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籼稻品种93-11为轮回亲本,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并回交的高世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选用104个多态性的SSR标记对水稻的落粒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BC4F2群体中,6个标记的基因型来自于日本晴;在BC4F3定位群体中,难落粒植株数与易落粒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落粒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SH1;分子标记与落粒性共分离分析将SH1定位在SSR标记RM5389和RM1068、RM1387之间,与3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7cM、5.5cM和13.1cM,此结果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CO39近等基因系中的C104PKT和A57-119及其杂交F2代为材料,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找到了5个与Pi-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14,JJ113,JJ6782,JJ6242和G103,它们与Pi-3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 cM,5.4 cM,16.2 cM,21.7 cM和6.9 cM。  相似文献   

3.
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水稻茎蘖成穗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丛生型籼稻品种HFA-1与少蘖型粳稻品种02428为亲本构建5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和F2∶3),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水稻茎蘖成穗率进行遗传模型判别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水稻茎蘖成穗率既受1对主基因控制又受多个微效基因影响,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D-4模型;分别在F2 和F2∶3 世代估算的主基因遗传率为55.51%和53.57%、多基因遗传率为33.13%和38.94%,表明水稻高茎蘖成穗率育种不仅要考虑主基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微效基因的影响,并可在低世代进行目标性状筛选;由各世代所估得的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9.92和-6.48,表明选育高茎蘖成穗率材料时应考虑选配不同基因型的亲本.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构建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定位一个生育期基因,对水稻生育期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显性基因(暂命名为Hd10-1)定位于第10染色体,SSR标记RM271和RM258之间,与RM 271的遗传距离为1.90 cM,与RM 258的遗传距离为8.40 cM,RM 271与RM 258位于Hd10-1的两侧.  相似文献   

5.
 采用栽培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O.sativa, 2n=24=AA)为母本、阔叶野生稻(O.latifolia, 2n=4x=48=CCDD)为父本,不经幼胚组培挽救环节直接获得杂种一代种子和植株并在此基础上多次回交与自交选择的常规野栽交转育方法,已将阔叶野生稻的黎明开花基因转入栽培稻,育成的栽培稻早晨开花材料连续3代(F3~F5)均只分离出早晨与中午两次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等两种类型,未见早晨开花而中午不开花的新类型,早晨开花类型为24%~37%,比例相对稳定。(1)本研究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花时的特点: 早晨和中午两次开花,两次开花不重复、等量和集中,早晨开花盛期在上午9∶30左右,早晨开花的气候稳定性好于正常的中午开花和野生稻的黎明开花,而中午开花正常;(2)获得的早晨开花材料中早晨和中午均开花的新类型和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在穗长、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糙米色、闭颖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早晨开花的新类型生产性能明显不如只在中午开花的正常类型;(3)本研究染色体组间异源基因常规转育十分艰难, BC1F1和之前世代的回交结实极低,小于1%,BC1F2世代虽然回交结实达到1.0%~9.8%,且早晨开花性状也表现明显和集中,但早晨开花性状在继续选育过程中极易丢失,BC1F2之后世代早晨开花材料才稳定地分离出早晨开花和只在中午开花两种类型;(4)讨论了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的标准,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早晨9∶00~10∶00自然盛花为育种可用的早晨开花特性;(5)远缘野栽交基因转育用不育系作母本容易获得F1种子, F0种子播种成苗率因组合而异,为1.5%~10%,说明获得F1植株仍然较难.  相似文献   

6.
非洲菊品种间杂交主要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4个切花非洲菊品种配制成1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切花的6个观赏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现。结果发现:(1) 所有观赏性状在F1代都发生了广泛分离,这意味着无性繁殖使亲本品种保持着高度的杂合性;(2) 花色、瓣型两个质量性状表现为倾母性遗传,绿心表现为隐性遗传;(3) 花径、花梗长、舌状花瓣数3个性状在F1代总体上呈明显衰退,但因变异幅度大,仍有超亲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转入bar基因的籼稻半矮秆材料9311HR的BC3F2中发现了1株高秆突变体9311HR-T,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野生型9311HR增加60.8%和71.5%,其高秆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以9311HR-T与02428杂交产生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微卫星标记将9311HR-T高秆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472和RM1387之间,距RM472和 RM1387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6 cM和12.3 cM,该基因暂命名为DT1.  相似文献   

8.
 对南京11,光壳稻和巴利拉或秋光配制的单交、测交28个组合F1,F2及其亲本在云南籼粳交错区的宜良县进行育性鉴定分析表明:(1)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F1易受低温影响,其广亲和基因难以表达。南京11与矮嘎、明子谷、木帮谷、毫秕、镰刀谷、末烈谷等光壳稻杂种F1和F2代的育性表达基因不同,F1的育性表达基因易受环境影响;但F2育性表达符合广亲和基因的遗传模式;并受主基因控制。(2)南京11,光壳稻与巴利拉测交组合F1单株多数为不育株,不育株与可育半不育株比例符合X2检验1∶1理论值的分界以5%和10%居多。(3)云南光壳稻与籼粳杂种育性基因的表达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秋光的S-8育性恢复基因与该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9.
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不同种质(品种)的各世代群体(P1,P2,F1,F2,BC2,BC1)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以中等致病力黄萎病菌系川V8接种,中棉所12及Mo-3的黄萎病抗性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川2802的抗性则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以强毒力落叶型菌系苏Vl3接种,川2802的抗性同样能有效遗传,且呈显性,其抗性表现明显异于中棉所12。  相似文献   

10.
 对共计18头子午岭野杂种猪F1横交后代(F1×F1)和八眉猪、约克夏猪的肉质特性和胴体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F1×F1肉色评分最高(3.67),八眉猪大理石纹(3.88)和肌内脂肪(7.27%)最高,二者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和酸度值,约克夏猪瘦肉率显著高于F1×F1,F1和B组(P<0.05), 且野杂种猪屠宰率偏低;各肉质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程度均较低;从各肉质性状与胴体品质间存在的相关程度分析发现,随瘦肉率的提高肉质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长药野生稻导入系T821B和籼稻保持系G46B构建的F2群体,对一次技梗数(PBN)、二次枝梗数(SBN),二次技梗数与一次技梗数之比(二、一次技梗数比,RSP)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和6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在第4、6和7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二次枝梗数相关的QTL,在第1、4、6、8、9和11染色体上发现7个影响制二、一次技梗数比的QTL;第6染色体在水稻枝梗数的遗传控制上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3种无损检测方法评估巨尾桉木材抗弯和抗压强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无损检测方法评估木材强度性质的可行性及可靠性,该文分别运用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3种无损检测方法,对由广西东门林场采集的34株14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加工的191个无疵小试样进行了抗弯和抗压强度性质预测。首先采用3种无损检测设备获得无疵小试样的动态弹性模量,然后进行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和顺纹抗压强度(σc)的测定,并分析3种无损检测结果与木材强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纵向基频振动法、超声波法和应力波法获得的动态弹性模量Efr、Eus和Esw与静态MO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6 6、0.788 9和0.634 7,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MO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 0、0.683 0和0.567 3,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σ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 3、0.809 3和0.648 9,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中应力波法测得的动态弹性模量Esw与木材强度性质的相关系数均为最低。可见,纵向基频振动法和超声波法能够比较精准地预测国标无疵小试样的MOE、MOR和σc,但应力波方法对无疵小试样进行测定时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化学动力学远不及化学热力学完美,作者认为基本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局限于以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定义反应速率,因此提出了新的速率关系式:dξ/dt=-(dG)T·p/ Adt。根据新的速率关系式可以得到新的速率方程,例如r=EG/nF。新的速率方程几乎包括了影响溶液中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如物质的本性、浓度、压力、温度、电解质的电导甚至催化作用。并对几个反应的速率现象和几个反应的机理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15.
小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鉴定与初步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将小粒野生稻(Acc. No. 101133)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导入栽培稻IR24,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以便应用于育种实践。【方法】以小粒野生稻和栽培稻IR24的BC2F2群体及其F3、F4家系为材料,利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标记对Xa35(t)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通过对抗病基因进行抗谱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对白叶枯病菌株PXO86和PXO99表现感病,而对PXO61、PXO112和PXO339表现抗病,初步将其定位于水稻的第11染色体长臂上,同标记RM144共分离,并位于标记RM7654和RM6293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 cM和0.7 cM。【结论】小粒野生稻(Acc. No. 101133)含有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定为Xa35(t)。  相似文献   

16.
该文探讨了华山松不同叶龄、不同部位的针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华山松针叶的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先减小后增大的动态规律,在12:00达到最低值;而向阳针叶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12:00达到最大值,说明华山松具有在强光条件下通过热耗散作用降低光合机构受光抑制程度和免受光氧化破坏的机制。②华山松阴生叶的各项荧光参数日变化幅度均较小,阴生叶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Fv/Fm、电子传递效率(Fm/F0)及PSⅡ潜在活性(Fv/F0)均明显高于阳生叶,但阴生叶的NPQ明显低于阳生叶,尤其是幼叶。③针叶叶龄越小,Fv/Fm越低,针叶所受光抑制程度越深,热耗散机制启动得越早、越强。④与阳生叶相比,在不同测定时期阴生叶均具有更高的Fv/F0和Fv/Fm;阴生、阳生针叶荧光参数的变化较叶龄荧光参数的变化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毛白杨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以毛白杨新无性系83号插条苗为试材,于2007年3—9月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在相同施氮量下毛白杨苗木对硝态氮(NO3 15N)和铵态氮(NH4 15N)的吸收率、利用率及分配率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施肥后28 d,苗木对两种氮肥的吸收利用达到最大值,其中,标记NO 3 15N肥吸收率为036 g/株,利用率达35.98% ;标记NH4 15N肥吸收率为0.15 g/株,利用率为14.53%。②苗木NO3 15N肥平均利用率( 19.75%)约为NH4 15N肥(7.95%)的2.5倍 。③施肥后各个时期,全株的NO3 15N肥Ndff 值均显著大于NH4 15N肥。各器官对NO3 15N肥的征调能力明显高于NH4 15N肥,茎对肥料征调的竞争能力最强,其次为叶和根。④氮素分配率在各器官中差异显著(P0.05 ),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叶中NO3 15N的分配率均高于NH4 15N,根中储存的氮素主要供地上部分生长所需,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茎是氮素贮藏的“临时库”,苗木主要通过茎将吸收的氮素输送到叶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牛羊朊蛋白基因(PRNP)多态性与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朊蛋白(PRNP)是近年来造成人和部分哺乳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主要根源,该基因的多态性显著影响了人和动物对TSE的易感性或抗病性。本文分析了朊蛋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简要介绍了绵羊基因编码区突变与致病性的关系;系统分析了牛科动物启动子区域内23bp的插入/缺失、第一内含子区域内12bp的插入/缺失及其与疯牛病(BSE)抗病性的作用机制;全面总结了全球已经报道的牛科动物12和23bp插入/缺失的等位基因与单倍体频率,评价了其发病的可能性。该研究将为牛的分子育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应用Gateway技术体系替代传统载体构建方法,构建了银中杨(Populus albaxp)DREB2A基因的RNA干扰载体,并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该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对进一步研究杨树DREB2A转录因子基因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