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了确定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幼胆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饲料中脂肪水平(3%、6%、9%、12%和15%)对海胆幼胆存活、生长、消化酶和热胁迫后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共进行96 d。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6%饲料脂肪水平组海胆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中间球海胆消化道中脂肪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淀粉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胃蛋白酶活力有下降趋势(P0.05);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热胁迫后海胆体腔液中抗氧化酶活力,其中热胁迫2 h后,12%脂肪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热胁迫6 h后,海胆体腔液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值出现在6%脂肪组,且高于12%和15%脂肪组。研究表明,6%饲料脂肪水平时中间球海胆幼胆的生长速率最快,6%~12%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显著提高热胁迫后海胆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用5组含不同浓度脂肪(5%~21%)的等氮饲料来研究脂肪水平对日本黄姑鱼生产性能、营养利用率和体成分的影响,日本黄姑鱼初体重为6.67±0.18 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试验共进行8周。与饲喂高脂饲粮7%~21%相比,低脂饲粮5%~13%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脂肪水平从5%增加到21%,日本黄姑鱼的采食量和日采食量呈下降趋势。饲料中添加脂肪9%~13%可以提高日本黄姑鱼的蛋白质利用率。与饲喂高浓度脂肪13%~21%相比,饲喂含脂肪水平5%和9%的鱼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显著下降(P0.05)。与其他组相比,饲喂低水平脂肪组黄姑鱼的全身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粮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肝脏内的脂肪含量有增加趋势(P0.05),但肝脏内蛋白质和水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根据增重的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在日本黄姑鱼饲粮中脂肪水平应为8.22%。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了5组饲料:基础饲料(G1)、基础饲料中添加2.5%(G2)或5%(G3)发酵饲料、基础饲料中菜粕用5%(G4)或10%(G5)的发酵饲料等蛋白替代。300尾鲤鱼随机分5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5尾,每组饲喂1种饲料。每日将鱼饱食投喂3次,投喂10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液、肝脏、肠道、肌肉样品测定免疫机能、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指标。[结果]G3、G4、G5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1组(P0.05),但与G2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效率以及氮/能量保留率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酵饲料对肌肉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能量水平、系水力、蒸煮损失、含肉率、肌肉质构以及肉色(a~*、b~*与L~*值)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G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G3、G4和G5组(P0.05),而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G3与G5组(P0.05)。G1组血浆皮质醇与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G4组(P0.05),但其髓质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G4组(P0.05)。此外,各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提高鲤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其消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并且不会对肌肉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初始均质量(8.26±0.81)g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3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投喂5种脂肪水平(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15%)的等氮(45.64%±0.20%)、等能(16.82±0.11MJ/kg)饲料56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鳡幼鱼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先升后降,B组显著高于A、E组(P<0.05),回归分析得出,饲料脂肪含量为7.71%时SGR最高;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饵料系数先降后升,B组显著低于A、D、E组(P<0.05),蛋白质效率先升后降,B组最高;肝体比(HSI)随饲料脂肪含量增加而升高,A组显著低于C、D、E组(P<0.05);鱼体脂肪、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同HSI,体蛋白含量先升后降;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总胆汁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经分析认为,鳡最适饲料脂肪含量为7.71%,含量过高使鳡生长缓慢,脂肪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镉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30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饲料镉添加水平分别为0、50、100、200、400 mg/kg,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镉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逐渐降低,200、400 mg/kg添加水平组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之间摄食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镉添加水平组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即可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脂肪酶活性仅在饲料镉添加水平400 mg/kg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罗非鱼对饲料镉耐受程度较高,饲料中镉达到200 mg/kg时,才可显著影响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中不同水平镉对罗非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即可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仅在400 mg/kg时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投喂活饵鱼和配合饲料对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消化功能及肠道PepT1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其摄食配合饲料后的消化、吸收生理变化,为提高鳜对配合饲料的利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挑选驯化鳜鱼苗(初始平均体质量5.92±1.41 g)和未驯化鳜鱼苗(初始平均体质量6.06±1.73 g)各300尾,分别使用配合饲料或活饵鱼喂养30 d,饲养结束后测定分析其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消化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及小肽转运载体(PepT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配合饲料组鳜的终末平均体质量、总摄食量、尾摄食量、饵料系数、日增重量、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存活率及肥满度均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P< 0.01,下同),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高于活饵鱼组鳜(P< 0.05,下同)。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鱼投喂鳜,对其肌肉成分有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鳜肌肉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活饵鱼组鳜。在消化酶活性方面,配合饲料组鳜的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但肝脏和肠道中的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配合饲料组鳜的肝细胞排列松散,肝细胞间有脂肪堆积,胃、肠道肌层及胃黏膜下层厚度极显著小于活饵鱼组鳜,肠道单个褶皱绒毛层杯状细胞数极显著多于活饵鱼组鳜,幽门盲囊褶皱间距极显著大于活饵鱼组鳜。PepT1基因在鳜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表现为前肠>中肠>后肠,且在前肠表现为配合饲料组鳜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在中肠和后肠则表现为差异不显著。【结论】鳜对配合饲料的摄食量和利用率均低于活饵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消化酶活性也因摄食配合饲料发生适应性变化。投喂配合饲料显著影响鳜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生长性能,因此,还需针对其摄食和代谢特性进一步改良配合饲料的营养组分或优化鳜的配合饲料驯化技术。  相似文献   

7.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8.
饲料淀粉水平对淡水黑鲷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制5组等蛋白质等脂肪,不同淀粉水平(26%、30%、34%、38%、42%)的饲料,网箱养殖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60 d,初始体重为(4.02±0.11)g,探讨其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淀粉含量34%组相对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各组间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8%和42%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6%和30%组(P<0.05);34%组全鱼以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6%、30%和42%组(P<0.05),全鱼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淡水黑鲷脏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42%组肝体比显著高于26%、30%和34%组(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实验结果分析,淡水黑鲷饲料中淀粉适宜添加量为34%~38%。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钙和磷对七彩神仙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4个钙水平和3个磷水平,共配制12组饵料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幼鱼存活率随饵料中磷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磷添加量为0. 5%或1. 0%时,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随着钙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不添加钙时,磷的添加能显著提高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但添加量为1. 0%和0. 5%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幼鱼体长特定生长率随着钙的添加显著降低,且钙、磷添加量分别为0%和1. 0%的组具有最大均值,同时该组体长/体高比值最小。饵料中钙、磷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幼鱼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随着钙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钙和磷的单独添加对肠道淀粉酶无显著影响,但两者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磷添加量为1. 0%时,淀粉酶活力随饵料钙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钙和磷对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不添加磷时,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随着饵料中钙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以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综合考虑,七彩神仙鱼幼鱼饵料中钙和磷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0%和0. 5%。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在青鱼幼鱼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研究其对青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与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630尾初体质量(12.55±0.42)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 (对照)、100、200、400、600和800 mg/kg GSH的六种饲料(分别记为G0、G100、G200、G400、G600和G800)60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GSH,能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血清中总蛋白、溶菌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补体C3、C4的含量,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GSH含量,以及肠道中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对青鱼幼鱼肝体指数、脏体指数、肥满度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和肝脏中丙二醛含量。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400 mg/kg GSH促进青鱼幼鱼的生长,提高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强青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经过增重率的回归分析,青鱼幼鱼饲料中GSH最适含量为431. 5 mg/kg。  相似文献   

11.
牛磺酸对花鳗鲡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牛磺酸对花鳗鲡幼鳗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0.40%、0.60%、0.80%的牛磺酸,配制成牛磺酸含量为0.708%、0.908%、1.108%、1.308%、1.508%的5组试验饲料(D1,D2,D3,D4和D5),投喂体质量为85.95 g的花鳗鲡幼鳗14周。结果表明:(1)随着牛磺酸含量的升高,花鳗鲡体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D4组达到最高值;D4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大于D1和D2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D1和D2组(P0.05)。(2)相比于D1组,高牛磺酸含量组花鳗鲡肌肉中水分的含量降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其中D3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大于D1组(P0.05)。(3)饲料中适量的牛磺酸含量(1.108%~1.308%)能显著提高花鳗鲡胃和肝脏中的淀粉酶、蛋白酶活力以及肝脏中的脂肪酶活力(P0.05)。综合以上结果,花鳗鲡幼鳗对牛磺酸的需求量为1.308%。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建鲤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其中,蛋白质(CP)的4个水平分别为26%、30%、33%和36%,可消化能(DE)的两个水平分别为13.5 MJ/kg和14.5 MJ/kg。选用建鲤幼鱼960尾随机分为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养殖在规格为3.0 m×1.0 m×0.8 m的水箱中,每日投喂3次,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随能量水平的升高显著改善(P<0.05);其中,CP36DE14.5组和CP33DE14.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P26DE13.5组、CP30DE13.5组和CP33DE13.5组(P<0.05),但与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1);此外,氮保留率随能量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肝体比和全鱼脂肪含量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而水分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而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受饲料组成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蛋白质水平为33%,能量水平为14.5 MJ/kg时,建鲤幼鱼有较好的生长性能和饲料系数;建鲤幼鱼能对无氮浸出物有很好的利用效果,并对蛋白质有一定的节约效应。研究亮点:本实验首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蛋白质、能量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建鲤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能量水平下建鲤幼鱼的适宜蛋白质需求量。此外,饲料的能量水平是由无氮浸出物的含量调节的,因此也就间接考察了建鲤幼鱼对无氮浸出物的利用能力以及其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本试验采用的是应用型饲料,更贴近实际生产,可以为建鲤饲料的科学配置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羽毛肽粉替代鱼粉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10%、15%、20%羽毛肽粉,饲喂初始体重(25±2)g试验鱼60d。结果表明,试验黄颡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添加水平为10%时,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17.48%。当添加水平为15%、20%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摄食总量随着羽毛肽粉的添加水平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时,摄食总量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随着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增加呈升高趋势,5%添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羽毛肽粉在20%添加水平内对瓦氏黄颡鱼幼鱼体蛋白质、灰分、脂肪、水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试验黄颡鱼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随羽毛肽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5%添加水平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试验黄颡鱼肠胰蛋白酶活力与肝胰腺蛋白酶活力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当添加水平达15%时,肠胰蛋白酶活力与胰胰蛋白酶活力比值显著下降(P0.05);不同添加水平羽毛肽粉对试验黄颡鱼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5%羽毛肽粉添加组的肠、肝胰腺脂肪酶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羽毛肽粉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羽毛肽粉添加水平至10%时,肠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1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羽毛肽粉添加组瓦氏黄颡鱼肠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20%添加组5%、10%添加组对照组,各组间肝胰腺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10%以内时,可以显著提高瓦氏黄颡鱼摄食量,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浮萍Lemna minor对黄金锦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抗氧化和消化能力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52.99±1.95)g的黄金锦鲤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3%、6%、9%、13%、14%的浮萍,相应替代同等水平的菜粕,制成6组等氮(粗蛋白质为38.5%~38.6%)、等能(12.2 MJ/kg)的饲料,分别记为D1(对照)、D2、D3、D4、D5、D6饲料组,将540尾健康的黄金锦鲤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养殖时间为8周。结果表明:D6饲料组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特定生长率(SGR)和肥满度(C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添加水平为3%的饲料组(P0.05),而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上述两组(P0.05);D6饲料组蛋白酶活力与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饲料组间淀粉酶活力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D4与D6饲料组肝胰脏、脾脏、肾脏和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且D6饲料组丙二醛(MDA)活力显著最低(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浮萍的添加水平在14%时,有利于黄金锦鲤的生长,并能提高鱼体抗氧化能力与消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分数的蛋白质(34.85%、40.48%、46.54%、51.54%、56.69%,记为D1、D2、D3、D4、D5组)和不同质量分数的磷(0.96%、1.16%、1.60%、2.03%,记为P0、P1、P3、P5组)的饲料对星斑川鲽Platiehthysstellatus幼鱼生长、摄食、饲料利用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D4、D5组均较大;摄食率和饲料系数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D4组最小;D4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投喂6h和18h后,D5组的NHz—N和NO2—N总排放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投喂12h后,D5组显著高于D1~D3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白水平相同时,饲料中不同的磷水平对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摄食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6、18h后,P0组的总磷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投喂12h后,P0、P1组的总磷排放量显著低于P3、P5组(P〈0.05)。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蛋白·钙·磷水平对生长期固始白鹅日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饲粮蛋白质、钙、磷添加水平对生长期固始白鹅日增重的影响。[方法]将270只生长期固始白鹅随机分成9组,每组10只,各设3个重复,其饲粮采用蛋白水平为12.4%~14.5%、14.5%~15.5%、15.5%~17.4%,钙水平为0.7%、0.8%、0.9%,磷水平为0.30%~0.39%、0.40%~0.41%、0.50%~0.52%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比较每组日增重。[结果]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生长期固始白鹅日增重影响极显著(P<0.01),以15.2%(第4组)和15.5%(第5组)蛋白水平增重速度最快,料重比最低;高钙低磷(第5组)水平对日增重影响同样极显著(P<0.01),但不如蛋白水平影响大;中低钙水平对生长期固始白鹅日增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生长期固始白鹅饲粮适宜的蛋白质添加水平为15.2%~15.5%。  相似文献   

17.
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脂肪代谢酶及血清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06%、0.09%及0.12%的胆汁酸,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D1、D2、D3、D4、D5),投喂体质量为26.5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56 d,研究胆汁酸对其生长、体组成、脂肪代谢酶活力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脂肪效率呈先升后平稳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2)胆汁酸显著降低了全鱼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粗脂肪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及粗灰分含量(P0.05)。(3)脂肪酶及脂蛋白脂酶活力呈先升后平稳的趋势;肝脂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4)胆汁酸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力,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力(P0.05);总蛋白及白蛋白的含量随胆汁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而下降(P0.05)。(5)鳗弧菌感染48 h后,D3、D4及D5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D1组。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体质量26.5 g的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胆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0.09%。  相似文献   

18.
饲料蛋白水平和能蛋比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粗蛋白41%、46%5、1%,能量12.50 MJ.kg-1、13.77 MJ.kg-1、15.04 MJ.kg-1二因素3水平配制9组不同饲料投喂美洲黑石斑幼鱼,以含蛋白40%以上的5#鲈鱼饲料为对照进行为期70 d的试验,研究蛋白水平与能蛋比对幼鱼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美洲黑石斑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蛋白水平在46.0%、能蛋比在30.80 MJ.kg-1时,养殖效率最高.经回归分析发现,美洲黑石斑幼鱼饲料蛋白水平在45.62%~46.86%、能蛋比在29.73~31.78 MJ.kg-1时,可获得理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