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借助现代科技,对传统的感官评茶方法补充一些理化指标的检测项目,有利于评茶方法的科学与完善。因此,抓住那些与茶叶品质相关性密切的理化因子进行探索,找出一种较为科学简便的理化评茶方法,作为感官评茶方法的重要补充,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出于这样的考虑,杭州茶厂近年研制成功一种可供评茶人员使用的“茶叶等级评定仪”,并已获得国家专利,现将这种仪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茶叶审评的内容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及价值的高低,主要通过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项目的感官审评来决定。感官审评又可以分为干茶审评和开汤审评,即干评和湿评。通过对茶叶进行外形干评和内质湿评来确定茶叶品质的优劣。一般地说,感官审评品质的结果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依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也有以干评外形为主作为审评结果的。所以,审评茶叶品质应外形内质兼评。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是福建极具特色的茶类产品,其感官品质至关重要。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检验是利用评茶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的感官品质特征及优劣。本文通过审评八项因子分析探讨乌龙茶的条索、色泽、匀整度、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以提升福建乌龙茶感官审评技术水平,对乌龙茶感官品质作出科学准确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茶叶品质评分是评茶人员通过给分的多少来表示茶叶品质优次的方法。它与评茶术语、茶叶价格构成茶叶品质的评价体系。通常茶叶感官审评较多采用评茶术语描述,应用茶叶品质评分的较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常遇到“高级茶低分,低级茶高分”的尴尬,甚至把茶叶品质“在档内之差,扩大到档次之差”。因而一些人认为没有“实用”并加以否定。本文以乌龙茶品质评分为例,阐述了茶叶品质等级评分的依据、方法,结果判断和注意事项,并通过例题计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信阳毛尖感官品质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桂义  王运梅 《茶叶》1993,19(4):39-41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信阳毛尖茶感官品质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信阳毛尖茶除净度外其余七项品质因子与品质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形品质因子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内质因子间的相关性较高,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特别是香气和滋味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150…。干茶的色泽与内质各因子及内质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净度、嫩度、条索三项因子与内质各因子及内质总分的相关性较小。最后对信阳毛尖茶审评品质因子的评分标准和各因子的权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现在评茶主要靠感官进行审评。近年来,随着生产体制的改革,收购的茶叶一天由几十号增加到几百号,甚至上千号。假如有个仪器,将茶叶放进去一测就能又快、又准地显示出茶叶品质的优次及计价等级,那该多好!但眼前尚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得依靠感官来评茶。所以,在评茶工作中还得发扬勤劳、刻  相似文献   

7.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花  郭雅玲 《福建茶叶》2010,32(7):28-31
茶叶感官审评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一定的评茶程序来确定茶叶品质优次的一种评茶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因其具有快速、简便且较为准确的优点,而被国内外茶叶界认可并广泛运用。本文阐述了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和程序以及审评程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简略介绍了几种现在逐步应用到感官审评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烘焙条件,进一步提高东方美人茶的感官品质。[方法]比较不同烘焙温度和时间、不同的组合处理对东方美人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 9个烘焙温度和时间处理中,80℃与8小时的搭配最为合理,感官品质最优。[结论]掌握烘焙提香技术对改善和提高东方美人茶品质,是东方美人茶加工中很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论泡茶用水     
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泡茶用水都有不同于一般饮用水的要求。不同水质泡茶,会影响茶叶内容物的溶解和释出,从而影响其感官品质特征。本文浅析了水质常规理化项目,如pH值、硬度、金属离子及余氯对茶汤的影响,提出适宜泡茶的水质理化要求,为泡茶、评茶用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评茶术语是感官审评时用于表达茶叶品质状况的一类词汇,据初步统计有近600条之多。其中有些术语是一个名词,本身不具有区分茶叶品质好坏的功能,只有在其前面或后面添加辅助词,才能表达出茶叶的品质情况。例如“洒面”一词,它只是作为砖茶表层茶的一个名称,本身无品质上的含意,但与辅助词组合后,如组成“洒面太粗老”,才具有表达品质优劣的功能,成为评茶术语。也有一些术语既可用于香气,也可用于滋味,或者既可用于外形,也可用于叶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故而会在不同的审评项目中重复出现。还有一些词语,本身虽不属于评茶术语,但在茶叶审评中  相似文献   

11.
方颖 《茶叶》2017,43(1)
品茶在我国有其悠久的历史,尤其盛行于唐宋时代。唐代以前,虽也茶饮,但大多为药饮、解渴,还谈不上是品茶艺术。到了中唐,陆羽《茶经》问世后,品茶着重细煎慢饮,加上唐宋以来僧道、士大夫们的参与,助长了茶道的盛行,提升了饮茶的境界,而形成了一种品茶艺术。品茶与琴棋书画,与生活诸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日品茶虽不易达到古人所拥有的那般理想自然境界,但至少品茶的优良传统,不但应该保持,而且应该持续。现如今,正当品茶艺术蓬勃发展之势,提升品茶的情趣,结合生活诸艺,似可更加丰富及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2.
压制茶中霉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于1979—1982年对我国五个省产制的14种压制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再次表明压制茶中有多种霉菌,其中以曲霉、青霉两属分布最广;除米砖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主,六堡茶以青霉(Penicillium)、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主外,其余各种压制茶均以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illus)或青霉(Penicillium)占优势。14种压制茶中均未发现黄曲霉(Aspergil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农村居民茶叶消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毓雄  汤跃跃 《茶叶科学》2010,30(6):482-488
通过对广东农村消费者偏爱的饮料、人均每天茶叶消费量、喜欢的茶类型、挑选茶叶注重的因素、茶叶的价格、饮茶原因、茶馆品茶动机、茶礼仪评价、茶艺表演印象、茶品性、品茶偏爱的因素、品茶环境、茶包装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广东农村民间茶消费有着根深蒂固的民间茶文化支撑。由此建议:企业在茶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时应密切关注民间茶文化现状及其变化,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调查、整理、挖掘民间茶文化如茶民风、民俗等,从而促进茶叶经济、民间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两种不同乌龙茶审评方法香气与滋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淑英  顾志蕾 《茶叶科学》2001,21(2):166-169,174
比较了两种不同感官审评方法香气和滋味的审评结果。在香气方面 ,采用传统乌龙茶审评方法 ,中档和次品茶的评分高于采用“3 0g茶样— 15 0ml沸水— 5分钟”审评方法所得的结果 ,即采用直接闻叶底的方法比带汤闻香更易发现茶的一些不良气味。在滋味方面 ,采用传统乌龙茶审评方法 ,由于受香气审评速度的影响 ,茶汤浸泡时间不一 ,从而影响滋味的浓度 ,进一步影响审评结果的重现性 ,而采用“3 0g茶样— 15 0ml沸水— 5分钟”审评方法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 ,采用“3 0g茶样— 15 0ml沸水— 5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丘陵茶区生产名优茶的气候生态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区不同气候亚带、不同海拔气象与茶叶物候同步观测及相应的品质分析资料,论述了长江下游丘陵(海拔二三百米以下)茶区生产早春名优茶所具有的一定气候生态优势,认为这些地区在生产名优茶上,可与“高山出名茶”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杨红  李志成 《茶叶通讯》2014,41(3):54-56
“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一,当代社会,无论是商贸洽谈,还是亲朋相聚,茶都是表达敬意的最佳载体,学习“以茶待客”的礼仪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本文从“敬茶之礼”和“品茶之道”两方面略谈见解。  相似文献   

17.
黄仲先  蒋洵  李赛君 《茶叶通讯》2009,36(3):17-18,20
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叶品质。品茶的韵有两种含义,一是味觉的感应,即余味或回味,一是品茶可以领会的茶韵,这种茶韵是精神产物。茶韵与茶叶品质有关,但不等于茶叶品质。影响茶叶品质的只有客观因素,而影响茶韵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领会茶韵,首先要有好茶,其次要会喝茶,第三要有好的环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茶叶减轻吸烟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种类的茶叶滤嘴减轻吸烟危害的作用,将不同种类的茶叶处理后添加在卷烟滤嘴中制成茶叶滤嘴卷烟,进行感官评吸,筛选出与烟香协调的茶叶;对筛选出的茶叶滤嘴卷烟烟气中的常规成分进行检测,最后用GC/MS分析烟气化学成分。与空白对照样对比,不同茶叶滤嘴卷烟对烟碱、焦油均有降低作用,毛尖茶叶滤嘴卷烟总粒相物(TPM)、烟碱和焦油分别降低了14.35%、10.47%和14.66%;对烟气中的促癌、致癌的酚类物质的选择性截留效果比较明显,邻苯酚降低90.4%、2,4-二甲基苯酚降低84.9%;致香及有利醇和烟气的成分增加,糠醛增加207.4%、茄酮增加813.6%、巨豆三烯酮增加370%、柠檬烯增加140.4%。结果表明,茶叶滤棒能有效降低卷烟烟气中的有害成分,改善卷烟吸食品质,符合“中式卷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吴步畅  庞英华 《茶叶》2009,35(4):221-223
针对传统名茶生产领域依然存在的“群体种论”,笔者以“浙农113”在径山茶质量评比(茶王赛)中“三连冠”为例证,强调种质是名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种质只有用无性繁殖的途径得以固定。笔者进一步强调,传统名茶产区更需要推广无性系良种,理由有四:一是扩大产区条件下保持质量的需要;二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三是机械化、标准化的需要;四是调节洪峰、延长季节、稳定质量、提高效益的需要。最后提出了两条建议:1、今后的茶树育种要以优质为主攻方向;2、在“优质型”稀缺情况下应考虑“组合”优势。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宁德畲族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畲茶意象在世代传唱的民谣与民歌中频繁出现。畲歌与史传中的畲茶礼仪、品类、产区、采摘时序和品饮方式等,充满闽东畲族地域特色与民俗,再现了历史中的畲茶文化。文章发掘畲汉文化融合中、民族历史情境下、闽东山海地域旁的宁德畲茶史料,以建构更鲜活的畲族地域性茶文化形象,推进宁德畲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