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我国燕麦机械化脱粒时脱出物含杂率高、夹带损失率大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横轴流柔性脱粒分离装置,通过减少茎秆破碎来降低含杂率,并通过柔性脱粒杆齿的振动来减小夹带损失。选取柔性杆齿长A、柔性杆齿直径B、柔性杆齿间距C和滚筒转速D为试验控制因素,以含杂率和损失率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了影响该装置脱粒性能指标的因素主次为D、B、A、C。在正交试验基础上,选取对该装置脱粒性能指标影响较强的2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滚筒转速为1 048 r·min-1、柔性杆齿直径为7.5 mm时,本装置的脱粒性能最佳,此时的含杂率为29.41%、损失率为1.31%。对上述优化组合进行试验验证,结果为含杂率的平均值为29.50%、损失率的平均值为1.12%。在相同参数条件下,与脱粒元件全为刚性杆齿的横轴流滚筒进行对比,含杂率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2.71%和0.52%,脱粒性能明显提高。该研究可为燕麦脱粒分离装置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啶菌口恶唑Z、E异构体的拆分及其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啶菌口恶唑是一个新型异口恶唑类广谱杀菌剂,为探索其异构体的抑菌活性差异,采用薄层层析、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啶菌口恶唑顺反异构体进行了分离和纯度检测,并测定了其对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无性型真菌类14个属16株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活性。试验分离获得了纯度分别为94.9%和95.0%的啶菌口恶唑Z、E异构体。离体条件下,Z异构体对供试病原真菌EC50值范围为0.000 2~0.730 3 μg/mL,E异构体EC50值范围为0.003 1~49.182 7 μg/mL,Z异构体对14株病原菌抑菌活性显著(P<0.01)高于E异构体。  相似文献   

3.
探究断裂方式对秸秆复合管过水性能的影响对于推广秸秆复合管灌溉的机械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以秸秆复合管为试验材料,在室内进行了秸秆复合管自由出流试验,试验处理为完整秸秆复合管(D0) 、间距1 cm的斜切(45°) 断裂(D1) 、间距1 cm的直切断裂(D2) ,初步研究水流能否通过断口;在田间进行了地埋秸秆复合管性能试验,以断裂方式(斜切(45°) 、直切、自由(折断)) 、工作压力(30、50、70 cm水头) 和供水量(30、40、50 L) 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并以地埋完整秸秆复合管(CK1) 为对照,探究秸秆复合管断裂方式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出流条件下,D1、D2处理较D0的压力水头47.9 cm分别降低了11.6、14.4 cm,两个处理大小关系为D2<D1。说明断裂方式上,直切比斜切(45°) 影响大。地埋出流条件下,不同断裂方式的秸秆复合管内压力分布大小关系为直切<斜切(45°)<自由(折断) ;渗水速率大小关系为斜切(45°) >直切>自由(折断) 。与直切和斜切(45°)相比,自由断裂对水流通过断口时的影响较小。秸秆复合管地埋后,管内压力随工作压力的增加呈倒U形分布,表明工作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试验中大于50 cm水头) 时,断口处水流增大,甚至出现管涌,管内压力不升反降,断口前后的水流连续性变差。综合分析,秸秆复合管的断口间距控制在1 cm以内,工作压力选用50 cm水头对秸秆复合管的水力性能影响不大,可实现其灌溉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深入了解黄河中小河流水沙变化驱动因素,采用M-K检验、Morlet小波、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1957—2021年关川河上游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变化及其对径流泥沙的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P>0.05),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呈增加趋势。径流模数、输沙模数对降水量的响应由强转弱,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逐渐增强;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影响水沙变化的关键路径是“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径流模数”,其次是“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径流→输沙模数”;再次是“降水量→径流模数”,最后是“降水量→径流模数→输沙模数”;降水量对水沙变化的总效应分别为0.42和0.38,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对水沙变化的总效应则分别为-0.72和-0.65,影响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次要因素为降水量。  相似文献   

5.
尿素对浑水水肥一体化滴灌滴头堵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水肥一体化灌溉过程中,尿素对滴头堵塞的影响,分别配置了3种泥沙浓度(1.0、1.5 g·L~(-1)和2.0 g·L~(-1)),3种肥料质量浓度(1%、2%和3%),进行了间歇灌水堵塞试验,分析了滴头流量和排出泥沙量。结果表明:施加尿素对浑水滴灌具有缓解滴头堵塞的作用,在一定的尿素浓度范围内,施肥浓度越大,减缓作用越明显;施肥浓度对滴头的堵塞形式和主要堵塞物淤积位置的影响很小。滴头出流泥沙含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变缓并趋于下降的趋势。施加尿素提高了滴头泥沙输送能力,施肥浓度越大,滴头输送泥沙的能力越大,泥沙排出率越大。浑水中施加尿素具有减缓滴头堵塞,延长滴头有效灌水次数的作用,当含沙量为2.0g·L~(-1)时,尿素浓度为1%,2%和3%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有效灌水次数比未添加尿素的可分别提高11%,89%和100%。可尝试通过尿素水肥一体化滴灌,缓解黄河水滴灌滴头堵塞危险,提高滴灌系统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石羊河下游的典型区—民勤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对石羊河下游地区不同恢复年限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其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N肥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年限退耕地中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退耕后1~10 a,N含量变化的幅度较小;15~30 a,N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50 a后,趋于稳定;P含量在各个演替阶段土壤层次上均呈A(0~10 cm)B(10~20 cm)C(20~30 cm)D(30~40 cm)规律性分布,退耕后1~10 a,A、B两层P含量的差异较大,C、D两层受退耕时间的影响较小;15~50 a间,A、B、C、D四个土层P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K的含量表现出和P同样的规律性;有机质含量在退耕后1~7 a间变化幅度较大,10~50 a间变化幅度较小。1~5 a间,A、B、C、D四层含量变化呈逐层递减的趋势;7~50 a间,A层变化较大,B、C、D三层趋于稳定。2养分与退耕年限相关性分析表明:退耕1 a,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退耕时间呈显著负相关;5~10 a间,各养分与退耕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差异不显著;15~20 a间,各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0~50 a间,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退耕时间差异不显著,50 a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灌浆期玉米冠层微环境对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植方式是影响作物冠层内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P1,宽窄行170 cm+30 cm;P2,宽窄行90 cm+40 cm;CK,匀垄65 cm)对灌浆期玉米冠层微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种植模式中,P2中光截获最高,P1中冠层光截获显著低于CK;三种模式间冠层温度差异显著:P1显著大于P2和CK,同时P2显著大于CK;相对湿度的趋势与温度相反,表现为P1相似文献   

8.
王凯  那恩航  张亮  刘锋 《干旱区研究》2021,38(2):402-410
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以阜新露天煤矿排土场为对象,探究不同坡位、坡向和恢复年限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维数的差异,为排土场边坡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自然恢复5 a和10 a排土场边坡,分析坡上、坡中和坡下以及阴坡与阳坡间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M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和破坏率(PAD)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恢复5 a阴坡及恢复5 a和10 a阳坡土壤团聚体的MMD和GMD从坡上到坡下逐渐增加,D和PAD逐渐减小。MMD和GMD阴坡大于阳坡,D和PAD阴坡小于阳坡。恢复5 a与10 a边坡团聚体的MMD、GMD、D和PAD差异均不显著。与对照裸地相比,坡上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坡中和坡下略有增加。排土场边坡土壤团聚体的D与MMD、GMD和>0.2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PAD呈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D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水稳性团聚体的D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结构和稳定性表现为阴坡好于阳坡,坡下优于坡上,应对不同坡位和坡向采取不同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河西高钙土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甘肃省河西高钙土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16株,测定了各初选菌株溶磷能力。16株溶磷菌株的D/d值(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范围在1.24~5.4之间,有效溶磷量在7.6~356.2 mg/l之间,均具有一定溶磷作用。其中,P3-16、P3-28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有效溶磷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解磷率达7.22%、6.67%,为进一步研制适合高钙土土壤环境的磷细菌肥料提供优质菌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2个船次进境原木溴甲烷熏蒸除害处理数据,对气温、原木材种、原木新鲜度、原木直径、堆垛效果等因素进行数量化,建立起始浓度与投药剂量及各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溴甲烷熏蒸剂起始浓度为基准变量,气温、材种、原木直径、原木新鲜度、堆垛效果为说明变量,采用数量化回归途径建立溴甲烷熏蒸气体起始浓度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疆果园套种花生的种植模式在收获花生过程中行走不便、荚果破碎率高、生产率低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果园套种模式下花生摘果装置.在分析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及参数确定.确定摘果滚筒转速X1、喂入口倾角X2和摘果间隙X3三个因素为影响摘果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摘净率和破碎率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便捷估算特定压力下的毛管入口流量值,选择了毛管长度、毛管铺设坡度、毛管管径、滴头间距、流量系数和流态指数等6个影响因素,采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和实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毛管入口流量估算模型和参数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毛管长度、毛管铺设坡度、滴头间距和流量系数显著影响毛管入口流量系数a,毛管铺设坡度和流态指数显著影响毛管入口流量系数b;确定了系数a和b的计算式,与退步法计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30%和0.70%;当毛管入口工作水头分别为4、6 m和8 m时,毛管入口流量估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79%,精度较高,在微灌系统设计中,可以采用本文建立的模型估算毛管入口流量。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区域聚类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从杂草种类来看,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共有49种,隶属于17科45属,其中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和石竹科种类最多,分别有10、8、7和6种;从杂草优势度来看,优势杂草有7种,分别为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猪殃殃Galium aparine、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日本看麦娘A. japonicus,区域性优势杂草有6种,分别为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碎米芥Cardamine hirsuta、大巢菜Vicia gigantea、通泉草Mazus japonicus、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这13种杂草是构成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的主要杂草,此外还分布有一般性杂草36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江苏省北部稻麦轮作区小麦田物种丰富度最高,有40种,明显高于其它稻麦轮作区小麦田,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以该区域最高,分别为2.63和0.71,辛普森指数则以山东省临沂库灌稻麦区最高,为0.2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稻茬小麦田杂草群落可以划分为4组,河南省南部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临沂库灌稻麦轮作区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构成1组,河南省北部沿黄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沿黄稻麦轮作区杂草群落结构相似构成1组;江苏省北部稻麦轮作区和山东省济宁滨湖稻麦轮作区各自单独成组。  相似文献   

14.
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西北引黄灌区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的高精度估算模型,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水稻冠层SPAD和高光谱数据,运用任意波段组合的方式构建了一系列基于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光谱的比值、差值、归一化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筛选出反映水稻冠层SPAD的最佳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应用普通回归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该区域水稻冠层SPAD估算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应用普通回归分析方法,以RVI(D1316,D736)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模型是估算西北引黄灌区水稻冠层SPAD的最佳单变量模型;(2)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以4个植被指数RVI(R696,R540)、DVI(R700,R536)、SAVI(R700,R536)、RVI(D1316,D736)建立的估算模型比普通回归模型精度更高,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R2为0.873,均方根误差RMSE为3.221,平均相对误差RE为13.25%。说明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模型可以实现水稻冠层SPAD的精准估测,可以用于西北引黄灌区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无损获取。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风沙区风沙活动对黄河若干支流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地处半干旱气候区,兼有库布齐、乌兰布和与毛乌素三大沙漠(地),频繁的风沙活动对黄河泥沙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本文阐述了黄河中游风沙区风沙气候特征,并在野外观测基础上,以若干支流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入河风沙量,分析了风沙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宏观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43年黄河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河头道拐站实测水沙序列(1960-2002年)资料,对水沙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趋势识别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①黄河上游来水来沙量汛期所占比例减少,而非汛期所占比例增加;在年际变化上,水沙量逐年减少;同时,水沙相关关系具有一定的变化;②黄河上游水沙序列具有相同的多时间尺度(准周期)变化,但同一尺度下,水沙所处的丰枯变化并不一致;③年水沙序列趋势变化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者存在明显减少趋势;但在非汛期,两者的趋势变化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浮动式气力卷膜装置在残膜回收作业过程中不同工作参数对其卷膜效果的影响,利用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软件建立了浮动式气力卷膜装置内部气流场模型,模拟卷膜作业过程中气流流动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建立风机安装角、入口气流速度、卷膜辊转速与评价浮动式气力卷膜装置作业效果相关3个不同位置处速度值(从动辊表面竖直方向气流速度v1、卷膜辊表面水平方向气流速度v2和导膜板下表面气流速度v3)的数学模型,寻求浮动式气力卷膜装置的最优参数组合,并进行田间验证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风机安装角为33°、入口气流速度为3.50 m·s-1、卷膜辊转速为17 rad·s-1时,评价浮动式气力卷膜装置作业效果的响应值达到最优。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浮动式气力卷膜装置的工作参数优化后,马铃薯收获与气力辅助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残膜回收率为91.6%、含杂率为7.5%,达到国家与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8.
自流式注射法中苹果树体吸收量回归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苹果树体的有效吸收期并建立初始流速v0与有效吸收期内树体吸收量的回归方程,以纯水为注射液,研究了输液流速与树体吸收量的关系,通过统计软件分析相邻观测时间与对应流速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初始流速v0与树体有效吸收期内吸收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树体的有效吸收期为注射开始后0~48 h;相邻观测时间与对应的流速间存在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关系和幂函数曲线关系,同时注射期间温度对流速具有一定影响,温度上升时流速上升,温度下降则流速亦下降;v0与48 h内树体的吸收量呈显著回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时,若不区分9:00 am开始注射时的初始流速v0与注射开始后3 h (12:00 am)时流速v3的比值(流速比,v0/v3)关系,且v0在0~1 mL/min时,采用一元回归方程时的差异率显著高于幂函数方程,而当v0在2~4 mL/min时,采用幂函数方程的差异率显著高于一元回归方程;若区分流速比,且流速比为0.6~1,v0为1~4 mL/min时,采用一元函数方程估测的差异率显著低于幂函数方程,流速比为1~1.6,v0为0~4 mL/min时,一元函数与幂函数方程估测的差异率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区分流速比的情况下,两类方程的差异率均在20%~30%之间。因此,当v 0在0~1 mL/min之间时,建议采用幂函数方程;当v0为1~2 mL/min时,采用一元函数或幂函数方程均可;当v0在2~4 mL/min之间时,建议采用一元函数方程。区分流速比时,两类方程的差异率均小于15%。因此,当流速比为0.6~1,v0在0~1 mL/min之间时,采用一元函数或幂函数方程均可,当v0为1~4 mL/min时,建议采用一元函数方程;当流速比为1~1.6, v0在0~4 mL/min之间时,采用一元函数或幂函数方程均可。  相似文献   

19.
花生蛴螬损失率的测定与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生受蛴螬为害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严重减产因素。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morosa Waterhouse)在黄淮海地区是优势种之一。一年一代,主要以老熟幼虫过冬。幼虫(蛴螬)嗜食花生荚果。花生亩产与每平方米的蛴螬数量呈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 y=441.38-6.32x(r=0.977~(**)),损失率为1.43%。通过研究认为,花生蛴螬为害花生的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以2~3%为宜。每亩用50%辛硫磷乳利0.5斤撒毒土防治一次蛴螬时,其经济阈值为每平方米有蛴螬2.58头;如以同样剂量的药液浇毒水时,其经济阈值为每平方米有蛴螬3.65头。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新疆棉田残膜回收机械化水平,解决机具残膜回收率低、含杂率高等问题,研究设计一种秸秆还田残膜回收一体机。根据新疆棉花的种植模式和田间作业要求对整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确定了甩刀型粉碎刀、绞龙转速为1 500 r·min-1、捡膜滚筒回转半径为245 mm、脱模板回转半径为278.5 mm等零部件参数。选取机具行进速度、捡膜齿入土深度、输出轴转速为影响因素,以残膜回收率、含杂率为试验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进行测试,确定了最优参数组合:机具前进速度7 km·h-1、捡膜齿入土深度25 mm,输出轴转速760 r·min-1。根据最优参数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残膜回收率的均值为85.03%,含杂率的均值为15.88%,其与理论值对比误差均小于3%,模型可靠。该研究成果可以满足残膜回收机田间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