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首次报道美国纽约地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DVH)以来,世界许多地方相继报道发生DVH。我国早在1960年即有临床病例的报道,近年来,DVH在我国已呈广泛性分布,给养鸭业带来严重危害。1病原特性1949年有人首次用鸡胚分离到了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目前,发现DHV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2002年又分离到了不同于以上3个型的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自levine等于1945年春季观察到鸭雏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并于1950年首先在鸭胚中分离出鸭肝炎病毒(DHV)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报道了此病。我国黄均健(1963)报道最早在上海某些鸭场曾发生过DVH,随后许多省市相继报道了本病的发生,我省(1989)某两养鸭场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证实了本病不但在樱桃谷鸭中发病、流行以及本地杂交鸭雏人工致病试验时也可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自Lcvin等于1945年春季观察到鸭雏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并于1950年首先在鸭胚中分离出鸭肝炎病毒(DHV)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报道了此病。我国黄均健(1963)最早报道在上海某些鸭场曾发生过DVH,随后许多省市也相继报道了本病的发生。1989年黑龙江省某县的两个养鸭场发生雏鸭大批死亡之后,来我所求诊。经笔者初步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这两个养鸭场于1989年8月分别由某地引进樱桃谷鸭一日龄鸭雏1500只和1700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且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世界主要养鸭国家均有本病的流行[1]。国内已开展了大量的有关DVH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DVH特异性预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上,多采用高免血清和高免鸡或鸭蛋黄匀浆进行被动免疫和防治,亦有用中草药治疗的报道,如邹海棠等用田基黄治疗雏鸭DVH取得了一定疗效。近年来常有鸭肝炎并发病毒或细菌病的报道[2]。  相似文献   

5.
<正>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一简称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传染病。1950年,Levine等首次在美国纽约长岛报道此病。随后在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也陆续有所报道。在我国,上海、福州、广东、河南等地报道过DVH的病例。1989年6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首次发现此病。经流行病  相似文献   

6.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肝脏肿大,出血。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视角弓反张。自1949年Levin等观察到鸭病毒性肝炎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报道过此病。目前世界上主要流行Ⅰ、Ⅱ、Ⅲ型鸭病毒性肝炎;我国1963年最先报道上海地区某些鸭场发生DVH。随后,许多省、市相继报道此病。我省近几年来养鸭越来越多,鸭病毒性肝炎危害较为严重,笔者就此进行了如下探讨:1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我省尉氏、扶沟县每年从杭州引进三十多万只雏鸭,因病毒性肝炎而死亡的病例较多。死亡的…  相似文献   

7.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II型和III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如果防制不当,死亡率很高,对养鸭场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1Ⅰ型DVHⅠ型DVH最早由Levine和Hofstad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Levine和Fabricant(1950年)用鸡胚分离到了Ⅰ型DHV。1953年后,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前苏联、印度、日本等国相继报道了该病。我国黄均…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本文就鸭肝炎免疫血清对雏鸭的保护力和维持期等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d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由Levine等(1949)最先在美国长岛白色北京鸭群中发现,并于1950年首次用鸡胚分离出鸭肝炎病毒。1953年以后,本病一 蔓延至世界许多养鸭地区。我国黄均建等(1963)首次报道了上海某些鸭场于1958年秋和1962年春发生该病。王平等(1980)在北京地区首次分离上炎病毒。郭玉璞等证实我国当地流行的DVH多为I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随后研制出DVH的弱毒苗和相应的卵黄抗体,使该病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但最近随着我省养鸭业的发展,该病仍时有流行。对我省养鸭业造成亚重威胁。1999年,我省某市禽业公司雏鸭发生一起以肝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观察、病原分离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并通过免疫卵黄液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继续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曾报道某鸭场樱桃谷鸭雏患病毒性肝炎(DVH)大批死亡的诊断报告(见黑龙江畜牧兽医1990年第6期)。所分离到的毒株简称F。为了探讨F毒株对樱挑谷鸭雏、本地杂种鸭雏有否致病性,以及属于DVH哪一型的问题,我们进行如下工作。1.雏鸭人工致病性试验1.1 材料与方法1.1.1 雏鸭:富裕老窖酒厂养殖场的纯种樱桃谷鸭所产种蛋及所内职工家属散养本地杂种鸭所产种蛋,均由所内孵化室统一孵化的同批次,1日龄健康鸭雏。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 Levin 等(1949)观察到鸭病毒性肝炎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报道了此病。目前世界上主要流行Ⅰ、Ⅱ、Ⅲ型鸭病毒性肝炎。我国黄均建等(1963)最早报道上海地区某些鸭场发生过 DVH,随后,许多省、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商业化DVH精制蛋黄抗体,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和雏鸭攻毒保护试验,研究其对浙东地区DVH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DVH精制蛋黄抗体对浙东地区流行DVH病毒具有较好的中和作用,连续2d注射0.7 mL/羽DVH精制蛋黄抗体能保护60%~100%的攻毒试验雏鸭,连续2 d注射1.0 mL/羽DVH精制蛋黄抗体则能保护80%~100%的攻毒试验雏鸭;临床推广50万mL,反馈信息显示可有效控制DVH发病鸭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 6周龄以下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和接触传染性疾病 ,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病变。本病于 1 945年首次在美国长岛发现 ,以后在英国、德国、加拿大 ,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国家都报道了 DVH的流行。我国最早报道是 1 963年在上海 ,其后北京、福建、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西藏、深圳、四川和新疆等地都先后报道了本病的发生。此病现已成为养鸭业中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四川省自 1 985年引进种鸭后 ,全省各地时有 DVH的发生。 1 999年秋季到 2 0 0 0年春季 ,四川雅安、成都、绵阳、广汉、洪雅、乐山等地养鸭场的雏…  相似文献   

14.
陈士友 《畜牧与兽医》1989,21(6):282-283
<正>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Hepatitis,简称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自从1950年P.P.Levine和J.Fabricant首次在美国报道此病以来,世界各地先后均有本病发现,我国首次于1963年由黄均建在上海报道。各国研究者在此病的防治上作了大量工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引发DVH的主要病原体为鸭甲肝病毒(DHAV),其中1型鸭肝炎病毒在中国各省流行最广.本研究于2018年从山东某养鸭场的病料中分离得到两株DHAV,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鉴定引起雏鸭患病的病原体为DHAV-1.经过纯化后,对SPF雏鸭进行致病...  相似文献   

16.
DVH是发生于1—3周龄雏鸡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自1949年Levime等报道美国纽约长岛发病以来,世界各地也相继发病。我国于1983年在上海地区某鸭场首次爆发DVH。近几年,DVH已呈广泛性分布,对养鸭业造成严重危害,今就其防制法作如下简述: 一、疫苗的研制 1、组织灭活苗:取病死雏鸡的肝、脑组织制成1:10生理盐水悬浮液,以2000转/分离心沉淀20分钟,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穴DVH雪俗称“揹背瘟”或“背脖病”,是由鸭肝炎病毒穴DHV雪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急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多发生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卧,两腿痉挛后踢,角弓反张。鸭肝炎病毒Ⅰ型、Ⅱ型、Ⅲ型都可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由于Ⅱ型DHV和Ⅲ型DHV可引起免疫了Ⅰ型DHV的雏鸭发生病毒性肝炎,因此,它们是独立的病原体。目前我国以血清Ⅰ型为主,在北京、广西等地有血清Ⅱ型病毒性肝炎的报道,程安春等1998年首次发现Ⅲ型DVH在我国存在。这三型病毒,如果防治不当,…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DVH特征性病变,DVH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发展。引起DVH的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Ⅰ型(古典型)鸭肝炎病毒最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DVH)主要引起3~20日龄的雏鸭发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前角弓反张,肝脏肿胀、表面有出血斑点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县年出栏肉鸭2000万只以上,鸭群DVH发病率高,死亡量大,经济损失很大。笔者试用鸡作为免疫蛋源,制备DVH蛋黄抗体,临床试用效果良好,兹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0.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1945年Levine和Hofstad首次在美国发现此病,以肝肿大并有出血引起鸭急性死亡,并继而分离到了鸭肝炎病毒(DHV),随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苏联等相继报道本病,我国由上海畜牧所黄均健等于1963年首次报道本病,随后我国其它地方相继报道.现在,此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对国内外在这几年来对此病诊断、防治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