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瓜渐渗后代遗传变异分析及 QTL 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 = 14)渐渗酸黄瓜(C. hystrix Chakr.,2n = 24)遗传物质后的遗传变异情况,以12 个黄瓜-酸黄瓜渐渗系及其受体亲本栽培黄瓜‘北京截头’为试验材料,对表现酸黄瓜主要特征的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相关QTL 检测。结果表明:各渐渗系的变异系数介于6.17% ~ 46.26%,平均为20.81%,在多数性状上与受体亲本差异极显著,表现出酸黄瓜的遗传特性。通过t 测验,以P ≤ 0.001 为阈值,在10 个性状上共检测到87 个QTL,平均每个性状9.67 个QTL,每个渐渗系7.25 个QTL,每个导入DNA 片段0.8 个QTL。上述结果证明控制相关性状的野生酸黄瓜遗传物质已渐渗进入栽培黄瓜,且使其遗传基础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2.
4 份野生瓜类材料抗病性及形态特征和SSR 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栾非时  高鹏 《园艺学报》2012,39(5):905-922
 对4份野生瓜类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形态学性状调查、细胞学鉴定及SSR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份野生材料分别为野生红瓜[Coccinia grandis(L.)Voigt],野生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 A. M. Lu et G. C. Wang ex Lu et Z. Y. Zhang),野生栝楼(Trichosanthes L.)和野生红籽瓜(Citrullus lanatus ssp. vulgaris var. megalaspermusLin et Chao),染色体数依次为2n = 24,2n = 24,2n = 22,2n = 22。4份野生材料野生性状明显,部分食用价值低劣,难以直接利用,但其表现出植株生长茂盛,其中野生红瓜、野生栝楼和野生红籽瓜材料高抗枯萎病和白粉病,野生小马泡材料感枯萎病和白粉病。从130对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5对引物分析供试材料,共得到271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4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45.8%。4份野生材料与4种瓜类(甜瓜、黄瓜、西瓜、南瓜)栽培品系间的相似系数为0.62 ~ 0.96。WINBOOT程序聚类分析表明,野生红瓜、野生小马泡、野生栝楼和野生红籽瓜分别与黄瓜、甜瓜、南瓜和西瓜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黄瓜新类型——西双版纳黄瓜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西双版纳黄瓜是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中的一个新类型。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等甜瓜(Cucumis melo L.)的特征。但从西双版纳黄瓜的染色体数、与普通黄瓜杂交的可育性、一代杂种的表现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等方面的观察鉴定,证明属于黄瓜。同时根据西双版纳黄瓜与普通黄瓜不同的性状,认为是黄瓜的一个变种,定名为(Cucumis sativus L.var. 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  相似文献   

4.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外来种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8对AFLP引物在70份黄瓜种质中共扩增出425条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66%。供试黄瓜种质的平 均期望杂合度为0.376,中国种质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87,明显高于国外种质的n 291。西双版纳黄瓜和印度野生黄瓜具有一些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中国栽培种质的特异位点多于外来栽培种质,后者也有一些中国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聚类分析将70份种质分为三大组群,即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vaF.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组群,e sativus var.hardwickii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西双版纳黄瓜与栽培黄瓜的距离最远,与野生黄瓜次之。按一定的遗传距离可以将中国和外来栽培种质分开。大多数 华南型和华北型种质归属于不同的亚组。这些结果有助于有目的地利用这些变异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5.
黄瓜果皮光泽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果皮有光泽自交系‘1101’(P1)为母本,以3 个无光泽自交 系‘1116’(P2)、‘9930’(P3)、‘1107’(P4)为父本,分别构建6 世代遗传群体,对黄瓜果皮光泽性状 进行遗传规律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果皮有光泽性状由显性单基因G 控制,有光泽对无 光泽为显性。利用‘1101’ב1116’的F2 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e analysis, BSA)筛选得到了30 对与黄瓜果皮有光泽基因G 相关的SSR 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到黄瓜第5 染色体上, 侧翼标记为CS28 和SSR15818,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 和6.4 cM。两侧翼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454 kb, 在该区域中共预测了177 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葫芦科花药培养再生体系和单倍体育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包括118个属共825个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分布约有130个种,且多为人们所喜爱的瓜类蔬菜,如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Nakai.)、甜瓜(Cucumis melo L.)、黄瓜(Cucumis sativus.L)扣南瓜(Cucurbita pepo L.)等,它们的复合杂交育种需要有某些具有优良性状的材料,此类材料的制备一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筛选和纯合,利用杂交一代进行花药培养,然后再进行加倍,不但可以获得较多的基因型植株,找到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材料,而且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节省人力争物力,花药培养技术为葫芦科育种材料的制备开辟了一条简便快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黄瓜是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果实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黄瓜果实长短影响其产量和外观品质,是驯化过程中的重要农艺性状。黄瓜野生种(Cucumis sativus var. hardwickii)果实小且圆,长度约3~5 cm,而东亚型黄瓜长度一般超过35 cm。在黄瓜栽培驯化过程中,影响黄瓜果实长短差异的关键调控因子及其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 var. 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是我国特有的黄瓜变种资源,仅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及周边地区发现有其分布。以西双版纳黄瓜为试材在北京地区分期播种,分析环境条件对其性型分化和侧枝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10号(老瓜果肉黄白色)和32号(老瓜果肉橙红色)的第1雌花节位、雌花节率和侧枝发生均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关系密切,雌花分化与侧枝发生呈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2份种质的第1雌花节位与日光温室月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相关,其雌花节率与累计日总辐射量呈显著负相关。西双版纳黄瓜是对低温、短日照十分敏感的黄瓜种质类型,在北京地区保护地栽培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中下旬~翌年2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9.
黄瓜瓜长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瓜野生变种PI183967(Cucumis sativus L.hardwickii)和新泰密刺选系931为亲本获得的包含179个单株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234个SSR标记、7个连锁群(分别对应黄瓜的7条染色体)的黄瓜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829.7cM,平均图距3.5cM。结合F2和F3的表型数据,共检测到5个瓜长QTL,分布在第1、4、6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在7.1%~14.1%之间。  相似文献   

10.
异附加系是重要的种间材料,可用于种间外源遗传物质的渐渗及基因定位等相关研究,创制多种类型的异附加系对于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的品种改良及相关研究均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中以来源于酸黄瓜(Cucumis hystrix)和栽培黄瓜‘北京截头’杂交的种间异源四倍体为母本,以‘北京截头’为轮回父本,连续回交获得22株植株。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确定22株BC_2群体中附加有外源染色体的植株,然后利用oligo-FISH技术和12个酸黄瓜染色体单拷贝序列标记准确识别外源染色体。共筛选出4种异附加系材料,包括3种单体异附加系和1种双单体异附加系。其中3种单体异附加系分别附加酸黄瓜6号、10号和12号染色体,双单体异附加系同时附加了酸黄瓜6号和10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黄瓜RIL群体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var.xishuangbananesis Qi et Yuan)是我国特有的一个黄瓜变种。以其与北京截头黄瓜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通过测定RIL群体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分析其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含量均为连续变异,而且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存在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RIL群体与亲本进行叶绿素含量分析比较,选出了6个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优于亲本的株系,为进一步研究黄瓜耐弱光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短日处理诱导西双版纳黄瓜开花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双版纳黄瓜是分布于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一群独特的黄瓜资源,由于其光周期敏感的特点,育种应用较为困难。本试验采取8h/16h的短日照条件,研究了短日处理0、10、20、30、40d对西双版纳黄瓜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处理有显著的促雌效应,第1雌花节位提早,雌花数增多,并且随着短日处理天数的增加该效应愈强。检测分析表明短日处理诱导出的雌、雄配子均活力正常,可用于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葱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嫁接黄瓜为试材,采用PCR-DGGE 技术研究了大葱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种群的
影响。结果表明:大葱伴生栽培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种群有一定的影响;大葱伴生栽培降低了土壤细菌种
群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并且随着黄瓜的发育根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也发生了变化。对DGGE 条带进
行测序,结果表明:大葱伴生栽培黄瓜根区土壤细菌种群出现了某些细菌特有的序列,可归为4 个推测的
细菌类群,分别为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daceae)。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黄瓜种质资源形态鉴定和亲缘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0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资源5个质量性状和13个数量性状的形态鉴定。结果显示:30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在形态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与性型分化和侧枝发生相关的5个数量性状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高。子叶长等8个性状差异不明显。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29份种质可分为5组,分组结果与其重要农艺性状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QTL的插入/缺失突变,将其设计成共显性的In Del分子标记。通过群体连锁分析,发现In Del-MLO1标记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共分离。应用该标记对24份来自世界各地且白粉病抗性已知的黄瓜材料进行抗性验证,21份材料的抗性表型与标记的带型一致,说明在黄瓜进化和驯化过程中,造成抗病表型的该插入/缺失突变发生普遍。因此,该In Del标记适合于大多数黄瓜材料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从而加快黄瓜白粉病抗病育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蘑菇渣和园林废物堆肥复配基质在黄瓜育苗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腐熟的蘑菇渣堆肥、园林修剪废物堆肥、草炭、蛭石为原料,通过将蘑菇渣堆肥与园林废物堆肥以不同比例替代草炭后对复配基质的理化特性及普通白菜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配方,并以草炭∶蛭石=7 V∶3 V为对照,探讨该配方对黄瓜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蘑菇渣堆肥∶园林废物堆肥∶草炭∶蛭石=3 V∶4 V∶7 V∶6 V为最佳基质配方;受EC值过高的影响,蘑菇渣堆肥和园林废物堆肥替代草炭最大比例不宜超过40 %;所获配方基质培育出的黄瓜幼苗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和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主要植物激素协同调控黄瓜分枝发育的生理机制,使用扫描电镜和ELISA法研究了IAA和ZR对黄瓜分枝发育的协同调控机理。结果表明:IAA不能独立的调控黄瓜的分枝性状,茎尖中IAA仅能抑制腋芽伸长生长的继续;根木质部汁液中ZR含量与黄瓜分枝发育呈负相关,茎尖中ZR的含量有自调、自稳的功能,茎尖IAA是根木质部汁液中ZR合成和运输的负调控信号;茎节处ZR/IAA的相对浓度不是唯一调控腋芽生长和发育的因素。该研究为黄瓜的分枝发育的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