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斑点鳟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为材料,进行了发眼卵的人工孵化及仔鱼的人工培育研究。对斑点鳟仔稚鱼的形态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参数。斑点鳟早期生活史的分期如下:初孵仔鱼全长14.25±0.45 mm,体重85±5 mg,肛门未开口,营内源性营养,脊柱末端向上弯曲;10 dph开始上浮,投喂卤虫;12 dph开口摄食,开始营内外源混合性营养;14 dph鳍膜消失,各鳍独立;16dph开始投喂配合饵料;24 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营完全外源性营养;34 dph,体侧形成8~9个幼鲑斑;44 dph各鳍的鳍条发育健全;60 dph幼鱼外形为纺锤形,与成鱼相同。研究表明,斑点鳟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长、肛门前长、水平眼径和头高的生长情况基本相同,0~16 dph生长速度较快,16~44 dph生长速度较慢,44 dph后生长速度再次变快。  相似文献   

2.
转食和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转食及联合投喂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4±0.5)°C下,用丰年虫、水蚯蚓、微颗粒饲料和螺旋藻作为开口饵料,按照不同配比共设置8个处理组来投喂出膜后10 d(10 dph)的胭脂鱼开口仔鱼,40 dph后有2组(水蚯蚓组和丰年虫组)继续投喂先前的饵料,其余处理组全部进行转食投喂微颗粒饲料。统计养殖各阶段的成活率,并在30,40,45,55和65 dph取材测量全长、体质量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如下:1在转食前,各个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均大于90%,40 dph后进行转食的处理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实验结束时未进行转食的丰年虫组、水蚯蚓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相应的转食组(丰年虫/饲料组、水蚯蚓/饲料组)和其他转食组(P0.05);2转食对胭脂鱼仔稚鱼的淀粉酶活性没有太大影响,对丰年虫/饲料组仔稚鱼胰蛋白酶活性影响也不大,但能显著影响水蚯蚓/饲料组仔稚鱼的胰蛋白酶活性(P0.05),对于脂肪酶活性,丰年虫组和水蚯蚓组在40 dph后存在差异,但转食后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接近;3进行联合投喂的2个处理组(丰年虫+饲料+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饲料+螺旋藻/饲料组)相对未进行联合投喂的处理组(丰年虫+螺旋藻/饲料组、水蚯蚓+螺旋藻/饲料组),在转食前后联合投喂组的体质量和全长均要小于相应的处理组;42个联合投喂组与相应的处理组在转食后,淀粉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个联合投喂组的淀粉酶活性在转食后均高于相应的处理组(P0.05);2个联合投喂组在转食前后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波动趋势不大,但在转食后5 d脂肪酶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表明:丰年虫、饲料和螺旋藻进行联合投喂胭脂鱼仔鱼,并在40 dph时转食饲料是可行的投喂方案,但饲料投喂比例及添加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4.
美洲鲥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 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人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 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 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轮虫类开口饵料,密度为5~10 ind/mL,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稚鱼期间在主食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进行驯食.本实验采用特制缓沉饲料及时驯化转食再过渡到伞部摄食人工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时间为21 d,驯食是成功进行人工池塘养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美洲鲥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及成功进行池塘养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显微观察、拍照、测量的方法,对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人工培育苗种各阶段仔鱼的发育(0–80 dph day post hatching)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12℃、盐度为28–32、p H为7.8–8.2、光照为800–1200 lx、微充气静水的培育条件下,太平洋鳕早期仔鱼发育主要特征为:0–5 dph仔鱼完全营内源性营养,1 dph仔鱼黑色素沉积较初孵仔鱼颜色加深,眼球出现彩虹色素,5 dph仔鱼消化道已打通(除肝脏外);6 dph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内有小颗粒物质,营混合性营养;9 dph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消化道内充满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入外源性营养期,血细胞流动清晰可见;12 dph仔鱼头部黄色色素带明显;15 dph仔鱼黑色素和黄色素密集,鳔器官开始形成;17 dph仔鱼开始出现彩虹色素;20 dph仔鱼眼球发育完善,腹动脉可观察到明显的血流,鱼体尾部色素点开始出现;30–50 dph仔鱼各鳍条雏形发育;30 dph仔鱼尾鳍鳍条开始发育;40 dph仔鱼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p.),第1、2、3背鳍已出现雏形;50 dph仔鱼尾椎骨开始上翘,臀鳍、背鳍雏形已清晰可见;60–80 dph仔鱼色素细胞进一步发育,各鳍条逐步发育完善,胆囊清晰可见;60 dph仔鱼鳃部呈现红色;70 dph仔鱼腹部有银白色鳞片雏形出现;80 dph仔鱼鳃盖已基本发育完善,腹鳍出现。本研究对太平洋鳕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可为后续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鱼消化酶活性随日龄的变化过程,探讨消化酶的发育特性与饥饿的影响,以其初产仔鱼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实验组,分别在1、2、3、4、5 d时开始初次投喂(即C、D1、D2、D3和D4组)和完全不投喂(S组)。结果显示,仔鱼前期的许氏平鲉消化酶的比活力波动较大,进入仔鱼后期(22 d后),消化酶比活力逐渐稳定;而总活力在仔、稚鱼阶段均不高,变化不显著,进入稚鱼后期后(26 d后)随日龄显著升高;存活的各实验组仔、稚鱼消化酶活力在相同日龄时差异并不显著,但由于前期的饥饿,实验结束时D2、D3组仔稚鱼的全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C、D1组。结果表明,延迟投喂时间对许氏平鲉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生长后期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7.
将初始体质量为(0.006±0.0005)g的仔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蛋黄和轮虫+人工配合饵料.试验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1)轮虫+人工配合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14 %/d和0.013 %/d, 绝对生长率达到0.150、0.142 g/d,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生长最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人工配合饵料与轮虫组仔稚鱼的成活率达到90.3%和 89.7%,大部分个体发育进入幼鱼阶段,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存活率较低,只有40.7%,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3)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消化酶具有显著影响,蛋黄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轮虫+人工配合饵料组的胃蛋白酶活力较高,天然饵料(轮虫)组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微颗粒饲料组与卤虫组相比差异不大,而试验后期(20~30 d)微颗粒饲料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要优于卤虫组;(2)消化酶的结果显示,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粒饲料组中要显著高于混合投喂组(P0.05);(3)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在微颗粒饲料组中最高,卤虫组中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4)鱼体脂肪酸受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微颗粒饲料中n-3HUFA和DHA含量较高,其投喂后在鱼体中的含量也高。综上所述,不同饵料投喂对美洲西鲱仔稚鱼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影响显著,在试验20 d之前使用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20 d后完全转食微颗粒饲料,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制备3种基本组成相同、添加不同类型鱼油的微粒饲料。将3种微粒饲料分别投喂真鲷(Pagrus major)仔鱼,探讨了微粒饲料中鱼油n—3HUFA的不同分子结构对真鲷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2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饲料2中n-3HUFA的含量高于饲料1中n—3HUFA的含量,饲料3中n—3HUFA的含量同饲料1中n—3HUFA的含量相等,但是用饲料1投喂的真鲷仔、稚鱼的全长、成活率要优于分别用饲料2和饲料3投喂的真鲷仔、稚鱼的全长、成活率。而且,用饲料1投喂的真鲷仔、稚鱼体内n-3HUFA和DHA的含量高于用饲料2和饲料3投喂的真鲷仔、稚鱼体内n—3HUFA和DHA的含量,这说明真鲷仔、稚鱼对天然鱼油的消化、吸收要优于对乙酯化鱼油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0.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红鳍笛鲷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沛宾  林学群 《水产科学》2005,24(12):10-13
在水温23~26℃条件下,对红鳍笛鲷进行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进行恢复投喂试验,研究其生化组成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饥饿过程中,红鳍笛鲷肌肉(白肌)和肝脏的水分含量增加;肌肉的蛋白、脂肪含量下降;而肝脏的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脂肪含量增加,糖原含量显著下降。恢复投喂结束后,各项生化指标含量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1.
2.仔、稚、幼鱼培育结果受精卵孵化出仔鱼第3天,投喂小型轮虫后,解开孵化袋使仔鱼进入育苗池塘中。仔鱼进入池塘第2天,在池塘四个角落可见到个别仔鱼游动,随着天数的增加,池塘四周游动仔鱼也有所增多。仔鱼下塘16~21天(仔鱼19~24日龄),仔鱼开始变态为稚鱼。仔鱼变态为稚鱼期间,均出现大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C组仔鱼生长指标略低于D组,但存活率为(74.00±2.29)%,综合指标显著好于其它各组。当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各占50%时,10日龄开始投喂组仔鱼的全长(13.07±0.13)mm,特定生长率(10.25±0.37)%/d,存活率(82.14±0.72)%,综合生长指标最好。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转饵期进行联合投喂的最佳饵料比例为50%轮虫+50%卤虫,最佳转饵时间为10日龄。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5±0.5)℃下,将10 000尾4日龄的体长(0.25±0.004)cm的全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鱼放入长2m×宽1.4m×水深30cm的孵化槽中,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蝇蛆三种开口饵料,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黄颡鱼仔鱼生长、存活率以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养3d时,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仔鱼的体质量显著大于轮虫组(P0.05),而投喂蝇蛆组仔鱼的体质量介于二者之间,且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7d后,投喂蝇蛆组仔鱼体质量最大,显著大于后两组(P0.05),卤虫无节幼体组次之,轮虫组最小;投喂蝇蛆组仔鱼的存活率最高,投喂蝇蛆组仔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仔鱼这三种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认为与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相比,蝇蛆是一种更适宜黄颡鱼仔鱼培育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4.
杂交笛鲷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红鳍笛鲷(♀,40尾)×千年笛鲷(♂,45尾)杂交,得到受精卵2.2kg,浮卵率为78.57%,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0.51%,共得到健康仔鱼349.2万尾;千年笛鲷(♀,30尾)×红鳍笛鲷(♂,28尾)的杂交,不成功。在水温27.5~33.5℃、盐度27.5~32.5、pH7.6~8.3、溶解氧4~6 mg/L条件下,杂交笛鲷仔鱼经过32 d的培育,用3个育苗池塘(面积共0.933 hm2)培育出平均全长36.8 mm的幼鱼44.4万尾,单位面积培育鱼种47.57万尾/hm2,育苗成活率为8.95%。  相似文献   

15.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6):493-500
2012年10月和2014年5月在诏安湾海域进行了鱼卵、仔稚鱼的调查,对诏安湾秋季和春季的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共鉴定的鱼卵7种、仔稚鱼7种,隶属于10科10属;秋季共采集到鱼卵31个和仔稚鱼47尾,密集区出现在湾口的西屿北侧海域,春季共采集到鱼卵662个和仔稚鱼69尾,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诏安湾中部偏北海域和湾口西屿西侧海域。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隆头鱼科鱼类、美肩鳃鳚,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黄姑鱼、红鳍笛鲷和美肩鳃鳚。与东山湾相比,春季诏安湾鱼卵密度明显较大、仔稚鱼资源密度略低;秋季两个海湾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均处于低水平;两个海湾的产卵时期主要在春季。  相似文献   

16.
牙鲆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云雷  刘悦 《水产科学》1997,16(1):13-17
1991和1992年研究了饵料种类、水温、密度及流水与静水对牙鲆鱼苗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初孵仔鱼至稚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从稚鱼至幼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 ̄22℃,在投喂轮虫时增投小球藻以及在鱼苗变态阶段增投牙鲆初孵仔鱼可减少体色异常鱼的出现。流水培育效果优于静水。培育密度由1 ̄2万尾/m^3(初孵仔鱼)逐渐降至300 ̄1000m^3(3 ̄5cm鱼苗)。  相似文献   

17.
潘丽萍 《齐鲁渔业》2006,23(7):41-42
在水温14.8-21.2℃,比重1.008-1.013条件下,采用轮虫、微颗粒饲料、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以不同配比组成3组不同的饵料系列投喂香鱼仔、稚鱼。结果表明:采用轮虫 配合饲料-桡足类 配合饲料的系列饵料,在仔稚幼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方面优于单纯使用生物饵料组成的饵料系列,并且可以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红鳍笛鲷的生态习性、病害防治及市场风险三方面提出其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东北部海域进行网箱养殖的风险防范对策: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在红鳍笛鲷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18.0~33.0℃投放一定数量体长5.0cm以上鱼苗,每日投喂2~3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0~7.0%,养殖过程中严格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及防治病害.作者于2004~2006年在厦门浏五店海域开展试验,经170天养殖可达商品??(450g以上),成活率85.3~91.5%,利润率18.8~72.1%.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光照强度分别为720~1 018 lx与865~923 lx;4日龄仔鱼其饱食率较低,只有40%达到了3级摄食量,4~10日龄的仔鱼饱食率波动幅度较大,10日龄后开始逐渐上升,13日龄后基本可以达到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