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多重酶混合消化法和胰酶消化筛选法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此建立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流程.试验采集健康的哈萨克羔羊脐带组织,剔除血管后剪碎,添加复合消化酶消化24 h得到细胞,胰酶消化法筛选除杂并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第1代、第5代及第10代细胞生长曲线;取第10代细胞检测其体外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和诱导成脂细胞能力,cAKP染色检测其分化状态.结果表明,获得的细胞经传代培养达10代后无明显的形态和增殖能力改变;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试验证明其具有被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的能力,cAKP染色证明其处于未分化状态.试验获得的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扩增并且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无菌环境下截取新生牛脐带20 cm,在体外进行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建立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方法]采用多重酶混合消化法,分离出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培养出了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呈相对均一的梭形,平行排列生长或呈旋涡状生长.能够诱导分化为成脂、成骨细胞.细胞增殖能力强,可多次传代.[结论]胰酶消化法能够快速分离出原代奶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获得的细胞纯度较高,具有一般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昆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并鉴定其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及脂肪细胞的能力。【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昆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通过碱性磷酸酶(AKP)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瑞士-姬姆萨复合染色检测MSCs的表型特征;通过β-ME诱导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诱导后的细胞进行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通过NF-200、NSE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对已分化的神经样细胞进行鉴定和分化率分析;通过马血清诱导MSCs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观察其体外生长过程,并对诱导后的脂肪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鉴定和分化率分析。【结果】分离得到的MSCs为成纤维样细胞,可见多个核仁,AKP染色阳性率为93.2%±1.5%;β-ME诱导后,MSCs分化为多种表型的神经细胞与原代培养的小鼠全脑细胞的外形相似,诱导后的神经细胞NF-200、NSE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NF-200阳性率为85.4%±1.8%,NSE阳性率为82.7%±2.1 %;马血清诱导后,MSCs可100%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为阳性。【结论】 采用贴壁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和培养昆明小鼠的MSCs,分离得到的MSCs具有定向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和脂肪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体外分离及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无菌采取兔股骨,用含20%FBS的DMEM培养液冲骨髓腔,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对MSCs进行纯化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MSCs为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均匀呈纤维样,增殖能力强,多次传代仍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较好地纯化和扩增MSCs。  相似文献   

5.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可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利用从人类脐带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从该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的外泌体,通过与宫颈癌HeLa细胞共培养,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对HeLa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均极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等表型,并极显著促进HeLa细胞凋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处理HeLa细胞后,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也同样受到极显著抑制,并极显著促进细胞凋亡。这一研究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并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促进HeLa细胞的生长、迁移,相反对HeLa细胞的表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方法,建立了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观察了细胞的形态,研究了其增殖及生长特征,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周期及CD29,CD44,CD45和HLA-DR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鼠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细胞样;CD45和HLA-DR的表达呈阴性,CD29和CD44的表达呈阳性;细胞周期的G0/G1期约占95%,具有原始细胞的特征。说明建立的体外培养扩增体系可获得形态单一、生长稳定、增殖性较强、较均一的大鼠MSCs。  相似文献   

7.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山羊胎儿骨髓中的干细胞从骨髓血中分离并培养扩增;分别用含β-巯基乙醇或当归的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表明,通过贴壁培养法,可使低丰度的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实现分离扩增;诱导后的细胞强表达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建立了一种简单易行的体外分离与培养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同时表明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为今后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北京油鸡胚胎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日龄北京油鸡胚胎肝脏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至15代,免疫荧光法检测造血祖细胞/肝卵圆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34、CK19呈阴性表达; RT-PCR检测CD29、CD44、CD71、CD73呈阳性表达。尝试不同培养条件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选取最佳培养方案,同时对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测定。肝脏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不同诱导液被成功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结果表明,从鸡胎肝中分离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人类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其所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为今后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促进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提高奶山羊乳腺上皮增殖水平.[方法]采用分离培养的1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设乳腺上皮细胞单纯培养组和不同比例的乳腺上皮细胞与骨髓间充质于细胞混合培养组,培养24、48、72、96、120和168 h时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状态并检测细胞增殖率和贴壁率.[结果]混合培养组增值率和贴壁率比单纯培养组高,且细胞扁平时间晚于单纯培养组,混合培养体系可促进BMEC的增殖,减缓细胞凋亡.当BMEC与BMSCs以2∶1的比例混合培养到96 h时细胞的增值率和贴壁率最高.[结论]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减缓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提高细胞贴壁率.最佳共培养浓度为2:1,最佳作用时间为96 h.  相似文献   

10.
分离鉴定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开展羚牛细胞治疗与体细胞核移植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载体。分离培养来源于羚牛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通过定向诱导培养探究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表明,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维持正常核型,对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 CD105、CD73、CD90、CD166、CD44呈阳性,对 CD1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标记物),CD19(b细胞标记物),CD34(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45(泛白细胞标记物)和 HLA-DR均呈阴性,具有成脂、成骨与成软骨多向分化潜能。表明成功分离羚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与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羚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内源物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缺血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赤  唐朝枢 《湛江医学院学报》1997,15(3):208-209,215
目的:观察缺血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夹闭左肾动脉起点以下腹主脉35min,制作脊髓缺血损伤模型。在制作上述模型前预处理组动物夹闭腹主动脉5min,松夹10min,松夹10min,反复3次进行缺血预处理,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神经功能恢复评玢明显增加(术后24h,p0.01;48h,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缺  相似文献   

12.
山羊胚胎脊髓灰质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山羊胚胎脊髓灰质形成和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山羊脊髓神经管闭合以后 ,其组织发生持续近 2 0 d才形成完整的 3层同心圆结构 ;山羊脊髓神经管的组织发生和脊髓灰质的形成在时间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性 ;脊髓灰质各结构形成和发育的规律也不完全一致 ,有些结构发生早 ,而神经元分化较晚 ,如侧角、胶状质 ;有些结构发生虽然晚 ,但其中的神经元胞体分化和发育则较早 ,如 Clarke氏背核 ;有些结构发生早 ,神经元发育也早 ,如腹角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将加有红色颜料的乳胶注入狗的脊髓动脉,肉眼观察脊髓外部动脉的分布。结果表明:脊髓外部动脉包括伸延于脊髓腹正中裂内的脊髓腹侧动脉和沿脊髓背外侧沟分布的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自上述脊髓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脊髓表面,即脊髓周缘支。周缘支互相吻合,形成脊髓表面的动脉网。动脉网的分支穿入脊髓内部,供应深部结构。脊髓背外侧动脉也直接发出穿支,深入脊髓。脊髓腹侧动脉向腹正中裂中发出沟动脉,沟动脉分支再穿入脊髓内部。脊髓背外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由来自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胸背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荐外侧动脉的脊髓支一根动脉分支构成。构成类型有多种形式。本文还将狗脊髓动脉的分布特征与人类脊髓动脉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型猪脊髓动脉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乳胶灌注法灌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共10头,制作出小型猪脊髓动脉铸型8个。肉眼及解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小型猪脊髓的固有动脉包括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和一条脊髓腹侧动脉。脊髓背外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分别由根动脉的背支和腹支构成。根动脉分别自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肋颈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荐外侧动脉和尾动脉发出。脊髓背外侧动脉前接小脑后动脉,沿脊髓背外侧沟向后延伸达脊髓圆锥。脊髓腹侧动脉,前接脑基底动脉,在脊髓腹正中裂内延伸达脊髓终丝处。根动脉有4种分支类型。根动脉腹支与脊髓腹侧动脉的连接形式有8种。从脊髓背侧动脉和脊髓腹侧动脉分别发出周缘支,相邻周缘支互相吻合成网,自该动脉上再发出穿(质)支入脊髓实质内。脊髓腹侧动脉的胸前段为双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部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2--C5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病人18例,具体参数为:频率25—100ppm,强度3—15V,波宽0.3--0.4ms,时间6h/d。结果:18例病人中15例有效。结论:颈部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是一种治疗脑性瘫痪病人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乳胶灌注北京鸭脊髓动脉10例,肉眼及解剖镜下观察。得到结果如下:供应北京鸭脊髓的动脉有:脊髓腹侧动脉1条、脊髓背外侧动脉2条和脊髓背正中动脉1条。脊髓腹侧动脉最粗大,伸延于脊髓全长,前端接脑基底动脉,伸延途中得到根动脉腹侧支的加强。在颈段,脊髓腹侧动脉为双干。脊髓背外侧动脉较细小,前面接小脑后动脉,途中由背侧根动脉加强,该动脉伸延于脊髓全长。脊髓背正中动脉位于脊髓的背正中沟内,只伸延于 C_(12)~L_1节段范围内。根动脉由枕动脉、椎动脉升支、椎动脉降支、肋间动脉、腰动脉、荐动脉和尾动脉发出。根动脉沿脊神经根入椎管,分为腹侧支和背侧支。根动脉腹侧支与脊髓腹侧动脉相联结的形式在不同节段不同。两条脊髓背外侧动脉间由交通支相连。供应脊髓内部的血液由发自于脊髓腹侧动脉的沟动脉、周缘动脉和发自于脊髓背侧动脉的周缘动脉的穿质支供给。  相似文献   

17.
设计合成了12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引物,采用SRAP技术从互花米草根中克隆了受盐胁迫诱导的DNA片段,分析了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盐胁迫组的遗传多态性高达82%。同时,本文采用Northern杂交分析了互花米草中的一个差异表达片段RGG,RGG cDNA测序及GAPPED分析结果表明,RGG片段由564个碱基组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的α-2,4-葡糖化酶之间存在69%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植物RGG基因诱导表达可能是植物对逆境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保留畜禽脑脊髓附韧带骨架标本制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保留畜禽脑脊髓附韧带”技术制作的整体骨架标本保留脑脊髓和关节韧带,不需脱脂、漂白,不必用铁丝穿制,较传统的沤制,煮制方法省时省力,节省资金,即能显著畜禽生态姿势,又能体现骨,关节,韧带标本的完整性。用该技术制作的畜禽整体骨架标本15a未见虫蛀,霉变,散架,变形,无损无缺,色泽逼真,是解剖学骨骼标本制作的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测量了6~21周山羊胎儿脑和脊髓的相关指标,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山羊胎儿脑和脊髓生长发育具有快慢交替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发育早期脑的生长速度要快于同期脊髓的生长速度.出生前,山羊大脑在长、宽、高3个方向上的发育表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脊髓不同节段的生长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数量和增长趋势都不一致,可能与脊髓内不同组份发育先后次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培养脐血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HPP-EPCs)的稳定经济的新方法,并将由HPP-EPCs增殖而来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进行体外比较。【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到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预处理的器皿中,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细胞生长添加物(ECGS)等的MCDB131培养基培养,4d后去除未贴壁细胞,继续培养10~21d后,可以得到HPP-EPCs来源的EPC克隆;从人脐带中分离HUVECs,用含有EGF的MCDB131培养基扩增培养;同时分离培养人成纤维细胞(Human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s,hEFs)。通过免疫表型、UEA1结合试验、Matrigel试验、DiI-Ac-LDL吞噬试验等对分离的脐血EPCs进行鉴定,以HUVECs为阳性对照,hEFs为阴性对照。【结果】1个HPP-EPC可在2个月中扩增出108~1010个EPCs细胞,在长期体外培养中可以保持正常核型。脐血EPCs和HUVECs均可表达CD31、CD144、vWF,结合UEA1,并能在Matrigel上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也能吞噬DiI-Ac-LDL。【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方法能从脐血中高效经济地获得较原始的EPCs,并能在体外长期扩增培养,有望成为缺血性疾病细胞替代治疗有效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