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花生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诱导花生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条件下,加入外源NO供体SNP对不同耐性花生品种根尖生长及相关细胞程序性死亡基因的影响。根长生长、根尖苏木精染色和铝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SNP能够缓解一定浓度铝对花生根生长的毒害作用,1.0 mmol L–1的SNP缓解作用最明显,此浓度下,99-1507和中花2号与对照相比,根长增加45%和52%,根尖铝含量降低10%和23%,苏木精染色变浅。加入1.0 mmol L–1的SNP处理后,与对应铝胁迫相比,花生衰老基因AhSAG的相对表达量在耐铝品种99-1507中先升高后降低,在0.1 mmol L–1和0.4 mmol L–1 Al3+处理时,显著下降;在铝敏感品种中花2号中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在0.1 mmol L–1和0.4 mmol L–1 Al3+处理时,显著上升;花生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AhBI-1的相对表达量在99-1507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花2号中则先降低后升高,当99-1507在0和0.02 mmol L–1 Al3+处理时,中花2号在0、0.02和0.1 mmol L–1 Al3+处理时,SNP处理后的AhBI-1表达量均低于对应的单独铝处理。由此说明,NO对花生铝毒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影响细胞程序性死亡基因表达而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甜菜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菜品种甜研7号叶片的cD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3′/5′RACE技术,获得了编码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的cDNA全序列2 014 bp, 包含有1 8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99个氨基酸。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菠菜及拟南芥NiR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具93%的同源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甜菜NiR具有完整的NiR蛋白结构,含血红素蛋白β-化合物区域和4Fe-4S区域, 并利用分析软件预测其三维结构。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以0、10、20、30、40、50、80和160 mmol L–1 NO3-N处理72 h的试验中,50 mmol L–1处理可使甜菜NiR的表达量达到最大;以0、2、4、8、16、32、64和128 mmol L–1 NH4+-N处理48 h的试验表明,8 mmol L–1和64 mmol L–1处理条件下甜菜NiR表达量相对较高。硝态氮和铵态氮不同配比处理48 h的试验中,NO3-N和NH4+-N比例为80:20可使甜菜NiR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在氮素诱导的基础上,蛋白抑制剂放线菌酮处理9 h,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NiR的表达量逐渐下降;不同浓度NO2处理的试验中,40 mmol L–1处理下NiR的表达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大豆苗期耐盐性的简便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胁迫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筛选耐盐种质资源对培育耐盐大豆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4个耐盐品种和4个盐敏感品种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以蛭石为培养基质,在大豆真叶展开时,分别用100、200和250 mmol L–1的NaCl溶液处理,每2 d浇一次盐溶液,每天测定大豆真叶SPAD值。盐处理8 d后,分别取各品种的根、茎、叶,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Na+含量。结果表明,用200 mmol L–1 NaCl处理的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表型差异明显,但叶片Na+含量差异不显著;用250 mmol L–1 NaCl处理后,表型差异明显且叶片Na+含量差异显著。200 mmol L–1和250 mmol L–1 NaCl处理下叶片失绿明显,盐敏感品种叶片积累的Na+含量与SPAD值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蛭石为基质,用200 mmol L–1或250 mmol L–1 NaCl处理,8 d即可进行大豆苗期耐盐性鉴定的简便方法,为大豆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的大规模鉴定及耐盐品种选择和耐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4.
Cd2+对番茄幼苗生长和蛋白质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王炼  王振英  彭永康 《作物学报》2010,36(12):2154-2161
以3 d龄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 从生理、生化和蛋白质组角度, 分析0.01~1.00 mmol L–1 Cd2+处理72 h后对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 Cd2+处理导致幼苗生长严重受抑, 幼苗高度从对照组的4.76±0.50 cm分别降至3.79±0.05 cm (0.01 mmol L–1 Cd2+处理, P<0.01)和1.77±0.15 cm (0.03 mmol L–1 Cd2+处理, P<0.01)。根长度从对照组的6.07±0.04 cm降至4.77±0.58 cm (0.01 mmol L–1 Cd2+处理, P< 0.01)和3.65±0.66 cm (0.03 mmol L–1 Cd2+处理, P<0.01)。叶绿素含量在0.1 mmol L–1 Cd2+处理后开始下降。当幼苗用0.05 mmol L–1 Cd2+处理时, 根系中有10个蛋白质斑点, 叶片中有21个蛋白质斑点产生变化。利用MS/MS技术, 根系中有4个蛋白质斑点得以鉴别, 它们是ribosomal protein L 20 (斑点1)、F-box /LRR repeat protein (斑点2)、ribosomal protein small submit 4 (斑点4)和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斑点5)。在叶片中, 有2个蛋白质斑点消失, 4个蛋白质斑点合成, 它们是ABC transporter (斑点16)、maturase-like protein (斑点17)、chalcone synthase (斑点1)、a hypothetical protein (斑点3)、an unknown protein (斑点4)和a predicated protein (斑点6)。这些被鉴别的Cd2+反应蛋白参与生物合成、mRNA转录调控和蛋白质转运。  相似文献   

5.
室外盆栽条件下盐胁迫对甜高粱光系统I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外盆栽条件下, 设置2个NaCl浓度(100 mmol L–1和200 mmol L–1), 调查盐胁迫对甜高粱光合特性和光系统II (PSI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Na+离子含量与Na+/K+比随盐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开放反应中心天线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100 mmol L–1处理组的Pn、Fv¢/Fm¢、qP和ΦPSII随处理时间延长有所恢复,但200 mmol L–1处理组无此现象。光系统II (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100 mmol L–1 NaCl处理时影响较小,但在200 mmol L–1 NaCl处理时明显下降。短期盐胁迫未影响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而200 mmol L–1 NaCl处理5 d后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K和O-J相上升。进一步研究证明,PSII的失活速率在两个盐浓度下均无明显变化,而修复速率在200 mmol L–1盐浓度处理5 d后降低明显。因此,认为室外盆栽条件下盐胁迫造成甜高粱碳同化能力降低并改变PSII激发能分配;叶片Na+离子含量的大幅增加会导致PSII活性下降及光抑制,这与PSII失活速率无关,主要是失活PSII修复速率受抑制的结果。这对理解户外盐胁迫条件下C4作物的光抑制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已建立的叶柄组织培养体系,对大田棉株不同发育时期、不同部位的叶柄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叶柄和无菌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B+IAA 0.1 mg·L-1+KT 0.1  mg·L-1+2,4-D 0.1 mg·L-1+Glucose 30 g·L-1+Gel 2 g·L-1(pH 5.8);叶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B+IAA 0.05 mg·L-1+KT 0.05 mg·L-1+Glucose 30 g·L-1+Gel 2 g·L-1(pH 6.5);无菌苗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B+IAA 0.02 mg·L-1+KT 0.04 mg·L-1+Glucose 30 g·L-1+Gel 2 g·L-1(pH 6.5)。研究发现棉花主茎叶叶柄、果枝叶叶柄、营养枝叶叶柄在愈伤组织生长速度方面有一定差异,在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方面,除严重衰老叶片的叶柄外,其它部位差异不显著。不同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SB+6-BA 0.05 mg·L-1+KT 0.02 mg·L-1+Sucrose 30 g·L-1+Gel 2 g·L-1(pH 6.5)培养基上,均能得到胚状体,并获得再生植株。可见棉花叶柄是优良的组织培养外植体。  相似文献   

7.
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介导了高等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对各种外界环境的响应和适应。bZIP类转录因子可以通过ABA依赖途径和ABA非依赖途径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本研究通过AtbZIP1 T-DNA插入突变的拟南芥植株ko-1 (SALK_059343)和ko-2 (SALK_069489C)在ABA处理后的表型实验,验证了AtbZIP1参与ABA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采用“三引物法”,分别在DNA水平和RNA水平通过PCR和RT-PCR验证了AtbZIP1基因在拟南芥突变体中的沉默效果。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在种子萌发阶段,经过0.6 μmol L–1 ABA和0.8 μmol L–1 ABA处理后,AtbZIP1缺失突变体拟南芥植株萌发率和叶片展开/绿色率比野生型植株高,在幼苗生长阶段,经过50 μmol L–1 ABA处理后,AtbZIP1缺失突变体拟南芥植株根长比野生型植株长。为了确定AtbZIP1基因参与ABA信号传导是否依赖于ABRE元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AtbZIP1 HIS6融合蛋白,并设计了核心序列为CACGTG的ABRE元件。凝胶阻滞电泳结果表明AtbZIP1融合蛋白可以与ABRE元件特异性结合。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AtbZIP1基因的缺失改变了下游的ABA响应基因的表达。该结果表明AtbZIP1可以通过与ABRE元件结合调节植物对ABA处理的敏感性和下游ABA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植物的ABA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8.
外源激素对棉花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鲁棉2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吲哚乙酸(IAA)5 mg·L-1、10 mg·L-1,6-苄基腺嘌呤(6-BA)50 mg·L-1、100 mg·L-1,赤霉素(GA)20 mg·L-1、50 mg·L-1 6个不同浓度水溶液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在苗期至蕾期叶面喷施3次,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前期生长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激素处理后,棉花主茎纵向生长速度缓于对照,茎粗大于对照。50 mg·L-1 GA处理的棉株出叶速度、单株叶面积高于对照。6个处理的棉株主茎功能叶叶绿素SPAD值均高于对照。不同浓度IAA、GA处理均促进棉花现蕾,其中20 mg·L-1 GA处理棉花单株现蕾数多于对照。本试验条件下,苗期叶面喷施IAA 和GA能协调棉花营养与生殖生长,促进蕾的发育,GA处理效果优于IAA处理,其中20 mg·L-1GA效果最佳,6-BA处理未能促进棉花现蕾。  相似文献   

9.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优良早籼型不育系品种。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为对照,采用ISSR、SRAP和TRAP三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株1S核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株1S核DNA以籼型基因为主,但含有部分粳型特异性片段,具有一定的粳型血缘;3种分子标记方法都能建立株1S所特有的分子指纹。对株1S叶绿体DNA中ORF100、ORF29-TrnCGCA、TrnTUGU–TrnLUAA、rps16基因内含子等序列分析表明,株1S为籼型叶绿体,对照材料培矮64S、准S为粳型叶绿体;株1S在TrnTUGU–TrnLUAA片段中存在两个特异碱基。利用籼型细胞质和含有适量粳稻血缘的两用核不育系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高产稳产早稻组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镉胁迫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高油花生品种豫花15和高蛋白品种XB023,研究了土壤不同浓度镉胁迫对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轻、中度镉胁迫(1.0 mg kg–1和2.5 mg kg–1)促进花生营养生长,重、高度镉胁迫(7.5 mg kg–1和15.0 mg kg–1)抑制营养生长;轻、中度镉胁迫增加XB023的叶绿素含量,重、高度镉胁迫降低两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镉胁迫降低了两品种荚果和籽仁产量,豫花15在中度镉胁迫(2.5 mg kg–1)下产量即开始明显降低,而XB023在重度镉胁迫(7.5 mg kg–1)时产量才开始显著下降。镉胁迫对花生不同品质类型品种的影响不同,镉胁迫增加了豫花15的籽仁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了脂肪、蛋白质含量及油酸/亚油酸(O/L)比值;降低了XB023籽仁中可溶性糖含量、脂肪含量及O/L比值,轻、中度镉胁迫可增加籽仁蛋白质含量及赖氨酸和苏氨酸等氨基酸组分。镉胁迫导致花生体内镉含量增加,豫花15植株内镉含量高于XB023,但籽仁中镉含量小于XB023。  相似文献   

11.
光周期敏感全雌性苎麻特征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瑞祥  刘正书 《种子》1999,(5):11-14
1987年以来,发现仅现雌蕾的全雌性苎麻,经自然结实及其与黑皮蔸杂交,创造出8个全雌性苎麻可株系,经感光性鉴定为光周期敏感型全雌性苎麻材料,SG0型与黑皮蔸具有一定程度的杂交亲合笥;SG型的体细胞染色体倍性变异异常,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苎麻是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由于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苎麻产业日益萧条,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苎麻以及其副产品的应用价值,分析了苎麻间套作的生理生化效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防治病虫害、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提出苎麻间套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初步探讨了解决方案,以期为苎麻间套作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苎麻是优良的精纺纤维,也是重要植物蛋白饲料资源和新型生物质产业的基础材料,本文从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两个方面,结合本实验室工作综述了苎麻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苎麻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中以下胚轴和子叶最适宜,而在激素使用以6-BA诱导器官分化的效率最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苎麻再生体系。在苎麻遗传转化方面,目前以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最多。本文还指出了苎麻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技术培育苎麻新品种和促进苎麻生产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苎麻是我国特色纤维作物,收获纤维后留下的副产物主要有麻叶、麻皮和麻骨。这些副产物可以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综述了副产物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成龄苎麻园套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研究,同时展望了苎麻的多用途前景。这些研究可拓宽苎麻产业发展空间,为苎麻多功能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苎麻果胶合成重要酶UGlcAE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苎麻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利用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通过对中国苎麻出土文物、古籍记载和起源中心分析,指出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根据苎麻种质资源在中国的分布,归纳出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并可被分为5个组群;基于对古籍资料的分析,提出中国苎麻栽培的历史可分为秦汉以前、秦汉至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4个时期,总结了中国古代苎麻栽培技术以及中国苎麻向世界的传播;回顾了中国古代对苎麻的利用,包括纤维利用、药用、食用和饲用。研究分析苎麻在中国的起源、分布和物种资源,全面论述中国苎麻的栽培与利用历史,为保持和进一步拓展中国苎麻这一传统优势特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苎麻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苎麻(BoehmerianiveaL.Guad)是荨麻科苎麻属宿根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我国特产,是重要的纺织纤维和饲料作物。由于苎麻为杂合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有性杂交等常规方法难以取得育种上的突破,因此,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苎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苎麻品种圆叶青叶盘为外植体,选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激素BA、IAA、GA3和NAA,通过研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外植体愈伤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激素配比对生根的作用,建立了较好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圆叶青叶盘最适诱导愈伤培养基为MS 6-BA2.0mg/L GA30.4mg/L IAA0.2mg/L 蔗糖30g/L 琼脂7.5g/L;分化培养基为MS 6-BA2.0mg/L GA30.4mg/L 蔗糖30g/L 琼脂7.5g/L;小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 NAA0.2mg/L IAA0.1mg/L 蔗糖30g/L 琼脂7.5g/L。在抗生素浓度梯度筛选实验中获得50mg/L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叶盘的分化;40mg/L卡那霉素可以抑制再生植株的生根。筛选出的遗传转化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苎麻进行遗传改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是我国特色的天然纤维作物,其纤维具有拉伸力强、纤维束长等特点。解析苎麻纤维发育调控机制,对实现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了苎麻茎顶部和中部的茎皮组织环状RNA(circRNA)分析,在2个组织中共鉴定到5268个苎麻circRNA。比较circRNA的表达水平发现,78个circRNA在2个组织中呈现差异表达。因苎麻茎中部韧皮纤维处于生长发育期,而茎顶部韧皮纤维尚未起始生长,推测这78个circRNA是纤维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它们可能参与了苎麻的纤维发育调控。研究结果将为解析circRNA调控苎麻纤维生长发育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苎麻Actinl基因克隆及其在韧皮部纤维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cDNA文库的PCR筛选法获得苎麻内源肌动蛋白基因片段,采用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结合RACE技术获得了苎麻的Actin1蛋白编码基因(BnACTIN1)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665832,2009年8月1日公布), 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1 782 bp,编码区长1 134 bp,编码377个氨基酸残基。Blastn分析表明,BnACTIN1基因与桑树(Morus alba: DQ785808)、蓖麻子(Ricinus communis: AY360221)、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AY305723-305736)等植物的肌动蛋白基因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对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与棉花Actin蛋白家族AAP73451.1、AAP73457.1聚为一类,三者之间的亲源关系最近。建立荧光定量PCR体系,用18S rRNA和Histone3内参基因对表达水平均一化,分析BnACTIN1基因在苎麻纤维细胞伸长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株高97 cm时最高,约为株高11、150和220 cm时表达量的230倍以上,是株高47 cm时期的20倍。本研究揭示的所获得BnACTIN1序列为苎麻的Actin1蛋白编码基因,其最高表达时期开始于纤维快速伸长时期,但稍早于纤维发育的高峰期,推测该基因可能与韧皮部纤维伸长过程中的肌细胞骨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