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屯垦戍边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团成立5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屯垦戍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对屯垦戍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兵团屯垦戍边的目标、内容、管理体制和形式要与这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促进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在新的环境下更上一层楼,更好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屯垦制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履行国家屯垦戍边使命的根本保障,制度绩效与边疆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本文以屯垦戍边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屯垦制度任务为出发点,从有效实现戍边政治使命、屯垦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对屯垦制度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完善屯垦制度、有效发展屯垦事业、更好地实现屯垦戍边使命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新疆屯垦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新疆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实践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屯垦文化.这是一种以内地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为母体,以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屯垦实践为表现形式,以主要发展农业伴以商业和游牧业为经济基础,以一批又一批的屯垦军民为主要载体,在不断吸收新疆各民族文化成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特征的文化体系.在新疆屯垦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屯垦文化不仅是新疆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跨民族存在的文化,而且屯垦文化对推进新疆历史发展,促进新疆社会进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增进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互补性认同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由此在新疆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屯垦文化是历代屯垦官兵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其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独具特色的可开发旅游资源.石河子的屯垦旅游文化资源家底有多厚?形成屯垦旅游品牌的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5.
新疆近现代农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武英  段秀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723-11726
中国自秦朝便开始屯垦,至今已逾两千年,从未间断",屯垦戍边"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国策。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近代屯垦事业仍继续发展,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代表的当代屯垦坚持劳武结合、寓兵于民,对新疆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梳理了农一师六团建制沿革,简介了其早期屯垦概况,并根据当前屯垦文化遗存状况提出了一些保护与利用兵团屯垦文化遗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清朝统一新疆之前新疆农业经营的考察,发现清初为支持新疆军事行动的需要,开始在哈密、巴里坤、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屯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期间的屯垦活动以兵屯为主,属于国家经营行为。清初新疆的屯垦活动,在耕作制度、水利建设、盐碱地治理等方面为统一后新疆的农业开发积累了经验。由于清初屯垦以保障军需为首要目的,故而在开发过程上具有"叛则往,胜则返"的断续性特征。但是,清初断续性的农业经营往往导致屯垦成果得不到巩固,也逐步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持续全面的开发才能保障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统一前夕即开始全面筹划统一后北疆地区的屯垦事宜。  相似文献   

8.
涉农高校服务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服务是当前涉农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以石河子大学为例,通过认识到服务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探讨建立涉农高校服务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模式.  相似文献   

9.
兵团建设屯垦戍边 新型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新疆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城市不仅具有一般城市的特征,更加突出兵团屯垦戍边的特征。兵团已初步形成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北屯市五座城市,农七师天北新区、农十三师大营房区等两个城区。兵团50年的屯垦戍边与30多年屯城戍边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了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城市建设更有利于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王震同志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者,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开创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王震同志就提出建立新疆屯垦部队的建议,后来,党中央批准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集体转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高瞻远瞩创建兵团屯垦戍边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遗产,但历史上的屯垦往往一代而终。王震同志高瞻远瞩,一开始就立足部队长期驻守。他把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  相似文献   

11.
王震是中国屯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王震率三五九旅在南泥湾进行的屯垦实践创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王震作为新疆兵团屯垦事业的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在民族团结、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和积极探索。在王震总结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基础上形成的兵团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几代兵团人牢记使命、扎根边疆,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特殊历史,形成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屯垦文化,"军垦文献"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以及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是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从保护"军垦文献"这一特殊馆藏资源出发,建设"军垦文献"数据库,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本地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屯垦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屯垦戍边在西汉首开统一西域大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汉朝的西北屯垦戍边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维护了汉朝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边疆安全和稳定,有效地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边疆的安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当今的国家西进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珍 《中国农垦》2006,(8):35-3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兵团实际,提出了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战略任务,要求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扎实稳步地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作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学习借鉴新疆和内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新鲜经验,坚持从兵团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新形式新道路,不断开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既是历史积淀与现实成果,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能够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从而共同遵循一定的秩序和模式。在新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屯垦戍边政策的实施不仅累积了丰盈的物质财富,也孕育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屯垦文化。在新疆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屯垦文化的优势,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伊犁锡伯营在屯戍中将“专意务农”的生产方式、“自耕自食”的经营方式、“永为世产”的土地分配方式、“合作耕种”的劳动形式、“耕九余三”的土地轮耕制度、“分驻屯耘”的空间布局、重视水利带动屯垦等要素有效地结合在一些,形成了独具特色、成效卓著的锡伯营屯垦模式。这个模式不仅带来了锡伯营屯垦的成功,也影响了清代新疆各族、各地的屯垦事业,甚至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史上留下自己光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新疆屯田历代均有,其间时兴时衰历经两千余年,两千余年的屯垦历史充分说明了"屯田兴则西域盛,屯田废则西域乱"的历史周期律。追溯历代屯垦戍边的经验,以史为鉴,不断推进当代屯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意义重大。一、新疆古代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1.屯田兴则西域治,屯田衰则西域乱。汉统一西域前,西域数十个邦国长期在匈奴的势力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舒时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39-10745,10748
通过研究明朝前、中期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得出其发展的时间特征:洪武时期缓慢恢复—永乐至宣德时期部分地段初步垦殖—正统至成化初期缓慢发展—成化中至弘治中兴盛—正德至隆庆中荒废;空间特征是:屯垦的北界由腹里州县—界石—"二边"长城—"大边"长城逐步北移。影响明朝前、中期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理条件和战争破坏,其中前者是根本原因,后者是重要影响因素。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对毛乌素沙地南侵的影响不大,自然原因可能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谈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息化对新型团场建设的带动作用,分析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徐承炎 《农业考古》2016,(1):164-167
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是西域屯田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时38年,分为四个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的屯田总体呈衰败之势,但仍在增加税收、安置游民、抵御外敌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发展历程启示人们:社会安定则屯垦兴盛,社会动乱则屯垦衰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