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可导致育苗失败。 一、病原体 对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病原体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 二、发病过程及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糠虾幼体的聚缩虫病危害最大。1999年,大连市金州区北海村育苗室对虾蚤状幼体第Ⅲ期时,5月14日发现第20号培育…  相似文献   

2.
沈亚林  郑国兴 《海洋渔业》1991,13(4):155-158
<正> 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尤其在高密度精养的情况下,聚缩虫(Zoothamnium sp)对发展生产的危害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聚缩虫是对虾养殖中最为常见的原生动物,无论是在对虾育苗还是在对虾养成过程中,常常由于聚缩虫的大量繁殖,使其附着在对虾的鳃和体表上,影响对虾水流交换、游泳能力。病虾往往食欲下降,生长缓慢,蜕皮困难,严重时甚至缺氧、窒息死亡,使生产蒙受重大损失。为此,我们从生物学角度探讨聚缩虫,目的在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中聚缩虫防治效果的研究周秋白(江西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南昌330029)陈国华(海南大学水产系)余吉生(湖口县水产局蟹苗繁殖站)聚缩虫(ZoothamniumSp.)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缘毛国钟虫科聚缩虫属,无性繁殖为纵分裂。聚缩虫幼...  相似文献   

4.
马殿荣  朱励华 《海洋渔业》1991,13(5):205-206
<正> 聚缩虫病害是中国对虾养殖明间常见的病害之一,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特别是常与丝状细菌和藻类同时附着,影响对虾鳃丝的气体交换,个体消瘦,甚至发生死亡。该病防治方面的研究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重视,如 Johnson(1973)和 Lightner(1977)曾提出福尔马林能有效地治疗对虾聚缩虫病,国内报道的有用0.5~1 ppm 的新洁尔灭与5~10ppm 的高锰酸钾混合用可杀灭聚缩虫以及用茶粕5ppm 促使对虾脱皮以达到除去聚缩虫之目的等等。我们曾选用福尔马林等药物试验,经多次筛选认为一些药虽  相似文献   

5.
王礼虎 《科学养鱼》1995,(12):32-32
梭鱼卵孵化过程中聚缩虫病的观察与防治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环毛目,单细胞个体着生许多纤毛,身体后端有一柄固着于其它物体上,形成很大的群体,一受到刺激整个群体就会收缩,聚缩虫病在海水育苗的许多品种如对虾、河蟹上均有发现,而且都有资料报道,但此病在梭鱼卵的孵...  相似文献   

6.
对虾的聚缩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幼体的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育苗生产中,对对虾幼体的聚缩虫病进  相似文献   

7.
苯扎溴铵治疗斑鳜聚缩虫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网箱斑鳜聚缩虫病的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及用苯扎溴铵溶液(5%)室内外药浴治疗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在水温11℃~20℃条件下,用苯扎溴铵溶液药浴15~30min,浓度在100~800mg/1均无效,1500mg/1以上可有效杀死聚缩虫.  相似文献   

8.
聚缩虫病已成为中国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它感染速度快,数日内便可使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若不及时治疗,育苗就会失败。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一些对虾育苗期间聚缩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进行斑点叉尾鮰聚缩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浓度为200mg/l甲醛(化学纯)浸泡30min,病鱼身上的聚缩虫杀灭率只有55%;而当病鱼先用浓度为200mg/l甲醛浸泡15min后,按20mg/l浓度添加高锰酸钾,再浸泡15min后,聚缩虫杀灭率达80%,经治疗后的病鱼平均存活率达8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获知吉陶单极虫不同地理株系间的遗传变异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吉陶单极虫中国重庆、中国湖北、中国四川、日本盐田、韩国全北、韩国首尔等地理株系进行形态学的比较及基于18S 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基因型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吉陶单极虫各株系孢子形态特征基本一致;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5%~100.0%,变异位点数为0~6个,遗传距离为0.000~0.00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大部分有鞘膜的单极虫聚为一支,无鞘膜的单极虫聚为另一枝;无鞘膜单极虫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形成了特殊的鳍寄生支系和鳃寄生支系;[结论]吉陶单极虫鞘膜不宜作为该物种鉴定的主要依据,该物种的鉴定仍应以孢子本身的形态及量度为主;虽然单极虫鞘膜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稳定,但物种自身有无鞘膜可能与其系统发育相关,且单极虫有鞘膜支系与无鞘膜支系可能有着不同的进化模式;吉陶单极虫并未形成与寄生部位相关的特殊分化也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单系。这种遗传格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分布区吉陶单极虫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株系且各地理株系之间隔离的时间较短或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尚未形成较大的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一例清道夫聚缩虫病的发病及诊治过程,探讨观赏鱼固着性纤毛虫病的流行情况、诊断及治疗措施,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卤虫是育苗的优质活饵料,具有培养简便的特点,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虾、蟹、鱼类的人工育苗。以往人们认为育苗中钟形虫类(主要址聚缩虫和钟形虫)大量繁殖影响育苗,主要是由于投喂卤虫导致,也确实观察到培养的卤虫壳表有钟形虫类、真菌等附着,由于这一原因,考虑到采用消毒的方法来除去卤虫壳表的钟形虫类以达到预防的目的。目前,我国从南到北各育苗场都根据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纤毛虫病原生物海洋拟阿脑虫(Paranophrys marina)在不同浓度三氯异氰尿酸影响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以致病性纤毛虫海洋拟阿脑虫为实验材料,在28℃恒温、光照强度1 000 lx、光暗周期为12∶12(D∶N)的培养条件下,测定其在7个三氯异氰尿酸浓度(0.015、0.030、0.060、0.120、0.250、0.500 mg/L)下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并进行不同三氯异氰尿酸浓度(0、0.05、0.15、0.16、0.17、0.18 mg/L)对海洋拟阿脑虫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海洋拟阿脑虫种群增长曲线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曲线;三氯异氰尿酸对海洋拟阿脑虫种群增长在经过3 d的停滞期进入增长期,在0.18 mg/L浓度下的繁殖速度最慢;海洋拟阿脑虫在浓度为0.015、0.030、0.060、0.120、0.50 mg/L三氯异氰尿酸下的种群密度峰值分别为4.49×10~4、4.10×10~4、9.09×10~4、3.85×10~4、1.87×10~4个/m L,浓度0.25 mg/L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种群密度增长期;三氯异氰尿酸浓度为0.15、0.16、0.17、0.18 mg/L,海洋拟阿脑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35×10~4、1.23×10~4、9.60×103、9.30×103个/m L,三氯异氰尿酸浓度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海洋拟阿脑虫的种群增长。研究表明,0.18 mg/L三氯异氰尿酸能显著抑制海洋拟阿脑虫种群增长率,实验结果可为海洋尾丝虫病的防治提供实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吴海贵 《海洋与渔业》2009,(8):36-37,35
聚缩虫病是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中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鱼种养殖阶段。网箱空间不大,鱼群间接触机会多,感染率高。聚缩虫病一旦发生,在鱼体之间的感染速度快,造成斑点叉尾鮰鱼种大批死亡,死亡率常常超过80%,个别网箱鱼种甚至会全部死光,给养殖户造成极大损失。下面将我多年在斑点叉尾鮰养殖中总结出的聚缩虫病防治技术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锰酸钾药浴治疗对虾聚缩虫病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兴  沈亚林  李何 《海洋渔业》1987,9(3):102-105
<正>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中的常见病,在有机质含量高,换水条件差的养虾池中更为多见。严重感染的病虾,在体表及附肢出现浅黄色的微毛丛(见图1),常浮在水面及池边,行  相似文献   

16.
孔雀石绿对河蟹蚤状幼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I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换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仔虾淡化过程中出现的两大病分别是由病毒引起的红体病和由聚缩虫引起的聚缩虫病,其中红体病危害最为严重,会造成大量的死亡以至于绝产。而  相似文献   

18.
用5种药物治疗剑尾鱼聚缩虫病试验,结果呋喃唑酮无效,硝酸亚汞(1. 25 ±0. 25) mg/L、硫酸铜酸亚铁(5:2)合剂(8.5±0.5)mg/L、甲醛(30±5)mg/L、孔雀石绿(0. 9 ± 0. 1) mg/L对聚缩虫杀死率均在 95%以上;治愈率依次为:(92.5 ± 2.5)%、100%、(87.5±2.5)%、(82.5±2.5)%;剑尾鱼对药物的敏感性强度为孔雀石绿>硝酸亚汞>硫酸铜合剂>甲醛,安全浓度依次为:0.32、0.48、4. 1、9.4 mg/L。表明治疗剑尾鱼聚缩虫病用硫酸铜合剂(8. 5 ± 0. 5) mg/L、甲醛(30 ± 5) mg/L浸泡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依靠形态鉴定的指环虫种类的正确性,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系统发育。2009-2014年在额尔齐斯河采集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鳃部的指环虫,依靠形态鉴定为坏鳃指环虫(Dactylogyrus vastator)和伸展指环虫(Dactylogyrus extensus)。18S rDNA序列与Gen Bank中18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坏鳃指环虫同源性为99.36%(457/460),碱基转换率为0.65%(3/460);伸展指环虫同源性为100%(472/472)。用MEGA4.1软件分析和计算3科8属19种单殖吸虫18S r DNA序列的遗传距离。3个科单殖吸虫种类的种间遗传距离0.006~0.238,指环虫科的遗传距离0.007~0.047,指环虫科与锚首虫科的遗传距离0.097~0.182,指环虫科与鳞盘虫科的遗传距离0.164~0.235。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坏鳃指环虫和中间指环虫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伸展指环虫聚为一支,最终指环虫科的所有虫种聚为一支。研究结果同时也为额尔齐斯河人工养殖银鲫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