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帐户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结果显示:(1)忻州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较为明显,由2004年的2.098 8 hm2/人增长至2013年的5.388 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维持在1.28 hm2/人左右,人均生态盈亏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从0.800 9 hm2/人上升至4.103 8 hm2/人.(2)生态足迹帐户上表现出差异性:近10年间均表现为生态盈余的有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资源共4类,除水资源外,其余3类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而草地、水域、能源用地、污染消纳地均表现为生态赤字,除污染生态赤字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草地、水域、能源用地均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3)全市生态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1.62增长到2013年的4.19,生态多样性指数从1.261减少到0.855,万元GDP生态足迹从4.355 hm2/万元降至2.563 hm2/万元,表明生态足迹分配越来越失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资源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发展能力指数由2.646增加到4.609的事实也说明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县域生态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EFM,eco-footprint model)中存在诸多不足,提出了改进生态足迹模型(IEFM,improve eco-footprint model)的计算方法。从陕西省长武县实际资源消耗量与产量出发,对长武县2007年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与EFM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长武县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2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是1.23 hm2/人,人均生态盈余为0.94 hm2/人;2)长武县生态适度人口为7.208×105人,实际人口与生态适度人口的比例是0.24;生态利用效率为1.54 万元/hm2;3)长武县耕地、能源地的人均足迹占人均生态足迹的72%,林地和畜牧用地的人均足迹占人均生态足迹27%,人均建成地、水域、电力用地、垃圾排放用地的生态足迹仅占人均生态足迹的1.2%;4)长武县的人均足迹、人均承载力IEFM的计算值分别是EFM计算值的0.515倍和5.467倍;IEFM与EFM的生态赤字/盈余情况相反。长武县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雅安市1999-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雅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研究,对雅安市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9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06年的1.657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25 hm2下降到0.83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43 hm2增大为0.825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0.858上升为1.126;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87~2.78 hm2之间上下波动,平均值为2.212 hm2.研究期内雅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雅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和不安全的状态.这为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本质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指出协调人口、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可缓解这种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获取的各种资源环境数据,结合不同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内蒙古2001—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结果表明:2001—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快速增长趋势,由4.158 9hm2/人增至22.948 1hm2/人,年均增长率为14.59%。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足迹为: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65.22%,22.51%,10.34%,0.84%,0.82%和0.27%。由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大,其增长率远高于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率,导致2001—2014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不断加大原煤、原油等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造成的。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该指标说明研究区正处于能源利用转型期。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来源,并给出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该研究对内蒙古践行"生态文明",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和灰色预测模型,对资源型城市——邢台市2003-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时段的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邢台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3的1.866 hm2/人增至2011年的2.133 hm2/人,增加了0.267 hm2/人;而生态承载力却由0.3765 hm2/人降至0.3568 hm2/人,下降了0.0197 hm2/人,从而产生了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1.4895 hm2/人降至2005年的-1.9512 hm2/人,出现了极值,然后又升至2011年的-1.7762 hm2/人,呈“V”字形.邢台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预测结果显示:2012-2025年,邢台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从2012年的-1.7466 hm2/人,增加到2025年的-1.6856 hm2/人.邢台市未来资源消费仍将大大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邢台市必须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水平.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36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968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针对高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开发水电能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  相似文献   

7.
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在区域生态足迹计算、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白城市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盈余),分析了三者的动态变化,评价了白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STIRPAT模型探析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3年,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392 9,1.785 3hm2/人增加到2.967 0,3.064 6hm2/人。人均生态足迹增速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呈逐渐减小状态,由0.392 4hm2/人减小至0.097 6hm2/人,在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0.046 8hm2/人,可持续发展状况开始恶化;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曲线呈现为"勺子型",预计拐点出现在2014年,之后人均生态足迹将随着经济增长呈下降走势;人口数、可比价格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二产业比率、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为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驱动力指数分别为0.157 5,0.164 7,1.050 0,0.471 9,0.020 6,0.588 5。白城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优化产业布局与能源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与转化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水平,进而提升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西安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的一条新途径。对西安市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与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1年西安地区的生态足迹为1.04hm2/人,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为0.13hm2/人,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7.94倍。而西安市的生态足迹为1.28hm2/人,为西安市域生态足迹的9.75倍。西安市的生态足迹略高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1.20hm2/人),但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相比较,西安市的生态足迹比较低,这与经济越发达则生态足迹越大相一致。这说明西安市的经济仍不太发达,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应积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徐州市1989—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等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徐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13hm2上升到2008年的2.57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89年的0.580hm2下降到2008年的0.450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89年的0.550hm2上升到2008年的2.100hm2,表明徐州市土地集约化程度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人口进行预测,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生态赤字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设置了7个变量,制定了9个约束条件。根据模型求解优化方案,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生态承载力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深入分析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计算应用到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中,并按土地整理地貌分区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理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渭北黄土台塬区、关中平原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净增加0.0538 hm2、0.0735 hm2和0.0698 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减少了21.33%、18.27%和36.95%.可见通过土地整理有效缓解了陕西省的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汉源县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3-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汉源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a平均生态足迹为0.867hm2/人,年均增长率为3.48%;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311 2hm2/人;平均生态赤字0.513hm2/人,年均增长率为8.69%,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占生态足迹的73.44%,说明当地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81.09%,供给类型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城市生态足迹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1990~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估算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9012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5820hm2/人,生态赤字从1990年的0.5376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2691hm2/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足迹的一次线性拟合趋势预测,并计算了西安市1990~2001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相对于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来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对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已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减缓生态足迹的增加,确保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陕西关中渭河盆地,1986~200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并对本地区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地区生态承载力呈减少趋势;②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③1986~2002年生态压力指数从0.75增长为1.20,增长幅度为0.45,增长幅度较大;④关中盆地已严重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⑤本区平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为3.11hm2,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9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hm2,人均生态赤字0.166hm2,陕西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对该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2004年、2009年以及2012年天水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天水市人均生态足迹为0.5754hm~2,至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至0.8508hm~2,增长了0.2754hm~2,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2004年天水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008hm~2,至2012年人均生态承载力递减至0.7689hm~2,减少了0.0319hm~2,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除草地、水域及化石燃料用地外,其他各类型土地利用自2004年至2012年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王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1991-1995年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对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hm2/cap,生态赤字0.0984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hm2/cap,生态盈余0.2515hm2/cap,说明退耕还林丁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的西藏可持续性发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利用相关数据计算了西藏1990—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对计算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西藏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从趋势上看,1990—2011年间,西藏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32hm~2/人上升到了3.2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总体从1990年的9.26hm~2/人下降到了2011年的6.40hm~2/人。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趋势的综合作用下,西藏生态盈余整体为持续下降趋势,1990年为7.94hm2/人,2011年下降到3.16hm~2/人,降幅60.17%。(2)从组成结构看,西藏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林地、耕地、化石燃料地和草地4部分构成,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林地3部分构成。多年平均值表明,草地、耕地、林地和化石燃料地生态足迹分别占总生态足迹的52.68%,17.83%,13.88%和15.55%,四者合计占总生态足迹的99.92%;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生态承载力共占总生态承载力的93.87%,其中林地占55.41%,草地占31%,耕地占7.45%。总体看来,西藏目前还有较大的生态盈余,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但其生态盈余空间呈日益缩小的趋势,发展可持续性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0.
宁德市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用于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通过比较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可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宁德市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得到宁德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769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210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0.1487hm2。反映出该市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状态下。造成该市生态足迹赤字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