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文辉 《畜禽业》2003,(1):61-61
所谓黄膘,指猪的皮下脂肪、肠系膜、胃网膜、腹部脂肪变为不同程度的黄染。黄膘肉有黄疸和黄脂两种,在肉品卫生质量感官检验时,黄疸和黄脂有时难以区分,往往需要实验室检验,以将二者鉴别,这对于检出病理性黄疸肉,特别是钩端螺旋体猪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鉴别要点,仅供同行参考。1病因1.1黄疸是因某些中毒疾病、全身性传染病、大量溶血性疾病致使机体胆汁排泄障碍,从而使胆红素大量进入组织液血液,使全身肌肉组织染成黄色的结果。1.2黄脂是由于饲料因素、遗传因素或机体内色素代谢失调使脂肪组织形…  相似文献   

2.
猪胴体黄染有两种情况,一是黄脂,二是黄疸,两者在产生原因、食用价值和处理方法上截然不同。笔者就黄脂肉和黄疸肉的产生原因、鉴别方法和卫生处理进行了总结,为本行业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6,(3)
在生猪胴体检疫中,经常遇到胴体脂肪黄染现象,脂肪黄染分为两类:一是黄疸,二是黄脂。其发生机理和卫生处理截然不同。因此,正确区分黄疸与黄脂猪肉非常重要。文章结合检疫实际工作,就黄疸与黄脂的鉴别检疫作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周龙飞 《内陆水产》2007,32(6):10-11
黄颡鱼(Pelte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又称嘎牙子、黄腊丁等,黄颡鱼属,是我国江河湖泊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多脂、营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和饲料的不断变化,养殖鱼类的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新的疾病层出不穷,如近两年发生的以体表和肌肉发黄为典型症状的黄脂病就是以前很少发生的新型疾病.黄脂病是鱼类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该病很少造成鱼类的大批死亡,但对鱼类的商品价值影响较大,已成为常发疾病之一.为了有效缓解和控制该病的发生,笔者通过本文分析该病流行的特点及发病的原因,探讨该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前期已获得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转录组基础上,利用BLAST程序从中筛选获得黄颡鱼c Gn RH基因的候选序列,再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从中筛选获得c Gn RH的全长c DNA为261bp,编码86个氨基酸,其核心十肽的序列为QHWSHGWYPG,相对分子质量为9 755.5、理论PI值为9.02。序列同源比对发现:黄颡鱼与斑马鱼Danio rer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中c Gn RH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高达70.93%、68.60%和67.44%。用MEGA构建的黄颡鱼与其他27种硬骨鱼c Gn RH的Neighbour-joining进化树发现,黄颡鱼c Gn RH先与脂鲤科的墨西哥丽脂鲤Astyanax mexican共聚类,再依次与鲤科的斑马鱼、草鱼、黑头呆鱼Pimephales promelas、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等鱼的c Gn RH序列聚类。本研究首次筛选获得黄颡鱼的c Gn RH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鉴定分析,为后续的基因表达和c Gn RH调节生长生殖作用的研究提供序列资源及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嘉陵江北碚江段黄颡鱼,大鳍Hu越冬期间其胃,肠,肝胰脏,肌肉含脂量变化的研究。表明:1.黄颡鱼,大鳍Hu内脏各器官(胃,肠,肝胰脏)含脂量以越立中期为最低,肌肉则相反,表现出越立饥饿期间,该鱼主要利用内脏脂肪作用为主要能量来源而不用大量肌肉脂肪;2,越冬期间,黄颡锺,大鳍Hu内脏各器官(胃,肠,肝胰脏)含脂量与含水量的变化有负相关关系存在。  相似文献   

8.
以黄颡鱼胚胎为材料,采用筛网研磨过滤,并同步进行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的方法,获得黄颡鱼胚胎细胞的样本,成功制备其染色体标本.该方法简便、用时短、结果稳定,可为其他鱼类混合胚胎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Pelte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又名黄腊丁,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多脂、营养价值高,钙磷含量居江河鱼类之冠,同时具有祛风、醒酒、止痛消肿和发奶等药用价值。市场价格高,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并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黄颡鱼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因此,对黄颡鱼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探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鳜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基因结构与组织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鳜(Sinioerca chuatsi)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首先采用RT-PCR及RACE法,克隆得到鳜肝脏LPL与HL基因cDNA全序列.鳜肝脏LPL基因cDNA全长为208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548 bp,编码515个氨基酸.鳜HL基因cDNA全长为1 964 bp,其中ORF为1 494 bp,编码497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显示,鳜LPL与HL基因与其他脊椎动物的LPL、HL基因各自聚集成簇.对鳜基因组进行PCR获得鳜LPL与HL全基因组DNA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基因结构相似,鳜LPL基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全长7 392 bp;鳜HL基因南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全长8 837 bp.应用Genome Walker方法在鳜克隆得到一段长为1 071 bp的LPL和一段长为2 173 bp的HL基因5'侧翼Ⅸ序列,并利用相关软件预测其中具有多个保守的顺式调控元件.组织表达研究显示与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类LPL不同,鳜LPL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脂肪组织中大量表达,其次是肝脏、脑、肠道、肌肉,在脾中表达量最低;而鳜HL基因的表达则与人类相似,只在肝脏中表达.本研究将为深入探讨机体脂质代谢调节机制以及LPL、HL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鱼肚是由大中型鱼类的鳔加工成的淡干品,较著名的海产品有)鱼肚、黄唇肚(黄唇鱼)、鳗鱼肚(海鳗)和大黄鱼肚;淡水产品有笔架鱼肚(长吻&)、鲟鱼肚等。一、工艺流程浸水—解剖—剥膜—去脂—漂洗—搭拼—干燥—包装—贮存二、操作方法1.浸水:将鱼鳔投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全部浸没,浸洗鳔上附着的油膜、血污。为使制品洁白,在浸洗时要注意换水2~3次,浸洗时间一般夏、秋2~3小时,春冬为4~6小时。2.剖剪:首先应以明矾溶液(0.5%~1%)浸渍10~20分钟,使鳔体增硬,便于剖剪及剥膜去脂工序。剖剪时应在鳔的开口正中处从头直剪到底,有规则地纵剖。3.剥…  相似文献   

12.
淮安是江苏龙虾养殖大市,龙虾养殖面积占全省1/2以上,龙虾产业已成为淮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龙虾养殖业的发展,龙虾养殖产量不稳定、龙虾养殖池塘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越发显现.为此,2011年,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在金湖县前锋镇淮武村利用40×667 m2龙虾养殖塘,在龙虾及其他混养鱼类正常养殖的情况下,从7月15日,开始黄颡鱼养殖,至年底龙虾产量212.8 kg/667m2;黄颡鱼产量76 kg/667 m2.试验结果表明:龙虾养殖池塘完全可以实现龙虾与黄颡鱼两茬养殖,养殖黄颡鱼可以实现亩增效益1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鱼品的脂肪氧化是冷藏鱼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鱼肉脂肪中含有较多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比其他肉类更容易发生氧化酸败,产生哈喇味。因此根据鱼类脂肪含量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冷藏管理的重要环节。一、鱼类脂肪构成的特征脂肪是甘油与脂肪酸形成的酯,又称真脂或中性脂肪。其他类似脂肪的物质,称之类脂,主要是磷脂、固醇和蜡等。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鱼堂)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角、塘角、嘎鱼、黄亚角、黄嘎哑、嘎牙子、黄腊丁.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光泽黄颡鱼(P.nitidus)、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等.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鱼类不同组织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实验以养殖黄颡鱼为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黄颡鱼18个组织(心脏、肝脏、脑、脾脏、肾脏、肌肉、脂肪、前肠、中后肠、眼睛、鳃、尾鳍、鱼鳔、骨骼、胃、皮肤、血液、全鱼)中7种矿物元素(Ca、Mg、Zn、Fe、Cu、Mn和Se)的含量与分布。结果显示,Ca在骨骼、鳃、尾鳍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尾鳍和骨骼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Mg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最高,在眼睛中含量最低;Zn在骨骼、肌肉、皮肤和眼睛中占比较高,在眼睛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Fe在骨骼、血液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血液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Cu在骨骼、肌肉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高,而在脂肪和眼睛中含量最低;Mn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较高,在眼睛和脂肪中含量较低;Se在肌肉、骨骼、皮肤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脾脏、肝脏、肾脏和前肠中含量较高,在肌肉和脂肪中含量较低。研究表明,黄颡鱼体内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Ca、Mg、Zn、Fe、Cu、Mn、Se),而且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研究采用ICP...  相似文献   

16.
巨脂鲤属(Colossoma)有三种,即大盖巨脂鲤(C.macropomum)、短盖巨脂鲤(C.brachypomum)和细鳞巨脂鲤(C.mitrei)。短盖巨脂鲤具有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害、肉质鲜、耐低氧等特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  相似文献   

17.
正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是指鲈鱼、黄颡鱼和其他鱼类在同一水环境养殖,其中黄颡鱼能吃掉病鱼体表的部分锚头鳋,预防鲈鱼寄生虫病的发生;适量搭配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鱼种,可以调节水质,改善鱼类生活环境。混养技术具有生态调节、互利互补及减少鱼病的优点,有利于鲈鱼、黄颡鱼等鱼类生长。因此进行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能减少能耗和渔药使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是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受精卵和鱼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 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而C20:4n6(AA)和C22:6n3(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梁英  石伟杰  田传远 《水产科学》2011,30(11):653-658
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0.22、0.44、0.66、0.88mmol/L(对照组)]对海绿球藻叶绿素荧光特性、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相对生长率、干质量、总脂含量及总脂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第4~7d,0.22mmol/L处理组的主要荧光参数(光系统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系统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该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b含量、相对生长率及干质量随起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0.22mmol/L处理组上述各项值最低,0.88mmol/L对照组上述各项值最高,其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干质量分别为16.37×106个/ml,0.56、0.48g/L。0.22mmol/L处理组总脂含量(占干质量的41.8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对照组总脂含量仅为35.16%。总脂产率与起始氮浓度成正相关,0.22mmol/L处理组最低,仅为0.0095g/(L.d),而0.88mmol/L对照组总脂产率最高,为0.0189g/(L.d)。研究结果表明,氮浓度为0.22mmol/L最适合海绿球藻油脂的积累;氮浓度为0.88mmol/L最适合海绿球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瓦氏黄颡鱼Ⅳ期卵巢粗提液中分离、纯化出卵黄脂磷蛋白(Lv),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验证分离、纯化的蛋白为Lv,该Lv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230ku,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06ku。纯化的瓦氏黄颡鱼Lv经检测显示含有类胡萝卜素,但没有二硫键,对热相对稳定。利用纯化的瓦氏黄颡鱼Lv,制备了兔抗瓦氏黄颡鱼Lv多克隆抗血清。通过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Lv抗血清的效价为1∶32,还发现瓦氏黄颡鱼卵黄蛋白原(Vtg)和Lv之间有明显的免疫交叉反应性,说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并能特异性地识别Vt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