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育种研究的成效和经验郑九如,林文彬,叶新福(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19)1991~1995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水稻育种攻关和省水稻育种攻关的研究任务。同时承担了院水稻育种重点课题。通过5年的研究,成果较突出,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积累了...  相似文献   

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论述水稻生产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水稻灌溉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重点分析了我国当代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并对水稻灌溉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3.
孟加拉国杂交水稻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孝高 《杂交水稻》2003,18(1):49-51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的主要国家之一,年种植面积1000多hm^2,但单产较低。1993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6年杂交水稻被正式列入国家研究和开发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介绍了孟加拉国水稻生产的情况,杂交稻育种,制种和推广现状以及发展杂交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稻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稻倒伏的类型、水稻倒伏构成因素以及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各种措施,展望了水稻抗倒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从水稻倒伏的主要影响因子、水稻抗倒伏机理、抗倒性评价及其遗传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物研究》2006,20(4):F0002-F0002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是以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省级科研机构,建设有水稻育种、水稻栽培、水稻资源和农业生物技术等4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稻遗传育种,水稻栽培与耕作技术,水稻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与创新,水稻生物技术,水稻生理生化,稻米加工及稻米品质分析等。建成了国家水稻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和长江流域(长沙)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安仁有害生物野外实验观察站和湖南省种质资源平台等4个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生化分析室、组织培养室、生物技术实验室、人工气候室等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额1600多万元。每年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宏观上根据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对我国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学的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研究背景,特点和主要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针对目前三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作为指导杂交水稻育种的理论科学及其研究方向,应以表型推论基因型为基础转变为以直接分析DNA序列变化为基础,即实现从孟德尔遗传学到基因组遗传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稻超高产研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水稻超高产的概念及其由来,并从经验式栽培、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和精确强化栽培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和所取得的效益,指出了现阶段水稻超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在超高产栽培技术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叶穗同伸规律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近年种植的8个杂交水稻优良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杂交水稻稻穗发育同伸叶的规律和稻穗发育与叶龄余数的相关关系,并且结合过去的研究,建立了广东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叶齿模型。  相似文献   

10.
倒伏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后群体冠层结构遭到破坏,叶片光合速率锐减,同时群体内部湿度增加诱发真菌性病害和穗发芽,进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本文综述了水稻倒伏的评价方法和诱发原因、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理化特性的关系、抗倒伏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稻倒伏评价方法的特点,分析了株型等形态性状、氮肥运筹、种植密度、种植方式以及大风、暴雨、臭氧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归纳了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以及维管束数目等茎秆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与水稻倒伏的关系,总结了矮化相关基因和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参与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此外,文章展望了未来水稻抗倒伏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1)创新和优化水稻倒伏评价体系;(2)挖掘鉴定新的抗倒伏基因,强化水稻抗倒伏的机理研究;(3)选育抗倒伏水稻品种;(4)根据品种、栽培条件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制定倒伏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认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与田间灰飞虱的发生量呈正相关,水稻3叶1心期比其它生育期更易感病,不同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较大。本文还分析了病害的流行因子,讨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沈森和(龙岩农业学校)一、序言杂交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是杂交水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科研新课题。三系法杂交水稻在制种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已发展为超高产(高产、优质、带效)制种技术研究的新阶段。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水稻品质性状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澄清了水稻籽实世代叫法上的一些混乱,并试图将水稻籽实性状区分为母株(当代结实株)性状和子代性状,以利于遗传分析。并围绕水稻优质育种进行技术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镉是对人体健康具有高度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之一。人体摄入镉的主要来源是食用镉超标的稻米,因此研究水稻对镉吸收、转运、积累的遗传机制尤为重要。目前,虽然水稻镉积累的遗传通路尚未完全明晰,但已明确了一些重要基因在稻米镉积累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文就镉胁迫对水稻的危害、水稻品种间镉积累量的变异、水稻镉积累相关QTL、水稻镉吸收转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育种利用加以综述,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育种角度展望我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如杂交玉米和高粱、矮秆水稻和小麦的育成和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我国的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近期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产量潜力要比现行的杂交水稻高15%~20%。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1995年我们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基因位点,每一基因位点可对杂交稻再贡献20%的产量,现在正开始进入这方面的研究,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期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信息     
浙江发现一新抗白背飞虱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短臂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经过15年研究,发现一个新的抗白背飞虱基因,使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获得了重要进展。2001年12月中旬,“水稻白背飞虱新抗原的发掘、遗传研究和新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的研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李西明领导的课题组从1986年以来对水稻白背飞虱的抗原筛选、抗性遗传分析和新基因的定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76份白背飞虱的抗性资源。通过遗传研究,掌握了16个资源材料抗白背飞虱的抗性遗传规律,发现了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杂交水稻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律宾从1995年开始与中国合作进行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经过6a努力,杂交水稻技术已基本成熟。介绍了菲律宾杂交水稻育种、制种和推广的现状,杂交水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在水稻基础研究和水稻品种培育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水稻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的全面提升.Peleman等提出了水稻“设计育种”(Breeding by designl的育种理念,即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水稻生物体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以达到育种目标.最大化满足人类对水稻品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滨海稻区排水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水毛渠能降低地下水位10cm以上,增加田间渗漏约2mm/昼夜,有效地改善了耕层封环境,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20.
1997~1998年,在祁阳试验研究了水稻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稻田起垄种玉米,垄间平洼种水稻,将双季稻与双季玉米栽培技术合理组装,实现一年四种四收,创造了每公顷22650kg的单位面积高产新纪录,介绍了增产机理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玉米间作起垄栽培技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