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鸬鹚繁殖习性和恒温能力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鸬鹚的繁殖习性和恒温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巢区平均水深305±40mm;平均窝卵数4.2±1.1枚,平均卵重52.0±4.7g;幼鸟生长模型为;恒温能力发育分为发育期和恒温期。  相似文献   

2.
2008年和2009年4月至6月在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和大庆龙凤自然保护区调查了骨顶鸡(Fulica atra)的繁殖种群。研究发现骨顶鸡繁殖季节在领域内会建造炫耀台,平均每对建造3.1个(2–7)。与巢相比,炫耀台结构简陋,隐蔽性较差,距水面高度显著低于巢,但两者巢下水深差异不显著。炫耀台主要用于休息、理羽和交尾,也用于储存食物。繁殖季节,巢的建造一般晚于炫耀台,巢建成之后对炫耀台的使用率下降,骨顶鸡在巢上的交尾次数高于炫耀台。我们比较了不同繁殖阶段雌雄骨顶鸡对巢和炫耀台的使用率差异,结果显示雌性对巢的使用率高于炫耀台,雄性对炫耀台的使用率高于雌性,表明雌性对繁殖投入更大,雄性对领域保护投入更大。由于骨顶鸡在繁殖季节具有领域性,炫耀台在领域边界的确认和识别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周虹  巩万里 《野生动物》2009,30(3):137-139
报导了骨顶鸡的人工驯养及繁殖技术,包括亲鸟的饲养管理、配对、营巢、产卵、人工孵化及雏鸟生长发育关键技术等,并对一些生产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2018年4~6月,在武汉市黄陂区境内对青头潜鸭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以了解青头潜鸭在该区域的繁殖生境、繁殖行为及繁殖受胁情况等。采用定点观察法观察繁殖前期行为,对2巢青头潜鸭采用录像监控法记录孵化行为及出雏情况。测量了2巢及卵特征参数。发现青头潜鸭4月中旬开始分群,求偶交配,5月初基本完成配对,6月下旬出雏。巢为圆形碗状水面浮巢,巢材主要为草叶及草茎,巢内径(13. 5±7. 78) cm,巢外径(35. 5±6. 36) cm,巢高(21. 5±4. 95) cm,巢深(9. 5±0. 71) cm,窝卵数8~9枚,平均(8. 5±0. 71)枚(n=2);平均卵重(37. 32±4. 82) g,卵长径(50. 94±1. 75) mm,卵短径(37. 32±1. 41) mm(n=17)。孵卵期23~27 d,孵化率为17. 6%。青头潜鸭繁殖受人类活动干扰威胁较为严重,应当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灰眶雀鹛在鼎湖山的种群生态分布情况,并对其繁殖习性作了报导。灰眶雀鹛的种群繁殖期为4—6月,每年只繁殖一次。巢为杯形,一般筑于林下灌丛中,窝卵数2—4枚,在繁殖期内各月份无明显变化;孵卵和育雏都由双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一般于11—12日龄离巢;种群孵化率为83.3%,雏鸟成活率为91.4%。文中还报导了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食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查扬子鳄人工种群的繁殖能力,对1996~2005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亲本鳄和子一代鳄繁殖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经过对其繁殖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出亲本鳄与子一代鳄在卵的短径和重量、窝卵数、卵受精率和孵化率、出壳一周内雏鳄的死亡率以及雏鳄生长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即子一代鳄的繁殖能力与亲本鳄的相同。该结果表明目前圈养扬子鳄的繁殖能力尚未降低。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探讨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繁殖性能与不同胎次之间的关系。试验对象为2021年12月~2022年9月四川某猪场能繁母猪中1109头长大二元杂交母猪,母猪按1~9胎次分为9个组别,并统计繁殖性状数据共1219窝,数据包括母猪胎次、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等。结果显示,第5胎次母猪窝产活仔数、窝产健仔数显著高于其他胎次,而母猪窝产死胎数、窝产畸形数、窝产木乃伊与各胎次之间关系不显著。母猪繁殖性能趋势表现为随胎次增加后,逐渐下降,在第3~5胎比较理想的状态,6胎以后开始下降,到第8胎和第9胎次母猪的窝产活仔数和窝产健仔数生产数据比较差。建议猪场提高3~5胎次母猪占比,考虑淘汰第6胎次以后繁殖性能差的母猪。  相似文献   

8.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主要以昆虫为食,且多为农林害虫,为森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4,(3):316-319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孵化率93.8%,成活率88.6%,繁殖力6.5只;雏在巢时间5-7 h,雏鸟早成性,雌雄鸡共同完成巢外育雏。近年来,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胎次对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根据江苏省某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009-2011年出生的繁殖母猪资料,分别选取128头杜洛克、681头长白和610头大白母猪共7280窝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不同胎次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及校正21日龄窝重。此外,依据胎次将母猪分为3个繁殖阶段(1~2胎、3~6胎及7~8胎)来探究品种差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母猪1~4胎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及初生窝重随胎次呈增加趋势,第4胎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3~6胎繁殖性能较好,7胎之后出现迅速下降趋势;除在第4胎略有下降外,其他胎次的校正21日龄窝重随胎次递增。品种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显著(P<0.05),长白和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均极显著高于杜洛克母猪(P<0.01);长白母猪的产活仔数和校正21日龄窝重显著高于大白母猪(P<0.05),2个品种其他繁殖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的最佳繁殖胎次为3~6胎,长白猪的繁殖性能总体上优于大白猪,就本试验所在的育种场而言,长白猪可能更适合作为二元母猪生产中的母本。  相似文献   

11.
Peter SAMA 《中国鸟类》2012,3(4):330-338
那些有着确切的引入历史记录的鸟类种群,为研究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对其行为(例如对巢寄生的反应)和生活史特征(例如窝卵数和卵参数)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比较了欧金翅雀(Carduelis chloris)在其原产地英国和引入新西兰的种群对外来卵的拒卵行为及其窝卵特征。尽管以往研究认为欧金翅雀不是大杜鹃的合适宿主,因而没有受到杜鹃寄生的选择压力,但我们却发现引入种群的欧金翅雀有拒卵行为(尽管拒卵比例较低)。欧金翅雀在原产地和引入地的弃巢比例没有差异,因此弃巢不是欧金翅雀应对巢寄生的策略。与以往研究不同,两地的窝卵数和卵大小没有显著差异。本文强调了在巢寄生实验中注意控制对照实验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相似文献   

13.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0,31(4):188-191
2008~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9窝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9月后为5.0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2.8%;繁殖期为4~7月,营巢期6 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孵化率为86%,成活率89.5%,巢内育雏12~13 d,巢外育雏7~8 d。  相似文献   

14.
张军生 《野生动物》2014,(3):311-315
2000-2012年间在设置人工巢箱条件下,对内蒙古甘河林业局的黄眉柳莺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收集了窝卵数、占巢率及对落叶松鞘蛾的防治效果等。统计分析表明:黄眉柳莺每年5月初返迁占巢,5月下旬产卵,窝卵数5-8枚,卵淡白色,具赤青色斑纹,且钝端密集。卵长径(14.75±0.56)mm,短径(11.78±0.59)mm。育雏期15-18 d,锥鸟存活率93.98%,建立了占巢率与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间、占巢率与窝卵数之间的一元关系式,黄眉柳莺人工巢箱防治区平均防治效果达到48.95%。  相似文献   

15.
1985年6月~2004年6月在向海保护区对半蹼鹬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半蹼鹬每年迁至向海时间集中在5月中下旬,并主要分布在粮库泡、白山泡、付老文泡、大肚泡、小塔甸子、二百方等地.巢址包括密集的苇丛、稀疏芦苇中突出的泥沼和植物簇生的岛状沼泽地带3种类型.雌雄共同营巢,巢由陈旧苇茎、叶、根、三棱草、蒿、碱蓬杆等交织而成,筑巢过程需5~7 d.筑巢期间即开始交尾,每次约持续10~15 s;窝卵数为1.95(1~3)枚,日产1卵.孵化任务由雌雄共同承担,孵化期平均为23.8(20~25)d;雌雄参与孵化时间在不同阶段有所差异;孵化率100%,但离巢成活率仅38.46%.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养环境下斑鳖产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鳖目前仅在中国和越南的动物园中有4只存活个体,为了拯救这一物种,中国的苏州动物园和长沙动物园开展了斑鳖联合繁育项目。在2008~2011年对斑鳖的产卵时间、产卵窝数、产卵数量和卵的重量、直径等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雌性斑鳖在夜间产卵,有护卵行为。每年可产卵2—4窝,首次产卵在5月底或6月中旬,最晚在7月中旬结束。产卵间隔变化较大,最短的为12d,最长的达到36d,平均18.4±8.3d。每窝产卵数45~70枚,平均为60.3±7.5枚,年产卵总数在100~200枚之间,年度之间波动很大,在1~136枚之间。卯的重量在19.0-21.5g之间,平均20.1±0.7g;卵的直径在31.5~34.4mm之间,平均为32.6±0.7mm。产卵次数、窝卵数、卯重和大小都会受到运输或环境变化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目前提供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符合斑鳖的繁殖要求,但是管理中要注意减少运输应激和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张娟茹 《野生动物》2013,(6):335-337,341
以上海野生动物园21只虹彩吸蜜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半散养条件下、生活环境有游人介入的环境中,虹彩吸蜜鹦鹉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繁殖巢箱的设计,对虹彩吸蜜鹦鹉的繁殖行为进行了描述,并对虹彩吸蜜鹦鹉所选择巢箱的特征加以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均衡营养的食物配给、设计合理的繁殖巢箱是保证虹彩吸蜜鹦鹉繁殖的关键。合理的巢箱布局可以有效利用繁殖空间,减少同类竞争和人为破坏。巢内保持干燥也是其营巢产卵的重要条件之一。半散养的生活环境中鼠蛇会影响种群的繁衍生息。虹彩吸蜜鹦鹉在上海地区的繁殖受季节变换的影响,除冬季外皆可产卵繁殖,窝卵数1~2枚。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1986—1987年6月,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乡,尔站林场、镜泊湖水产养殖场,牡丹江市郊对云雀东北亚种(Alauda aruensis intermedia)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1988年3—7月又作较为详细观察,了解到云雀(东北亚种)3月末迁来本地进行繁殖.10月末迁去。刚迁来时雌雄单种群活动。进入繁殖期后,成对活动。在开阔的农田和草丛下营巢,每年的5月初至6月中旬产卵,每窝产3—5枚卵,雌雄共同孵卵,孵卵期11一12天,孵出的幼雏留巢期10天。雌雄共同育雏。刚迁来时云雀以植物种子为食,进入繁殖期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胎次、断配间隔和输精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以健康、体况相近的长白猪、大白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的二元杂交猪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次输精和传统深部人工授精配种试验猪,记录每窝产仔总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和初生窝重繁殖信息,研究不同品种、胎次、断配间隔和输精次数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猪和二元杂交猪母猪的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及平均初生窝重差异不显著(P>0.05),且均显著优于大白猪母猪(P<0.05)。不同胎次母猪繁殖性能差异较大,母猪在第1胎或第2胎时繁殖性能最佳,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和平均初生窝重分别为13.01头、12.96头、12.28头和19.85 kg;第3胎和第4胎时繁殖性能趋于稳定,第5胎后明显下降;第6~8胎繁殖性能最差,窝均产仔总数、窝均产活仔数、窝均产健仔数和平均初生窝重分别为11.54头、11.45头、10.89头、17.46 kg,除窝均产健仔数与第5胎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胎次(P<0.05)。断配间隔为1 d或2 d的母猪繁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田鹨(AnthusNortaeselandiae)是一种分布较广的鸟,有关其繁殖生态的研究,以往专题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74年在黑龙江额尔古纳左旗对田鹨的观察报道如下,以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一、繁殖期田鹨分布于山坡、低湿草地、耕地的附近。5月下旬,我们观察到田鹨成对活动,并衔取巢材开始营巢,6月下旬见到巢中有卵,7月上旬见到雏鸟出巢,根据其孵卵及育雏时间的长短,可推知其繁殖期为5—7月。田鹨在该地区每年繁殖一窝。二、营巢田鹨雌雄共同担任营巢。巢营于苗圃小路水沟缘凹陷内,被草本植物遮盖,巢构造较粗糙。营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