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2016年3月4日,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昆明办事处落牌于云南长江绿海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举行了以开发水生竹为核心的功能竹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云南竹子资源丰富,有300多个品种,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昆明办事处的成立推动了竹类新品种的国际登录工作,从专业角度提升云南省的绿色产业内涵、生态文明形象,且对云南  相似文献   

2.
龙丹竹新品种‘花龙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6月5日,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成都市望江楼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一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的花笋、花秆、花叶竹子,公园方技术人员称其为花龙丹竹。经进一步查证,得知该竹栽培居群是1960年3月8日从四川省邛崃市的野生居群引种而来。1988年,易同培教授将其定名为龙丹竹(Dendrocalamus rongchengensis Yi et C.Y.Sia),并在《竹子研究汇刊》上正式发表[1],模式标本存四川农业大  相似文献   

3.
《世界竹藤通讯》2014,(3):47-47
6月4日,望江楼公园与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签订合作,在望江楼公园合作成立"国际竹类栽培品种(成都)登录园",开展优质功能竹的引种、驯化、培育、展示以及竹类新品种的国际登录工作。望江楼公园是我国最早收集竹种的专类公园、人工栽培历史最长、种类最丰富、竹种变异多,非常适合设立为竹品种登录园。  相似文献   

4.
国际栽培植物登录体系和法定栽培植物登录体系均为当今国际公认的栽培植物权利保护的权威手段,因而被各个国家或地区所普遍采用。在对国际两大栽培植物登录体系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申报、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及其工作情况进行了阐述,目的在于帮助有竹子分布和竹子栽培地区的各级政府以及从事竹业管理、研究、教育、生产、加工、贸易的机构、组织、企业或个人了解和掌握国际栽培植物登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规则,这对竹类新品种的国际登录实践甚至整个竹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对花叶唐竹4种叶色表型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花叶竹类的栽培和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花叶唐竹2年生分株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全绿、绿底白纹、白底绿纹、全白4种表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生理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别观察绿色叶肉细胞和白色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4种表型间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差异显著,且随着叶片绿色面积比例的下降而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花叶唐竹绿色叶肉细胞的细胞器排列紧凑且十分完整,叶绿体发育健全,膜系统完善;在大多数白色叶肉细胞中,没有发现完整的叶绿体,而是发育不良的叶绿体和白色体; 4种表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率呈正相关,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负相关;全白叶片由于缺乏PSⅡ光反应中心,原初光能转化能力低下,且无法进行光抑制的一系列自我保护反应。【结论】花叶唐竹白色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发育缺陷导致其叶绿素合成受阻,进而影响光合能力,使其净光合速率全为负值,且其自我保护机制较差,强光下易被灼伤,故需要予以适当遮荫。  相似文献   

6.
‘神农红’ Fargesia murielae ‘Shennonghong’属于竹亚科箭竹属Fargesia Franch.emend.Yi的神农箭竹F. murielae (Gamble) Yi。2020年10月发现于湖北神农架神农顶景区服务站的人工栽培居群中。该竹特征与神农箭竹近似,区别在于其秆为淡红、红或紫红色,极具观赏价值。该品种于2020年12月通过了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新品种国际登录认证,国际登录号:No. WB-001-2020-049。  相似文献   

7.
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的理论基础是由国际权威组织正式颁布实施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及其相关理论支撑体系;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实践的有效开展则有赖于国际栽培植物登录权威体系的建立、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的组建和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规则的制定。据此,文章系统介绍了《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的相互关系,国际栽培植物登录权威(ICRA)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法定植物登录权威(SPRA)的相互关系,申报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及其资源基础,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申报与批准,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工作的组织形式、操作方法、阶段性成果及发展趋势,旨在为世界各产竹国、产竹区和从事竹资源研发、培育、生产、加工、交流和利用的机构、企业及个人开展竹类栽培品种国际登录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花皮单竹’属于竹亚科单竹属Lingnania McClure的单竹Lingnania cerosissima McClure变异株,经多年选优、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种。‘花皮单竹’为大型合轴型丛生竹,秆高6~8 m,直径4.5~6.5 cm;全秆和部分竹枝具黄绿相间条纹,全秆被厚白蜡粉。而单竹秆型相对较小,其秆高3~7 m,直径2~5 cm,竹秆通体绿色,不具条纹,幼时被白蜡粉。经10年的繁育观测,其性状稳定,适宜于年均温17~20℃、年降水量1 000~2 000 mm、海拔6 00 m以下的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9.
长沙地区3种优良观赏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沙地区观赏竹的引种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这3种竹的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竹发笋期在4月初,花秆早竹和花毛竹在3月中下旬,历期均为20~25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同一竹种不同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的平均每株母株发笋数分别为1.09、1.85和1.16株;造成3种观赏竹退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初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盛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为机械损伤和营养缺乏等,而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主要是营养供应不足;3种观赏竹3个不同时期萌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均较好地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过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3种观赏竹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均优于末期,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萌发笋为宜;3种观赏竹幼竹昼夜生长均呈现一定节律,且夜间增长量均高于白天增长量。  相似文献   

10.
‘花秆实心竹’Fargesia yunnanensis ‘Huagan Shixin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箭竹属Fargesia Franchet的昆明实心竹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2000年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的昆明实心竹栽培居群中,是昆明实心竹栽培型Fargesia yunnanensis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选优、分离、培育而成的竹类新品种。‘花秆实心竹’与昆明实心竹的关键区别在于其秆具有宽窄不一的金黄色条纹,秆箨紫色纵条纹不明显,且近无毛。‘花秆实心竹’是很好的笋用、材用竹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给单枝竹属Bonia Balansa种质资源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依据,对广西单枝竹属资源及其分布开展调查,并进行了秆型、秆高、叶长、叶宽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单枝竹属竹种资源丰富,在25个天然居群共收集单枝竹B.saxatilis、芸香竹B.amplexicaulis和箭秆竹B.saxatilis var.solida等2个种、1个变种的106份种质;单枝竹属竹种在广西集中分布在21°57′~25°57′N,111°06′~106°29′E,海拔100~800 m之间的岩溶地貌区,呈现箭秆竹、单枝竹、芸香竹自北向南天然分布规律,单枝竹、芸香竹分布存在重合现象。秆型存在4种类型:1直立且秆梢挺直型;2直立但秆梢钓丝状下垂型;3攀援型;4匍匐型。秆高、叶长、叶宽形态差异显著,单枝竹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叶宽、秆高、叶长;芸香竹和箭秆竹依次均为秆高、叶宽、叶长。单枝竹属资源及其表型变异丰富,具有种质挖掘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条纹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Shimadake’属于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 Zucc.的紫竹P. nigra (Lodd. ex Lindl.) Munro,为紫竹种下一栽培品种,特征与紫竹近似,区别在于其秆上有宽窄不同的纵向条纹。若秆紫色则为绿色条纹;若秆绿色,则为紫色条纹。该竹最早(1972年)发现于日本岛根、广岛,后引入美国、法国栽培。2017年在中国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首次被发现,后引入都江堰栽培,至今特征稳定、生长良好。该品种已于2021年4月通过了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新品种国际登录认证,国际登录号:No. WB-001-2021-050。  相似文献   

13.
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园(ICRGB)是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是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ICRCB)授权集中保存世界各地竹栽培品种活体标本的专门设施与场所。一个合格的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园,应当能够满足竹种质资源的收集、竹栽培品种活体标本的保存、竹品种的繁殖和定向培育、优质竹品种的展示和宣传、竹品种国际登录的技术服务等专业功能需求。根据国际惯例,申请者需向ICRCB提交申请书和承诺书,只有当ICRCB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正式批准后,才能合法设立和建设ICRGB。文章详细介绍了ICRGB的概念、基本功能以及如何申请、规划建设及日常的管理任务等,可为相关机构申请建立ICRGB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实践中,常常遇到许多专业术语语义不明、翻译困难等问题,给竹类栽培品种国际登录申请者及相关工作人员造成困扰。为便于准确使用登录用语、提高登录工作效率,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中心(ICRCB)组织相关专家,以《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第八版和第九版附件《术语表》为基础,结合竹类植物的具体实际,编撰了这套适于竹品种国际登录的《术语表》并介绍了每个术语的基本含义。该《术语表》中的术语排序,是按汉语拼音的字首字母排列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15.
‘黑秆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Heigan Hou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 et Zucc.的篌竹P.nidularia Munro。该竹2014年发现于四川省崇州市鸡冠山镇肖家纸槽(厂)的篌竹(白夹竹)原料基地林中,是刚竹属的篌竹变异植株经进一步选优、分离、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品种。‘黑秆篌竹’与其近缘分类群篌竹栽培型P.‘Nidularia’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为绿色;后者秆为灰黑色。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月20日,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种叫肿节竹的竹类,该竹类竹竿平均高1.5 m,秆紫褐色,每节分枝数3~5,节间平均长15 cm,属官山保护区竹类新纪录种,也是宜春市竹类新纪录种。肿节竹学名为Arundinaria oedogonata(Z.P.Wang et G.H.Ye)H.Y.Zou ex G.Y.Yang et C.  相似文献   

17.
硬头黄竹为西南地区特色丛生竹品种,以硬头黄栽培群体特异性种质资源为材料,首先收集优良无性系,然后进行株系筛选和品系比较,最后进行大区试验并使其性状稳定。选育的硬头黄竹新品种"竹海硬头黄",平均单株秆重12.67 kg,纤维素含量58.78%,纤维长度2.0 mm;木质素含量21.18%,灰分含量2.21%。秆重、纤维含量及纤维长度比普通栽培种分别提升了24.35%、11.00%、13.40%;木质素、灰分含量比普通栽培种分别下降了6.25%、16.44%,是优质、高产的丛生竹新品种。选育的"竹海硬头黄"是西南丛生竹优良的种质资源,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方竹属植物属于优质笋用竹类,历史上一直受到竹子从业者的喜爱和推崇,因而人工栽培比较广泛,并涌现出大量特色鲜明的栽培品种。截至目前,中国已提交13个方竹属新品种的国际登录申请,共涉及5个不同竹种。经资料审理、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其中10个竹品种获得了国际登录认证。文中介绍了这10个方竹属竹品种,并阐述了其国际登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曼歇甜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anxie Tianzhu’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的勃氏甜龙竹(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Munro) Kurz,1998年发现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的勃氏甜龙竹栽培居群中,是勃氏甜龙竹栽培型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变异植株经进一步选优、分离、培育而成的优质笋用竹新品种。‘曼歇甜竹’与勃氏甜龙竹栽培型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秆形更加高大、粗壮,秆高15~17 m,直径10~16 cm,梢头下垂,2级分枝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绿色,产笋量达7 500 kg/hm2以上;而后者秆形相对较小,其秆高10~15 m,直径10~12 cm,梢头极度下垂,2级分枝不反抱主枝;秆箨初期红棕色至鲜黄色,产笋量在6 000 kg/hm2以下。  相似文献   

20.
正"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因具有君子之风,无论在中国现代园林还是古典园林,竹林之景都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然而与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相比,直至20世纪初期,我国关于竹子艺术造景手法的专著仍较匮乏。有感于此,我国植物学家陈松河先生于1998年起展开相关学术研究工作,历经10余年,在结合专业知识与相关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将自身多年来对观赏竹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即《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一书。该书共4章,分别为:竹类植物概述;中国竹文化概述;观赏竹资源介绍;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