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花椰菜单球重、球径、球高和成熟期等花球农艺性状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等花球品质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协方差.其中,单球重与球径和成熟期与单球重、球径、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Vc含量间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协方差,成熟期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间以加性效应协方差和显性效应协方差为主,球径与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它花球品质性状间以加性效应协方差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协方差为主.研究花椰菜花球农艺及品质性状间的遗传关系,有助于对这些性状进行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2.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对番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番茄的甜度、酸度和风味,因此培育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番茄是育种家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含有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的材料TA1218和LA1563,采取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讨TA1218×TMFbg-1-0-0(组合I)和LA1563×TMFbg-1-0-0(组合II)的P1、P2、F1和F23个世代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在组合I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中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加性负效应,组合Ⅰ中两对主基因均具有显性负效应,而组合Ⅱ中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均为正值;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6.540%、85.596%,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4.418 9%、7.895 2%。可见可溶性固形物性状主要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选用西瓜4个生态型的6个四倍体自交系作母本和同一生态型的6个二倍体自交系作父本,按NCII (north carolina II) 遗传交配设计方法配制6×6个杂种F1,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西瓜种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剖面种壳数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环境效应共同控制.败育种壳长和宽的加性效应显著,环境(机误)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剖面种壳数与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加性显著负相关,与番茄红素和干物质含量呈显性负相关.败育种壳长与种壳宽成极显著加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樱桃番茄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第二种试验方法,以6个亲本及其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樱桃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等6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维生素C、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3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效应遗传模型,基因间的主要作用是加性效应;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基因效应为隐性增效。据此提出了樱桃番茄优质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多倍体西瓜种壳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遗传效应分析,为三倍体西瓜种壳性状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瓜4个生态型的6个四倍体自交系作母本和同一生态型的6个二倍体自交系作父本,按NCII (North Carolina II) 遗传交配设计方法配制6×6个杂种F1,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西瓜种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剖面种壳数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环境效应共同控制.败育种壳长和宽的加性效应显著,环境(机误)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剖面种壳数与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加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1;与番茄红素和干物质含量呈显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88和0.386.败育种壳长与种壳宽成极显著加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3.[结论]该研究为三倍体西瓜育种中的基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瓜果实糖分含量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糖西瓜(籽瓜)与高糖西瓜杂交的F1代、F2代、F1代与双亲的回交代及其亲本为材料,在西瓜果实成熟期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析研究果实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西瓜果实葡萄糖、果糖含量属数量性状遗传,即多基因决定的性状,蔗糖含量可能由一对显性或不完全显性的主效基因决定着低水平的含量,还有数对基因决定着高蔗糖或低蔗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89年(4×4)和1990年(6×6)两套双列杂交试验资料用Hayman方法对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总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试验结果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球蛋白含量在1989年符合加性 - 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各性状均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球蛋白含量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属完全显性;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结果不一致,谷蛋白含量在1989年,醇溶谷蛋白含量在1990年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呈部分显性,但二者分别在1990年和1989年又为显性效应 > 加性效应,呈超显性。除醇溶谷蛋白含量显性方向指向增效外,其余4个性状的显性方向均指向减效。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两年均呈对称性,而总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的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表现为对称和不对称性。各性状的显性控 制基因组数均为1组,狭义遗传力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以加工黄瓜为试材,研究F1、F2、BP1、BP2、P1和P2共6个世代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肉径比3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与肉径比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对该性状的选择只能在高世代进行;而肉径比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对该性状的选择可在较早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9.
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模式分析,为品质改良奠定基础。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乌塌菜’和‘二青’为亲本配制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对不结球白菜中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模式分析。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2011年,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9.59,显性效应为1.17,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2.86%、41.65%、61.24%,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9.18%、36.08%、24.30%。2013年,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4.48,显性效应为2.09,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66%、38.51%、26.29%,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是64.99%、22.93%、52.08%。结论: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还受环境变异的影响。在不结球白菜叶绿素含量的群体改良中,可考虑对高叶绿素含量的单株进行定向选择或轮回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
萝卜干物重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干物重、可溶性总糖含量差异显著的萝卜品种Nau17-XWH和Nau20-LHZ为材料,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萝卜干物重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干物重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干物重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5.00%,多基因遗传率为55.00%,因此,应在控制环境因素条件下进行轮回选择以使萝卜干物重性状的基因累积;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可溶性总糖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8.33%,因此,萝卜可溶性总糖含量性状的遗传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一套亲本、F1和F2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稻米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糖氮比3个性状的遗传特点。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和全氮含量两性状的表现同时受到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主要受制于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全氮含量、糖氮比主要受制于种子核基因的显性效应。遗传率和选择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糖氮比的遗传率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不易奏效;全氮含量以直接狭义遗传率为主,采用单粒选择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6个小黑麦亲本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5个饲草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粗蛋白的遗传受加性、显性和上位性及环境效应控制,粗纤维、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遗传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粗灰分的遗传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饲草品质性状中除无氮浸出物外其它性状均表现出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万寿菊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叶黄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8.47%,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6.86%、多基因遗传率11.77%,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60.82%、多基因遗传率38.42%。可见,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遗传变异中主基因作用大于多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进行量化观察,研究其数量遗传特性,为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仪和颜色提取软件对油菜新鲜花瓣进行处理,获得花瓣颜色特征值(CIE RGB值),选择能反映花瓣颜色差异的B值,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243×HZ21-1和HW243×中油821)的P1、P2、F1、B1、B2和F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一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6.94%和95.83%,多基因遗传率为3.93%和2.47%;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4.58%和49.5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64%和46.9%;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8.14%和97.6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98%和2.06%。【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相对较小。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芥菜氨基酸含量及成分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F2遗传群体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高油酸种质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油酸亲本wt08-0932和wt08-0934与普通(低)油酸含量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明确控制油酸性状的主基因个数、加性或显性效应值、遗传力等。【结果】获得控制油酸和亚油酸性状遗传的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性状的2对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89%和70%-85%,并存在多基因效应。控制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控制亚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均为正值。【结论】花生的油酸和亚油酸性状分别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基因互作及多基因效应。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大于第二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同时变异形成高油酸性状;2对主基因之间的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差异导致在1对主基因变异时形成中低油酸含量和中高油酸含量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7.
籼稻精米重量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籼稻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但主要为二倍体母株的核基因效应,其次为三倍体胚乳核基因效应.基因加性效应在稻米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表现中起着主要作用,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且以稻米发育前期为主,其中开花后第8~14日是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各遗传体系在接近稻米成熟时(开花后第22~28日)的新基因表达量尤其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会明显下降,一些基因效应尤其是净细胞质效应存在着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条件和非条件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作5等亲本可以明显提高后代的精米重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水稻谷粒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2季资料,估算水稻谷粒重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早季谷粒发育动态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在谷粒充实的第9~12天显性效应基因急剧增加,加性效应在谷粒充实的前期几乎不表达,后期虽有表达,但作用微小;晚季谷粒充实过程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交替影响,谷粒充实早期(第3~6天)以加性效应为主,中期(第9~15天)以显性效应为主,后期(第18~30天)以加性效应为主。早季谷粒充实的全过程,显性效应基因强烈表达,且发育全过程变化幅度较大;晚季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共同控制各粒充实,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总遗传效应变化幅度较早季小。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的交替作用有利于谷粒的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