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省棉麦(油)两熟主要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棉产区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棉麦(油)两熟乃至多熟制栽培。1986年以来,在全省棉产区实行了四改,即改春棉一熟制为粮棉两熟制;改不完全两熟制为完全两熟制;改前茬作物的低产、低值短季品种(如白菜型油菜、大麦等)为高产、高值中熟品种(如甘兰型油菜、小麦等);改直播套种的常规植棉技术为育苗移栽接茬连作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临澧县柏枝乡黄金村油菜绿豆二熟制种植模式,分析了油菜绿豆二熟制的特点,比较了当地几种主要种植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油菜绿豆二熟制种植模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浙南山区景宁县同全国一样,十分重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景宁县年种植单季晚稻5333hm2,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65%,其中在县城郊区范围种植单季晚稻1333hm2,原产量不高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全县大多为马铃薯—稻两熟制,部分为马铃薯(春粮)—稻—菜的3熟制,由于品种种植多年,复种指数低,产量不稳,产值不高,针对这种实际,2003年以来,景宁县农业局在澄照乡三石村,渤海镇旦水等地试验示范,推广种植“马铃薯—稻(鸭)—菜”1.68hm2,经过有关部门验收,每667m2收马铃薯1674kg,收稻谷582.1kg,鸭(12.2只)13.5kg,收冬菜4217kg。以当地市场价计算(马铃…  相似文献   

4.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设计了油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4种复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冬闲相比,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水稻平均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4. 44%、6. 50%、4. 76%、6. 69%;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后土壤平均pH值比冬闲分别下降0. 07、0. 11、0. 25、0. 08个单位,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 0%、17. 6%、22. 5%、28. 6%,降幅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紫云英还田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4. 41%、1. 39%、1. 36%;有机质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马铃薯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3. 0%、1. 2%;速效钾含量增加的只有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为7. 4%。表明紫云英—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是较好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双季稻—马铃薯是稳粮增效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特点。介绍了诏安县双季稻—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丘陵平原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实行稻稻麦三熟制。90年代后期起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水稻面积压缩,小麦面积大幅减少至消失,经济作物、蔬菜、粮菜兼用型的马铃薯面积扩大。双季稻-马铃薯作为一种新三熟种植制。马铃薯冬种春收,上市时正值中国中北部鲜薯断挡期,具有明显市场优势。因而,稻稻薯种植制迅速发展。现根据龙海市的调查研究结果,对稻稻薯种植制的密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辉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6,20(Z1):498-503
介绍了国内外种植制度的研究概况,对我国南方稻田现有的种植模式按照熟制进行了归纳,并对稻田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一熟制中超级稻种植的特点与多熟种植模式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势以及立体种植制度带来的各种效益,展望了未来南方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稻田种植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6,20(5):498-503
介绍了国内外种植制度的研究概况,对我国南方稻田现有的种植模式按照熟制进行了归纳,并对稻田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一熟制中超级稻种植的特点与多熟种植模式在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的优势以及立体种植制度带来的各种效益,展望了未来南方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的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时贡米之乡的江西省万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分析了万年县水稻生产的熟制结构和农户在熟制选择中的考虑因素。结果表明,与近4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相似,万年县双季稻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特点,而单季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农户熟制选择受地块特征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城郊和滨湖平原地区的双季稻面积占绝对优势,而丘陵地区的单季稻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重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因此,要加强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调整作物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户遵循“绿色协调发展” 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进行合理的熟制配置,以此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中灌区油菜的轮作和种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粮、棉、油生产全局出发,谈谈关中灌区七十年代中期大面积种植甘蓝型油菜以来,油菜的轮作和种植方式。 一、粮油轮作和种植方式 粮油轮作是关中灌区种植油菜地区主要轮作形式,其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粮油两年三熟和三年五熟 关中中、西部宝鸡峡灌区和其它生产条件较差,人均耕地在二亩以上的地区,种植小麦,一年一熟生  相似文献   

11.
2004-2005年,在益阳市开展了双季稻主产区稻田不同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作物生长发育与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栽培条件下,双季水稻生长发育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群体结构照好,经济产量和生物学产量明显增加,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5种冬种模式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效率以马铃薯-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和小黑麦-双季稻排在前3位,而油菜-双季稻和绿肥-双季稻较低。  相似文献   

12.
1 前 言江苏省太湖地区长期麦(油)稻复种连作,导致红皮小麦严重积库、销路不畅,农田种植效益普遍较低,土壤肥力逐年退化,农产品供应量少、品种单一。缩减小麦播种面积,搞活夏熟、稳定水稻已是该地区种植业发展的关键。2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2年11月~1994年11月,在本所试验田进行,处理为马铃薯/玉米—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三种种植方式,后二种为对照,大田对比,面积为1400m2,土壤为粘质水稻土,1995年起开展生产调查。马铃薯/玉米—水稻 马铃薯(克新4号),2/5∶2/3(1993年…  相似文献   

13.
1 前 言我县城郊外舍、澄照、大均等乡地处浙南山区北纬 2 7°39′~ 2 8°11′和东经 119°14′~ 119°5 9′之间。光温资源相对较差 ,年平均气温 17 5℃ ,年均日照时数 172 8 5h ,年均无霜期 2 4 1d ,>0℃积温5 4370 ,年均降雨量为 16 6 1 2mm。种植“薯—稻—稻”三熟制温光资源不足 ,种“薯稻”两熟温光资源有余的山垄有 16 0余hm2 。为了提高这部分农田的复种指数和单产 ,缓解春粮和春花 (马铃薯、蚕豌豆、小麦、油菜和紫云英 )等作物收获后种植双季稻季节紧 ,连作晚稻又不易获得稳产高产的矛盾。我站农业科技人员从 1998年开…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沿海棉区;湖北省的鄂北岗地;四川省的丘陵棉区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地区等。耕作制度系属粮棉两熟地区(部分一熟棉田),其种植方式主要有棉麦(大、小麦),棉油(油菜),棉豆(蚕豆)等。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置“冬种小麦—水稻”“冬种油菜—水稻”和“冬种绿肥—水稻”3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南粳46稻米品质和淀粉RVA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油菜—水稻”模式提高了稻米的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是最适宜南粳46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培育适合南方双季稻区生产的早熟油菜品种,选用Altex为母本,川油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系统选育,培育出早熟、稳产、优质、成熟期熟相好、耐迟播、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早熟油菜新品种赣油105,于2020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015—2016年度江西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江西省油...  相似文献   

17.
1棉田多熟高效栽培主要配套模式适宜于城郊棉区推广的多熟高效栽培配套模式共有三大类型。第一类:夏收作物与棉、菜套种型,其中有小麦—棉花—叶菜;小麦—棉花—根菜;大麦—棉花—叶菜;大麦—棉花—根菜;油菜—棉花—叶菜;油菜—棉花—根菜;蚕豆—棉花—叶菜;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生产调查,分析总结了近年来陕西省小麦种植区以小麦为主发展多熟种植的形式及效益,并指出了不同地区麦田多熟制开发的趋势和潜力,对于促进陕西省麦田多熟制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17,(6):41-43
针对川东北两熟制稻区季节性用水矛盾突出、传统的水稻育秧移栽方式劳力成本高和水稻前作油菜、小麦秸秆处置困难等问题,集成了一套以选用优良品种、油菜、小麦秸秆全量翻埋还田和水稻因水直播等为核心的油麦茬杂交稻节水省本高效生态栽培技术模式,取得了水稻省本增效、避旱节水和油菜、小麦秸秆轻简高效还田等效果。  相似文献   

20.
“薯-稻-稻”轮作模式下双季稻施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