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究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位回升的修复效果,对西安市灞河水源地1984—2005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及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减少开采量后,潜水和承压水位埋深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以蒸发、降雨、径流和人工开采量作为输入变量,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06—2023年的潜水和承压水位埋深。1984—2001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2002—2005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灞河水源地潜水和承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23年潜水和承压水位较2005年最大上升幅度分别为1.5 m和1.24 m,仍比1984年水位分别低11.28m和13.34 m,回升速度较慢,2023年承压水位降落漏斗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东北西部沙地近20年地下水变化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奈曼旗为例,分析研究了我国东北西部沙地1979-1997年地下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量和沙漠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地多年平均地下水位为2.19m,其中农区为2.85m,牧区1.16m;(2)地下水位是1981-1983年最低为2.49-2.56m,1991-1992年最高为1.90-1.92m,1997年为2.22m,高于1979年的2.41m;(3)该区季节最高水位主要发生于春季(3-5月),发生频率占50.1% ,最低水位主要发生于冬季(12-2月),发生频率为41.2%,平均4月最高为2.07m,10月最低为2.23m;(4)地下水位的年际变化动态和降水量密切相关,但有滞后1-2年的现象;(5)地下水位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与土地沙漠化及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沙漠化土地主要用于放牧,由于人为利用少和蒸散少,有利于地下水抬升;(6)由于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例低,水浇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尚未对地下水位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资源是京津冀平原的主要供水水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显著地受到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地下水位动态是对人类和自然等影响的直接响应。针对于多因素作用下的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文中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观测孔水位数据分析,综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重现了平原区长时间尺度的不同空间尺度(全区、典型地段)下地下水位演变过程,揭示了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动态机制。结果表明:近50年,全区平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速率为0.36m/a;大面积浅层降落漏斗形成,石家庄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率最快,为1.1m/a;2001~2010年地下水平均补给速率(154.97mm/a)比1961~1970年减少6.2%,地下水更新能力明显减弱。地下水开采强度常年多于补给资源,导致了不同空间尺度上地下水位的下降,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导因素,降水是限制地下水补给更新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平原区未来供水安全仍会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4.
利用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30个观测井近10a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该三角洲地下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显示:(1)地下水埋深的基本规律是西部灌区、渭干河古河带和冲积扇上部地下水位较深,东部灌区、农牧交错带和冲积扇下部地下水位较浅;研究区地下水海拔高程自南向北升高;地下水埋深受制于局部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与区域地势关系不大。(2)近10 a来,研究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00 m,西部灌区下降了1.34 m,农牧交错带下降了0.41 m;矿化度平均降低了0.54 g/L,农牧交错带降低了1.36 g/L,渭干河古河带矿化度升高了0.43 g/L。(3)研究区年内最高地下水位和最低水位平均相差0.84 m,冲积扇中部相差1.04 m,冲积扇上部相差0.73 m,2月出现最低水位,4月出现最高水位;地下水质年内最高和最低矿化度季节相差0.21 g/L,冲积扇下部0.51 g/L,中部为0.17 g/L。(4)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蒸发作用是地下水埋深及水质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区骨干排水沟渠的开通运行,降低了相应地域的地下水位和矿化度。  相似文献   

5.
人工控制潜水位下苏打盐渍土水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渍化是松嫩平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潜水埋深及矿化度对盐渍化的发生和盐渍土的水盐运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中国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行野外定位实验,研究了人工控制潜水位下的土壤水盐动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潜水位下的苏打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通过对人工控制不同潜水位(1.0m、1.4m、1.8m、2.2m、2.5m)下苏打盐渍土土壤含水量和盐分在剖面深度和试验期间内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试验期间的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重;基本上地下水埋深越浅,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剖面中的变化越小;受降水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深度80cm以上土壤体积含水量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深度40cm以上土壤含水量在整个试验期间(7月~10月)变化比较明显;土壤盐分和主要离子含量(Na+、HCO3-)在深度60或100cm处表现为最大值;且在降水和蒸发的共同作用下,试验期间(7、8、9月)土壤盐分和主要离子含量表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西北内陆干旱区黑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综合分析了过去20年来地下水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黑河中游近20年来地下水位空间相关性减弱,局部异质性增强,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下降(5~15 m)显著,冲积扇下部和河谷细土平原地下水消耗区水位稳定下降,河谷盆地和河谷平原区同时存在水位上升现象,产生了环境地质灾害。因此,为了保持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角度分析流域的水资源变异规律,合理配置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针对局部环境地质灾害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昌马水库运行前后不同时期疏勒河流域各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表明:流域地下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地下水位表现为较强的区域性下降。昌马水库运行后,中游玉门踏实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减少,比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3.11亿m3、2.95亿m3,下游安西敦煌、花海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小幅增加,中游昌马洪积扇前缘泉水量与60年代比削减了53.2%。各盆地水量补给减少区水位下降,增加区水位上升,下降(上升)幅度随补给量减少(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方法的银川盆地植被发育与地下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干旱区的水文地质及生态地质环境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热点。从流域尺度上研究地下水变化的生态效应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银川盆地地处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的发育与地下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遥感技术在大尺度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本文将遥感技术与地下水数据相结合,引入条件植被覆盖率的概念,对银川盆地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进行了研究,并对适宜水位埋深范围内,水质矿化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银川盆地适宜于植被生长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2-4m,在此埋深范围内,矿化度小于2.5g/L时,地下水水质利于植被发育。  相似文献   

9.
民勤绿洲地下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民勤绿洲1999~2008年51眼地下水位观测井资料和2010年采集的30个地下水水样资料,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新时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动态和地下水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地下水位近10年来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均降幅达0.52m;在引黄民调工程、石羊河流域分水方案等政策措施的影响下,2005、2007和2008年地下水位降幅均呈现减小趋势,并在2007年首次出现0.01m的回升;坝区和泉山区地下水位年均降幅较湖区分别高0.23m和0.52m,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湖区;整个绿洲区地下水平均矿化度为3.34g/L,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较大,由坝区和泉山区南部的SO42--HCO-3-Na+或SO42--HCO-3-Ca2+型淡水-微咸水逐渐变为湖区的SO2-4-C1--Na+-Mg2+咸水-苦咸水。  相似文献   

10.
河套灌区西部土壤盐渍化分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引黄灌溉,河套灌区土壤广泛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生态良性发展。通过对河套灌区西部临河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50%以上的土壤发生了不同程度次生盐渍化,呈斑块状分布,北部及东南部土壤盐渍化较严重,尤其是总干渠和黄济渠两侧的洼地;土壤主要盐分类型为SO4-Na和SO4·Cl-Na型。(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平均值为2.13 g·L-1,属于微咸水,平均水位埋深为4.65 m,65%的调查点埋深小于3 m。(3)长期地表漫灌和冬季压盐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是形成高TDS地下水的直接原因,而较高的地下水盐度、浅层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潜水蒸发引起的盐分上升是冲积平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防氟改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吉林省通榆县等地氟病高发区和松嫩平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及含水层进行系统取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松嫩平原地下水中氟的分布、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嫩平原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潜水中,平原四周及含水层组富氟的地质环境是其主要来源区,地貌条件、气候因素及水化学条件影响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与扩散,研究区第四系及前第四系承压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氟含量低于规范要求,可作为地氟病区防氟改水的主要供水目的层。  相似文献   

12.
从小尺度探讨苏打盐渍土的特征以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大安地区选取3个30m长的截面,探讨了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渍土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的植被对土壤盐渍化发生和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植被一旦被破坏,在相距3-5m的微域尺度内地势相对高差很小(相对高差为2-18cm),土壤剖面间的性质与结构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局部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植被破坏后,土壤表层的粘粒逐渐向下迁移和淀积,致使土壤结构恶化,同时盐分表聚使土壤由盐分含量较低、碱化程度较弱的盐化草甸土迅速向碱化度较重的浅位柱状碱土和白盖苏打碱土转化,最后发展成为成片的白盖苏打碱土,最终使整个区域的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人类不合理利用是近年来松嫩平原盐渍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保护已有的植被和恢复被人类破坏的植被对遏制盐渍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湖泡水环境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气象数据和湖泡水化学实验数据从宏观至微观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 ,即旱涝灾害并存、氟污染严重、水生环境退化、盐沼化加剧、富营养化明显。针对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 ,最后提出了保护与改善湖泡水环境的主要治理对策 ,即保护湖泡漫滩湿地、加强生态建设与管理、协调好区际用水  相似文献   

14.
基于DRASTIC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平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交通工业基地和农牧业基地。近几十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破坏,产生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松嫩平原潜水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分析了影响松嫩平原固有脆弱性的最主要的7个水文地质参数,将研究区划分为75个评价单元,应用公式构建各单元归属于各个级别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矩阵,得出脆弱性评价结果,绘制出脆弱性分布图。结果表明脆弱区(易污染区)只分布在吉林省王府~伏龙泉南部高平原区很少一部分;较脆弱区(略易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各条主要河流两岸及其较大支流河漫滩,低阶地以及中部的低平原区。评价结果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5.
白城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地下水质量评价 ,确定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量、井群间距、开采区、污染距离以及水源地的保护带范围 ,为白城市科学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是东北三大平原之一,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商品粮豆基地。文章选择松嫩平原地区45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5~9月份月降水资料,将5~9月作为生长季。分析了松嫩平原地区降水的时间序列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松嫩平原地区降水资源的趋势性特征和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个松嫩平原地区生长季降水量呈现出减少趋势,减少量为0.88mm/a。降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过去51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将来降水资源仍然表现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西部水体钠吸附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松嫩平原西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碱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利用钠吸附比(SAR)对该区各种水体的碱化特性进行了定量研究,湖泡水体SAR值最高,承压水SAR值最低。研究了溶液中离子对相互作用下各种水体的SAR值,根据统计结果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考虑到农业灌溉用水中碳酸平衡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探究了松嫩平原西部河流水、湖泡水、潜水和承压水的SAR。根据计算结果对松嫩平原西部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衰退与恢复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20世纪50年代末,至本世纪华北平原地下水总开采量由不足100×108m3/a增至211.98×108m3/a,超出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192.31×108m3/a。长期超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体积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持续扩展,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不断衰退的同时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农业节水、工业调整开采强度布局、建立应急用水机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本地劣质水资源化等综合举措,修复和涵养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松嫩平原主要作物—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阐明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控制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现实生产力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次之,其次为与年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年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好,与年总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稍差;大豆现实生产力与平均温度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对于松嫩平原而言,坡度不是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耕作土壤对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对于玉米而言,6类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玉米现实生产力存在以下规律:黑土>草甸土>黑钙土、暗棕壤和盐碱土>风沙土。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大豆现实生产力存在差异:黑土>草甸土>暗棕壤>黑钙土和盐碱土>风沙土。以500mm降水量等值线为界线,将松嫩平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研究其作物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松嫩平原东西两个部分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水平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