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树种生长速度的比较为探索各防火树种在本地的适应性,茂名市林科所在信宜西江营造防火林带试验林,参试树种有6种。从试验结果来看,除了速生的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占尽优势外,荷木、红椎也不失为可选树种。就树高来说,4年生马占相思、大叶相思、荷木及红椎的生长为:4.3m、3.16m  相似文献   

2.
广东热带北缘防火林带适宜树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个防火树种的种植对比试验,筛选出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木荷为广东热带北缘防火林带的首选树种,总结出各树种的适宜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3.
防火林带的树种组成与冠层结构可影响林带的防火功能。为评价中山市防火林带的树种组成 和冠层结构,对中山市防火林带树种进行了调查,并在防火林带中选取了9 个典型林带类型,建立标准 地,对其树种组成与冠层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山市13 个镇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共应用了31 个树种,隶属17 科24 属,豆科、山茶科和樟科树种最多,数量最多的有荷木Schima superba、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以 针叶树为主的针叶林林冠开度最大,达38.07%,林下植物相对茂盛,分别以米老排和杨梅Myrica rubra 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林冠开度最小,分别为12.36% 和13.88%。米老排与杨梅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林冠开 度比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的林冠开度要小,阔叶林的冠层郁闭度较高;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针阔混交林 的叶面积指数最大,达2.64,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荷木和藜蒴Castanopsis fissa 等阔叶混交林,为0.99 和1.65;山脚的荷木林地、荷木与马尾松的混交林和以米老排为主的阔叶混 交林的林下光照较弱,林下植被稀少,冠层结构较为疏散,是较好的防火林带。对现有防火林带的林分 改造,如增加经济林木、果树等阔叶树种,可进一步提高防火林带的防火作用。  相似文献   

4.
防火林带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综述了防火树种选择的方法、防火林带选用的树种、防火林带的结构与配置、林带宽度和网格、防火林带阻火机理的研究现状以及防火林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的主要指标进行探讨,论述了防火林带的防火树种选择、防火林带类别、林带宽度和结构、林带阻隔网密度、林带阻隔网密度理论数据及五岔沟林业局防火林带建设工程的有关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山西省生物防火林带构建技术研究完成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内容简介:提出了山西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防火树种选择、防火林带宽度和结构、山西省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模式的关键技术。对山西省30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理化性质指标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指标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判排序,数量化划分了各树种的防火能力。通过  相似文献   

7.
<正> 豫北太行山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仅600~700mm,造林成活率低,造林树种可选择性小,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性则更小。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豫北林州地区选择五角枫作为生物防火林带树种,营造五角枫防火林带,并对五角枫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分布与设置进行试验研究。实践证明五角枫防火林带效果较好,在豫北太行山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厦门市同安区多年来生物防护林带建设实践,总结生物防火林带的布设、结构设置、树种选择与配置、营造林等营建系列技术,并对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益、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为建设高效的生物防火林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树种易燃、难燃、抗火性与防火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大力开展生物防火。在南方以营造阔叶防火林带取代防火线(铲草皮的生土带),把营造的防火林带称为防火绿色长城,是森林防火战略性的措施。在北方各省也开展营造防火林带工作。但如何选择防火林带树种以及树种的易燃性、难燃性、抗火性与选择防火树的关系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一、树种的易燃性与难燃性森林中所有植物与树种都是有机物,因此,都  相似文献   

10.
层次分析法在防火林带树种选择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法对防火林带树种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建立了最优抗火性能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确定木荷为最优树种,同时也可利用竹柏、格氏栲、青冈栎等树种优化防火林带结构。  相似文献   

11.
受气候、立地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鲁中南山区森林防火压力较大,选择合适的防火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减轻林火风险的重要途径;外来树种火炬树本身具有很好的防火特性,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鲁中山区进行合理配置,构建防火林带,对该区域防火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闽南山区油茶防火林带营造技术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防火林带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断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和蔓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防火树种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调查发现:油茶是优良的防火树种,在闽南山区选择油茶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森林火灾蔓延、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方法,科学地选择防火树种和合理确定林带密度则是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关键。以广西国有雅长林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理想点评价方法的防火树种选择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防火林带密度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借助于现代决策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使防火树种的选择和林火阻隔网合理密度确定更为科学、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4.
根据福建省古田县多年复层防火林带建设的实践,总结了复层防火林带的设置、树种选择与配置以及营造林抚育等关键技术措施。并根据调查汇总数据,从防火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复层防火林带的经营进行了成效分析,为科学经营复层防火林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物防火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当前生物防火的研究成果,指出防火树种的研究现状及其选择和应用,讨论了防火林带的技术特点和混交造林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防火林带在我国南方林区已发挥了良好的防火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防火机理的研究要由定性到定量,要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防火林带状况,向多树种、复层结构发展,同时提倡多元化造林和林业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16.
生物防火林带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2011-201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关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论文,发现生物防火林带的研究相对集中于防火树种的选择上,尤其是南方公认的防火树种—木荷,对其他树种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生物防火林带的结构研究上,有学者指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应与当地火险等级划分相联系;对于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机理,有学者提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隔火功能更多源于常绿阔叶树的树冠结构以及相对密植构成的独特林分这一新论断,并建议在新论断基础上对生物防火林带技术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黄岩地区乡土阔叶树种中选择东魁杨梅、油茶、木荷、女贞4个树种进行7a的经济树种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试点,结果表明,实施东魁杨梅、油茶、木荷、女贞树种混交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果明显,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五角枫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豫北太行山地区立地条件较差 ,土壤贫瘠 ,气候干旱 ,年降水量仅 6 0 0~ 70 0mm ;造林成活率低 ,造林树种可选择性小 ,而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性更小。从 1996年开始 ,我们在豫北林州地区选择五角枫作为生物防火林带树种 ,营造五角枫防火林带 ,并对五角枫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分布与设置进行试验研究。实践证明五角枫防火林带效果较好 ,对豫北太行山地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有推广意义。1 五角枫的特性1 1 生物学特性五角枫为槭树科落叶乔木 ,高达 2 0m ,在豫北地区海拔10 0 0m以下的地方生长良好。五角枫系温带树种 ,适应性强 ,较喜光 ,生长…  相似文献   

19.
生物防火林带是重要的绿色防火措施之一,是今后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方向。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无论从规模、标准、投资上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林带一旦栽植,将很难更换树种,因此,选择好防火树种是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首要技术环节。桐柏县有长期栽培栀子的历史,经过多次试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栀子是一种优良的防火树种。  相似文献   

20.
防火林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当前生物防火的研究成果,指出防火树种的研究现状及其选择和应用,讨论了防火林带的技术特点和混交造林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防火林带在我国南方林区已发挥了良好的防火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防火机理的研究应当由定性到定量地分析,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防火林带状况,向多树种、复层结构发展,同时应当提倡多元化造林和林业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