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实践上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论上研究产业系统单因素的贡献率具有学术意义。该文在分析国内外生产率理论和测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项目有无比较法进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该文运用Cobb-Dauglas生产函数和项目有无比较法,对陕西省1980年以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导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及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率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不仅包含农业机械投入量增减对产出的影响,而且应包括农业机械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贡献率大小可用农业机械产出弹性在规模弹性中的比值衡量;机械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小决定于它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大小和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农业机械化在某一时期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与由它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与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成正比,与初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农业机械化对全国种植业利润贡献率测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实践上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论上研究产业系统单因素的贡献率具有学术意义。迄今为止,还没有规范的易于应用的计算方法。该文利用项目评价中的“有无比较法” 测算出农业机械化对全国种植业的贡献率为18.33%。这一方法在实践上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及其对种植业纯收益的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量化效果,在分析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的基础上,用项目有无比较法测算了东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机械化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为28.74%,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种田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的贡献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昌吉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既能显示出农业的先进性又能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效益提升,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为了促进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采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定性分析法从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基地;改善昌吉市农机作业环境;完善推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5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连续7年增幅超过2个百分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凸显,有效保障了生产的进度和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粮食"九连增"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也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时代下围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任务,有必要对当前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满足新时期下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基于此,通过介绍当前我国农机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来探讨农机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选取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索洛速度增长方程,测算研究区农业科技进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因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同时结合当前石漠化山区几个典型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及国内外现代农业中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精准农业、自然农业、集约农业发展的理念、特点、关键技术和模式,提出生态恢复重建与农业综合开发并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产业化并举、强化科技支撑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3大策略构想,以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手工劳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其技术比较落后,且生产效率相对低下。而农业机械化技术属于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实际而言,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探讨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推广策略,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力度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物质标志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体现,彰显了生产力与"三农"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探究促进辽宁省葫芦岛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主要通过手工劳作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效率极低。而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采用这种生产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介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化发发展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首先,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再次,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合作经济相辅相成,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这已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序、规范的农村建设新环境。基于此,以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论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发发展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首先,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再次,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合作经济相辅相成,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山东省需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将新的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基于此,简要分析山东省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旨在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省农业部门大力的支持下,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结合山西省的实践,从农业机械化实现中面临的挑战入手,对如何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也需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发展条件、经营模式和综合效益三方面、扼要地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农机化的发展情况,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农机化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劳力数量和技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发展速度决定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上述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地区差别大,人均耕地少,农村科技经济水平较低的国情和近几年来农机化事业进入发展新时期的特点,作者指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体地说,将是在农村多种经营及工副业同步发展和国家政策资助的前提下,按三个为主的原则(大中小机器以中小型为主,自用与社会服务以社会服务为主,各种体制以合作经济为主),走有选择分阶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和水稻生产机械化问题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介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了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尤其是不同类型区域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指导方针。通过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