒力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甘肃皋兰地区甜瓜根腐病的病菌,通过病菌分离、致病性测定,采用真菌形态学结合基因序列分析对该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甜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melonis,FOM)及引起黑点根腐病的子囊真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致病性分析表明,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及M. cannonballus均可引起甜瓜胚根的坏死、腐烂,侧根不能生长;其中M. cannonballus使瓜类砧木-南瓜品种思壮12的胚根变褐,但不影响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明确了甘肃皋兰地区甜瓜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防控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不同刮治方法对苹果树腐烂病(Valsa mali)的防治效果,分别采用整体取样和病株取样2种不同采样方式,在传统的类似圆形的刮治方法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刮治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测定了不同刮治方法的平均防治效果和平均愈合距离。结果显示,8种不同刮治方法中,类菱二(类似菱形的六边形,刮治距离超出病疤左、右、下部各1 cm,上部3 cm)处理平均防治效果(按株数计)达83.34%,平均愈合距离为8.25 mm。综合2种调查结果表明,8种刮治方法中类菱二处理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近年四川省石棉县黄果柑果实田间普遍发生的果面病斑的致病菌,2016年12月在当地采病果为试验材料进行病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共获得12株真菌,5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5株为互隔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2株为果生刺盘孢菌C. fructicola。分离获得的胶孢炭疽菌株和互隔交链格孢菌株均能侵染果实和叶片形成病斑且与田间病斑基本一致,两者是生产中石棉县黄果柑果面病斑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能有效控制苹果树腐烂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菌作用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抑菌作用及保护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室内抑菌作用较好的为多菌灵、咪鲜胺及丙环唑;田间药效试验中,喷药后第0d和第7d接种病原菌的处理均能有效地保护枝条免受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侵染,但喷药后第21d只有多菌灵、咪鲜胺及丙环唑的保护效果维持在60%以上。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建议以多菌灵(有效成分)为主,并与以有效成分为咪鲜胺及丙环唑的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地区有疣孢霉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琦  王镭 《食用菌学报》1996,3(1):46-50
本文于同一条件下对集于不同地区的18株有害疣孢霉菌株进行生学特性研究、比较。结果表明,江、浙、沪分离得到的有害疣孢霉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于长速度、产孢量和致病症状上都与其它地区的有害疣孢霉菌株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杀菌剂,测定了5种化学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室内抑制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并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助剂+刮治"的病疤处理方式在田间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噻霉酮和甲硫·萘乙酸抑菌作用最为显著,抑菌率分别为93.19%和90.07%,丁香菌酯防效最差,抑菌率仅为48.60%;显微观察发现,5种杀菌剂处理能够导致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形、顶端膨大和原生质外溢,并且菌丝变形程度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加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甲硫·萘乙酸+乙基化和甲基化植物油+刮治"的处理方式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治效果最佳,病疤愈合度大于33%。  相似文献   

19.
以具典型根腐病症状的辽藁本病根组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EF-1α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明确辽藁本根腐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不同培养基对辽藁本根腐病菌的生长量和菌落致密性有显著影响,在PDA培养基生长最快,7 d菌落直径达85 mm,菌落致密;病菌以蔗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可溶性淀粉次之,对乳糖利用较差;最适宜的氮源为牛肉浸膏,其次为尿素和硝酸钾;在20~30℃温度范围生长较快,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光照处理对菌丝也有影响,在全黑暗培养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从内蒙古达茂草原采集土样,利用逐级稀释法分离菌株;以苹果树腐烂病病菌(Cytospora mali)QH2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离体枝条法、抑菌谱,结合耐盐、耐紫外的稳定性测定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6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288株、放线菌54株,经筛选得到DM5-29和DM3-18。DM5-29和DM3-18对C. mali QH2的皿内拮抗圈在1 cm以上,在金红和黄太平枝条上的防效分别在64%、77%以上,抑菌谱广,发酵液紫外照射120 min后仍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可分别在5%NaCl与12%NaCl中生长,鉴定确定DM5-2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DM3-1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2个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均有良好的拮抗效果,抗逆性强、抑菌谱广,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