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成虫取食习性防治3种杨树天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野外调查桑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成虫取食树种的基础上,试验室内用不同植物对成虫进行了饲养.结果表明,3种天牛成虫期的补充营养植物对成虫取食量、寿命、产卵量都有重要影响.补充营养植物内糖含量的多寡是影响取食与产卵的关键因子.利用桑科、蔷薇科、槭树科木本植物作诱饵分别诱杀桑天牛、云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可有效地控制天牛灾害.  相似文献   

2.
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光肩星天牛灾害的效益评估及决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具体情况,有目的选择了农田防护林网的6种不同的典型配 置模式,建立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光肩星天牛灾害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抗虫效果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为目标函数,运用目前国内外通行的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首次全面地对其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旨在从定量的角度,选择一种最优的树种配置模式,在解决光肩星天牛灾害的基础上,达到综合效益最佳.研究结果表明:“65%目标树种+25%非寄主树种+10%诱饵树”模式的综合效益最佳,评价决策值为0.948,既达到了抗御光肩星天牛灾害的目的,又保证了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而目标树种纯林模式的综合效益最低,评价决策值仅为0.369 2.   相似文献   

3.
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明确"三北"地区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林分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且多为易感天牛树种,抗御天牛灾害功能低下)的基础上,从控制天牛灾害的角度,根据其树种配置结构,将各地的防护林网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指出构建加强型二代林网这种生态调控技术,是持续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根本措施.在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理论(以生态系统稳定性、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为基础)指导下,提出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中的树种类群应包括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3类,界定了3类树种相应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多树种配置原则和技术,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中自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明确“三北“地区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林分树种组成过于单一,且多为易感天牛树种,抗御天牛灾害功能低下)的基础上,从控制天牛灾害的角度,根据其树种配置结构,将各地的防护林网划分为3类,即一代林网、二代林网和加强型二代林网.指出构建加强型二代林网这种生态调控技术,是持续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根本措施.在多树种合理配置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理论(以生态系统稳定性、风险分散理论和抗性相对论为基础)指导下,提出加强型二代林网配置中的树种类群应包括非寄主树种、抗性树种和诱饵树3类,界定了3类树种相应的特点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多树种配置原则和技术,以及简便有效的诱饵树管理技术.最后,以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前提,探讨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中自控杨树天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选择诱杀树种防治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 Motsch .) 和黄斑星天牛A.nobilis Ganglbauer 是严重危害许多树木的蛀干害虫.根据调查,已发现在宁夏被危害的树种有10 科14 属34 种.在防治研究中,该文以生物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理论为依据,采用调查研究和对比试验方法,总结出了树种抗虫性新概念,选出了以沙枣 Elaeagxus angustifolia L.为主的4 种诱杀树种,进行了诱杀树种和诱饵树种防治天牛危害效果试验,效益显著.从而探索出了一条用诱杀树种有效防治天牛危害的新途径,并为多树种合理混交造林防治天牛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天牛是北方果园中常见的蛀干害虫,笔者总结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归纳其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严格检疫、选用抗虫树种和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种植诱饵树诱杀、保护树干防止成虫产卵、人工捕杀、药剂防治、保护和引入天敌等。  相似文献   

7.
杨树天牛灾害控制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策略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该文简要评述了我国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及现有主要控制措施.指出我国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是生态性原因,树种选择、配置和栽植利用方式不当是主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杨树天牛灾害的控制需综合考虑寄主树种、天牛、天敌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桃树红颈天牛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桃树红颈天牛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并从种植诱饵树诱杀、涂树干法、人工捕杀法、药剂防治、糖醋诱杀法、保护天敌等方面介绍桃树红颈天牛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虫与诱饵树意杨综合防治桑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在粤北调查,发现意杨「加杨Populus x canadensis Moench cv(I-214)」是一种桑天牛的诱饵树。在桑田埂栽种,其诱成虫产卵能力是桑树的10-100倍以上。在广州市郊罗岗和顺德市开展了以应用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8406为主,种植诱饵树意杨为辅的综合防治桑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且线虫防治集中在意杨上的桑天牛幼虫省工、省药  相似文献   

1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木材近红外光谱树种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木材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木材树种的分类识别。以桉木、杨树、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5个树种的296个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并以处理后的主成分数据作为分类模型的输入变量,分别建立了不同属的桉树和杨树以及同属的落叶松和樟子松的BP神经网络二分类模型;建立了桉木、杨树、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5个树种的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5树种分类模型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对于不同属木材,BP神经网络模型树种识别率可达100%,对于同属木材树种识别率也可达85%以上;对所建立的5树种识别模型,BP神经网络树种识别率有所下降,但正确识别率也均可达到75%以上,经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模型的优化,木材树种平均识别率可分别达到84%和87%以上,表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木材树种识别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41景卫星影像探寻葡萄树遥感辨识的最佳时相与方法。首先对各景影像分别进行了预处理,随后利用6类探试性方法(即地物光谱比较、波段差分或比值分析、光谱指数求算与分析、光谱指数变化追踪、影像复合与辨识方法协同分析)对探试组影像进行了辨识分析,并从中选出3种较佳的辨识方法,最后利用优选的3种方法对验证组影像进行了辨识验证。结果表明:1)在4月中旬至5月初的影像中,仅采用NDVI阈值便可将葡萄树与别种成年果树、小麦予以区分,但低龄的别种果树、有草撂荒地等与葡萄树易混;2)在5月底至6月中旬的影像中,采用(ρBLUE+ρGREEN+ρRED)与NDVI的双重阈值可将葡萄树与其他地物较好的区分开来;3)在上述2时段影像复合、所用辨识方法协同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葡萄树的辨识精度(葡萄树类的正确识别率可达90.42%,总体分类精度可达96.53%);4)葡萄树遥感辨识的较佳时相为4月中旬至5月初,最佳时相为5月底至6月中旬。  相似文献   

12.
土栖白蚁危害龙眼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蚁是危害龙眼的主要害虫,在福建省已发现有8种,最主要的两种是黑翅上白蚁和黄翅大白蚁,龙眼从种植到产果均可受害,以幼树期受害最烈,致使枯死.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5%灭蚁灵诱饵剂、50%氯丹乳剂、3%呋喃丹颗粒剂和50%辛硫乳油防治,对白蚁均有较好的效果,从中筛选出较理想的灭蚁灵诱饵剂,该药饵对白蚁引诱力强,白蚁取食量大,灭蚁效果显著,而且不污染环境,白蚁取食药饵后,一般在1个月达到全巢死亡.此法简便易行,在生产上可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天童灌木层树种个体生物量分配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生活型树种标准木实测数据,比较个体生物量器官分配状况以探索其生长策略;同时建立了该地区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回归模型,并与全收割法测量数据比较,检验模型估算精度。结果表明,相对常绿树种,天童灌木层落叶树种分配较多的生物量于地上部分来获取更多光照资源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灌木树种分配较多生物量于树叶,相比之下,乔木树种则更多地累积树干和根系生物量;各生活型树种器官生物量模型以幂函数为主,树干和地上部分模型拟合度最好;应用于样地生物量估算,树干模型精度最高,树叶模型精度最低;地上部分生物量回归模型能较为准确地估算灌木层生物量,与实测值误差仅为0.47 %,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地区灌木层生物量的测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模型,为天然混交林中不同树种间生产力的比较提供依据,为单木成熟的判断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林木生长量与树冠大小比值定义林木空间利用率,以长白山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块标准地的2 268株单木数据,建立林木空间利用率混合模型,拟合各树种的空间利用率。 结果  (1)备选指标中蓄积生长量和树冠投影面积之比与胸径相关系数最高,适宜作为计算指标。(2)通过逐步回归,最终选定林木胸径、胸径平方(代表胸高断面积)、树高、冠幅、样地蓄积、针阔比、坡向坡度、竞争指标作为林木空间利用率基础模型的自变量。(3)确定按树种分组,包含胸径平方及截距随机效应参数、指数函数异方差结构的混合模型,经检验,混合模型在建模数据及检验数据中的表现均略优于一般线性模型。(4)利用所构建的混合效应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拟合预测,各树种空间利用率最高时期的胸径分别为云杉约40 cm,冷杉、落叶松、红松、中阔组约37 cm,慢阔组约32 cm。 结论  林木利用率模型得到的数量成熟是以单位营养空间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使不同树种间的比较更为合理,且计算结果符合一般林学规律,可以作为该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判定单木成熟及优化林分结构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量化分析城市绿道中树木的各类生态服务效益价值,为未来绿道树种筛选和种植规划提供参考。以宁波市“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树木群落结构组成、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生长类型进行分析;并运用i-Tree模型进行生态效益评估,将节能效益、固碳效益、改善空气质量效益、截留雨水效益和美学效益值量化为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绿道树种类型丰富(37科54属71种),生长类型多为阔叶落叶型乔木,绿道树木的胸径和高度多数介于15.2~30.5 cm和5.0~10.0 m,处于稳定生长阶段,季相变化较丰富且景观效果较强。通过i-Tree模型评估“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年总生态效益值为4 287 024.54元,其中,美学效益(64.62%)>固碳效益(17.25%)>截留雨水效益(9.79%)>节约能源效益(8.32%)>改善空气质量效益(0.02%)。树种优势度与绿道总生态效益贡献率相关性较强,樟树、银杏、柳树、鸡爪槭的总生态效益贡献率最高,但与单株年生态效益之间没有较强相关性;泡桐(2 494.70元·株-1)、二球悬铃木(1 994.49元·株-1)、枫杨(1 824.93元·株-1)、喜树(1 542.23元·株-1)的单株年生态效益较高,但其数量在绿道中不占优势。建议在选择树种时,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纳入改善空气质量价值评估体系中,推广单株生态效益价值较高的树种应用于绿道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恩施州分布的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恩施州绿化树种的选用和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抗病性、耐高温高湿、耐瘠薄、吸收有害气体、滞尘、吸噪、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形、无飞絮、无落花落果、无异香恶臭13项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对恩施州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为I级的树种共31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25种,灌木5种;综合评价为II级的树种有69种,其中有针叶乔木5种,阔叶乔木46种,灌木12种,藤本6种;综合评价为III级的树种共44种,其中有针叶乔木2种,阔叶乔木23种,灌木19种;综合评价为IV级的树种共27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13种,灌木12种,藤本1种。[结论]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首选树种,I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一般树种,III级树种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用,IV级树种不宜选用或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适当选用。  相似文献   

17.
多水平林木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水平下林木生物量的估算方法,林分水平不同树种组成的样地生物量估算方法,以及不同尺度生物量的扩展问题,以便于探索大区域的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基于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广东省的数据资料,分别选择针叶树种马尾松、阔叶树种桉树以及针阔混交林为优势树种的182、168、129个样地数据。在单木水平上,利用已有的各树种生物量模型估算单木生物量,在样地水平上以样地蓄积为自变量,样地总生物量为因变量,分别选用方精云的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一元截距式与一元无截距式、联立方程组截距式与联立方程组无截距式以及幂函数6种方法估算样地生物量,从计算原理和过程、方法特点、模型拟合效果等方面比较研究不同水平下林木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在样地水平上,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预估效果较差,马尾松林的样地生物量估算方法以含截距式的联立方程组模型预估效果最好,一元无截距式模型适用于针阔混交林,而桉树林的样地生物量估算方法以幂函数方程的预估效果最好。对单株树木而言,各树种的生物形态、树枝与树冠的丰富程度,以及木材密度的大小影响树木材积对生物量的贡献率大小。在样地中,树木年龄不同、大树与小树的比例的差异也会影响样地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择伐的促进效果常用伐后林分保留木的生长动态来评估。本文对择伐后的云冷杉林林分直径结构异质性及不同树种和径阶的生长动态进行研究,为帮助经营者调整择伐策略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基于吉林省金沟岭林场4块云冷杉林固定样地,其中对照样地1块、3块择伐样地,择伐强度分别为21%(轻度)、27%(中度)、36%(强度),采用普雷斯勒生长率以及基尼系数分析了林分伐后直径结构异质性和生长的动态,并采用了生长优势的概念分析了林分内不同耐荫程度的树种和径阶对择伐的生长响应。  结果  伐后5年,不同择伐强度(轻度、中度、强度)样地耐荫树种生长率分别为2.92%、2.73%、3.04%。择伐强度的增大对耐荫树种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能显著促进林下不耐荫树种的生长(2.18%、2.91%、3.65%);中低择伐强度能显著促进林分内中小径阶林木的生长,但对优势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强度择伐对林分各径阶的生长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不耐荫树种非优势木对择伐的响应更积极,伐后相比耐荫树种展现出更强的负生长优势;对中径阶林木的择伐能立即提高林分直径结构异质性。伐后样地的基尼系数呈现降低趋势,择伐能够通过降低林分不对称竞争,促进中小径阶林分生长,进而降低林分直径结构异质性水平。  结论  高强度择伐以及定期伐除生长贡献较低的耐荫树种优势木能够最大化林分生产力,轻度择伐能较好地促进云冷杉林林分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朝东北地区初级植被的正向演替。生长优势能够有效反映伐后各径阶林木的生长状态,为合理采伐林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