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基于略阳县水土流失发展现状及趋势,根据水土保持区划原则及分区依据,将略阳县划分成4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分区水土流失特点,提出防治措施布局:西北部山地轻度水蚀综合治理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粮食生产、特色生态产品生产、秦蜀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县城周边景观建设,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东北部山地微度水蚀水源涵养区以涵养水源、保护土壤为目标,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增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植被自然恢复;西南部山地轻度水蚀预防保护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东南部山地轻度水蚀生态修复区以加强矿产资源类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及矿区生态修复为主,促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划分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2个一级区,以土石山区为主,涉及11个市,72个县(市、区),总面积达93 869万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63.40%。沟道侵蚀是该区水土流失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区域,经统计,辽宁土石山区共有侵蚀沟道74 124条。分析侵蚀沟特点、成因及危害,对开展该区域的侵蚀沟道综合治理工程、指导其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牛固图小流域为例,阐述了该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建立的整体规划及具体布设,并分析了其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对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模式治理,将流域治理,区域特色,市场推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云居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总面积1 696 hm~2,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核心区包括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区、雨洪集蓄利用展示区、水系生态治理示范带、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宣传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区五个功能区,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展示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平台。拓展区包括特  相似文献   

5.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模式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内的30条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料为基础,根据小流域内梯田坝地、水保林、经济林这三类具有不同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所占比例的大小,将其治理模式分为生态型、农业型、生态—农业—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四大类,并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土石山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平顺县青阳镇白马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应用系统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以"三道生态防线"为主线,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模式治理。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治理,不仅提高了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效益,而且为探讨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临泽县地处风力侵蚀类型区的“三北”戈壁沙漠区,具有我国北方水土流失的典型特征,截至2020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 193.46 km2,水土保持率56.5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临泽县水土保持面临新的挑战,在梳理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据此明确了临泽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趋势,即通过采取黑河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防风固沙生态林网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化建设和健全完善水土保持基础支撑体系等发展对策,到2035年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全县水土保持率目标值达到57.63%。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的建设步伐和治理技术水平,发挥水土保持典型工程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普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兴城市水利局于2011年开始了兴城市头道沟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在保障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增加林果业用地比例,合理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将各项措施按照作用的不同,进行模块化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同类型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结合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成功经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拟定了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3个重点预防项目,以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4个重点治理项目。介绍了重点项目选择原则,阐述了项目基本情况和主要任务,为下阶段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的主题,也是新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治理任务艰巨、监管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基于水土流失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临泽县坚持以“三新一高”为主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区以防沙治沙、土地封禁为主,守住自然安全边界;中部走廊平原区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主,完善生态防护体系;南部祁连山戈壁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建立区域生态屏障。提出了具体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Nearly all of Europe is affected by soil erosion. A major policy response is required to reverse the impacts of erosion in degraded areas, particularly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crisis. Soil loss occurs not because of any lack of knowledge on how to protect soils, but a lack in policy governance. The average rate of soil loss by sheet and rill erosion in Europe is 2·46 Mg ha−1 yr−1.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soil erosion, the European Union's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introduc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which reduce soil loss by water erosion by 20% in arable lands. Furthe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ction should rebrand the value of soil as part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crease the income of rural land owners, involve young farmers and organize regional services for licensing land use changes. In a changing World of 9 billion people with the challenge of climate change, water scarcity and depletion of soil fertility, the agriculture economy should evolve taking into account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 © 2016 The Authors Journal of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区域土壤侵蚀,揭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异规律,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方法]应用GIS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泸水县的土壤侵蚀进行研究。RUSLE模型中的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因子、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块,获取泸水县土壤侵蚀模数空间分布图,根据SL 190-2007的分级标准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并分析该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从各强度侵蚀面积上看,泸水县2014年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总面积的86.86%,但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看,土壤侵蚀量为4.24×10~6 t,平均侵蚀模数为1 373.1t/(km~2·a),土壤侵蚀强度属于轻度侵蚀;(2)土壤侵蚀较严重区与未利用地、耕地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在坡度25°~50°的范围内,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75%,并且在该坡度段上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3%,剧烈侵蚀集中分布在未利用地上,中度以上剧烈以下强度侵蚀集中分布在该坡度段上的耕地上,说明该坡耕地、未利用地对土壤侵蚀的贡献最大,要加强对未利用地的生态治理。[结论]坡度大,陡坡垦殖和未利用地的不合理利用是该区土壤侵蚀加重的主要原因,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不适宜耕种,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才能有效的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CSLE模型的贵州省水土流失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数据,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实际土地利用单元地块空间统计特征及相应侵蚀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共占调查总面积的86.2%。由于地形破碎,地势陡峭,土地表现出破碎化特征,地块面积、坡长、坡度均值分别为3.45hm~2,45.3 m,21.7°。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于坡长,陡坡耕作是导致耕地土壤侵蚀严重的主要原因,68.6%的耕地位于陡坡,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65.6%。贵州省土壤侵蚀程度由西向东递减,以黔西南地区侵蚀最为严重。工程措施能够有效防治土壤侵蚀,减沙效益在75%以上,但随坡度增大而减小,林草地减沙效益优于工程措施。在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时,应重点考虑土壤侵蚀强烈地区,减少陡坡耕作,推广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结果] 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等区域,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呈现面广量大、分布集中、侵蚀类型多样、高侵蚀强度面积较大等特点。[结论] 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精细配置各类措施,推进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因解决粮柴短缺问题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积约3880万亩,占全流域山丘区总流失面积的44%,其中滥垦山地300万亩,坡耕地1000万亩,坡式梯田500万亩,田间隙地、林粮间作地400万亩,滥樵滥伐林地1680万亩,所导致的土壤侵蚀量达1.2亿t,占总侵蚀量的52%。该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有林草植被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引进节能技术,选择优良品种,大搞水土保持,狠抓坡耕地治理,营造薪炭林,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解决流域内因粮柴短缺问题造成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波特瓦尔高原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开展巴基斯坦的土壤侵蚀调查与典型单元的定量评价研究,旨在为巴基斯坦土壤侵蚀防治和了解泛第三极生态环境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巴基斯坦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沿着穆里—伊斯兰堡—拉瓦尔品第—古杰尔汗—杰格瓦尔—保恩路线,选择了15个调查单元(12个小流域,3个矩形区),于2019年4月16—20日,对调查单元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波特瓦尔高原的林地、草地整体土壤侵蚀较轻,以片蚀为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开挖边坡、排土边坡、土路边坡和砖厂平台等人为形成的边坡和裸露平台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产生沟蚀;部分自然山坡因过度放牧,发生重力侵蚀和沟蚀。15个调查单元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平均值介于51.40~1 338.91 t/(km~2·a)之间。[结论]波特瓦尔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应对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土壤侵蚀进行监督治理,同时通过试验开发匹配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北部穆里地区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需要对该地区大量的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审批,防止土壤侵蚀加剧,引起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化;应加强沟壑区溯源侵蚀的研究与防控,以保护农田,确保粮食安全;需加强对该区土壤侵蚀基础数据的采集,并对不同尺度的土壤侵蚀发生机理与过程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巴基斯坦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基于RUSLE模型的黑龙江省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的研究对维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降雨、土壤、高程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并对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整体增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34%,且除牡丹江和哈尔滨地区外,各行政区的土壤保持量均有所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以森林最多,为3 384.36 t·km-2·a-1,裸地最少,为177.17 t·km-2·a-1,10年来除农田和灌丛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均增强;2000—2010年黑龙江省高等级土壤保持量比例及低等级转化成高等级土壤保持量的面积都在提高,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10年来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新进展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龙江省拜泉县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定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对拜泉县2008—2015年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采用土壤侵蚀模型计算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壤流失量评价拜泉县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结果]2011—2015年该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总体由耕地向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林地流转,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93.8km^2,生态环境有所好转。2008—2015年,新增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103.49km^2,通过实施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改垄措施,共计保土507 338.86t,其中2008—2010年占总保土量的3.80%,2011—2015年保土量逐年递增,2015年占总保土量的34.04%。所有年份合计,梯田的保土量最多,占总保土量的40.21%,其次为改垄和地埂,分别为37.23%和22.56%。[结论]拜泉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效益显著,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应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扩大梯田和地埂面积。  相似文献   

19.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982—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壤保持能力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和藏东的高山深谷;在过去的近40 a中,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明显转换,其主要特征是由高一级的中度侵蚀强度向低一级的轻度或微度侵蚀强度转换,说明青藏高原近40 a内土壤保持状况不断改善;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普遍较弱;就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言,林地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近40 a来,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弱。未来在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区域的同时,应加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水土治理工作,制定分级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一...  相似文献   

20.
卢旺达共和国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卢旺达山地丘陵区开展土壤侵蚀调查,分析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尼罗河上游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卢旺达布设4条调查路线并选择调查点,于2019年10月17—22日对调查点土壤侵蚀特征、成因及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卢旺达多山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损毁林地、建设用地等。坡耕地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损毁林地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部分出现沟蚀;当裸露地表形成草地或幼林后均较少发生土壤侵蚀。公路边坡、开挖边坡、土路路面及边坡等在降雨及径流的作用下产生沟蚀,部分路段偶有勤侵蚀发生。梯田是该国最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结论]卢旺达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不合理的开垦坡地、毁林,加之多山的地形,导致侵蚀较为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该区缺乏水土流失监测资料,需要重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水土流失基础数据的监测和采集,同时需要加强其水土保持措施及土地管理工作,保障卢旺达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