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冠层耕层协调优化及其高产高效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密植是挖掘玉米高产潜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密植倒伏和早衰问题长期制约着玉米密植高产的潜力挖掘,特别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本研究明确了密植倒伏、早衰、产量低的原因是冠层耕层的不协调,提出了冠层耕层同步优化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构建了技术体系,主要包括:(1)以产量性能为核心的冠层分析体系及其定量指标和动态监测系统;(2)以土壤与根系合理空间分布为指导的“深耕层、降容重、匀分布、培地力”的耕层优化体系;(3)冠层生产力与耕层供给力协同优化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多种关键技术,包括:(1)以改耕层促冠层为核心的“改方式、改时间、培地力”的深松耕作关键技术;(2)以改冠层提耕层为核心的“抗倒、抗冷、防衰”的化控技术;(3)以调冠层保耕层为核心的“调行距、调耕作、调肥水”相结合的密植技术。在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构建了“深耕层一密冠层”、“控株型一促根系”及“培地力一高肥效”的不同方式的3项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东北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密植高产中,创造了高产典型,而且在大面积高产高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玉米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结合玉米科研和高产开发实践就中国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发阶段的具体技术、技术实质、技术创新点、高产攻关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明确了今后实现进一步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在对玉米进行遗传改良的同时对玉米进行密植和营养(群体冠层的和土体的)同步改良是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实现玉米产量潜力持续增进、实现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要闻     
<正>6次刷新全国纪录玉米高产高效途径被验证玉米是我国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10月7日,在新疆昌吉州奇台总场举行的"玉米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绿色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说,通过持续开展玉米高产潜力研究,明确了亩产1500公斤高产形成机制,提出"密植增穗,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增加花后群体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为核心的产量突破途径,已连续6次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大豆合理冠层结构、提高大豆单产水平,针对目前大豆栽培技术群体结构冠层性能指标不具体,田间管理措施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中以黑龙江省主推品种合丰50 为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冠层光辐射动态特征及产量指标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栽培技术大豆不同生育期具有合理冠层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模式表现为高产模式,产量分别为256.01kg/亩和230.4kg/亩;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为逐渐升高,鼓粒期分别保持在6.69和6.67;群体平均叶倾角小垄密植表现低高低趋势,在鼓粒期为27.99°,大垄密植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为32.89°;散射和直接辐射穿透系数都表现降低趋势,在鼓粒期小垄密植分别为0.008和0.00、大垄密植分别为0.01和0.003;小垄密植和大垄密植群体消光系数在不同时期随着天顶角的增加逐渐增加,在鼓粒期天顶角为67.5°时消光系数分别为1.07和1.12。因此,大豆大垄密植和小垄密植在中国东北黑土区是主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郑单958、沈单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耐密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叶向值增大,叶倾角、冠层透光率降低;在同一密度下,耐密玉米品种的叶倾角较小、叶面积指数和叶向值较大、冠层透光率高;耐密品种群体冠层结构合理,增产潜力大.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反应截然不同,所以获得高产的适宜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浙秋豆2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浙秋豆2号的高产高效栽培,选择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两个因素,布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浙秋豆2号各个生育阶段的历期都有减少,全生育期明显缩短。迟播是浙秋豆2号株高变矮、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种植密度对这些性状的影响不明显。分析表明,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早播密植能够极显著地提高浙秋豆2号的产量。通过对不同密植程度种植的浙秋豆2号的冠层下光强规律的观察分析表明,在密植栽培条件下,浙秋豆2号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遮荫程度较高,冠层的透射率降低,对于提高浙秋豆2号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量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国内玉米生产中需要密植、抗病新品种,通过密植来提高群体产量。发达国家玉米生产上种植密度达到90000~105000株/hm~2。农民从过去种植稀植大穗品种,改为种植密植品种。为此,在新品种选育上以选育耐密、抗病、高产为玉米育种目标,同时新品种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密植,收获时茎秆直立,不倒伏,农艺综合性状优良。1选育过程2010年以自选系D99为母本,以自选系DF64为父本  相似文献   

8.
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环境友好是当前玉米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玉米耕层障碍、秸秆处理难和群体质量差三大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出了玉米推茬清垄精播技术。该技术在前茬秸秆堆积地块,可对播种带的行内进行推茬清垄、播种带中间深松、深层施肥、小双行错位精量播种等多项作业过程,通过机械一次性完成,构建了玉米以推茬清垄精播为特点的机械化密植轻简栽培技术体系。在我国玉米主产区进行该技术示范推广,证明该技术可改善土壤耕层条件,提高玉米免耕直播的播种质量,并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能量消耗及预防秸秆焚烧,实现了玉米增产、降本、控焚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探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光温利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对密度的响应,以期为陕北灌区春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以东单60 (中晚熟)和大丰30 (中早熟)为试验材料,设置45,000 (D1)、60,000(D2)、75,000 (D3)和90,000 (D4)株hm-2 4个种植密度,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分布、物质生产与转运、光温利用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大丰30和东单60分别在90,000株hm-2和75,000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产量18,787.5kghm-2和16,953.0kghm-2,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37.7%和41.4%,且高产下大丰30籽粒含水率较东单60低11.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明显提高,上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增大,而中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下降且东单60降低幅度高于大丰30,下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无显著差异。对于光能辐射利用而言,大丰30花前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较东单60分别高7.9%...  相似文献   

10.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 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 ULDC, CK) 4种处理,研究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耕层构造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数据分析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能够优化土壤三相比(P 0.05),春玉米播种前0~10 cm土壤三相比以全实耕层构造为宜, 10~30 cm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春玉米收获后20~30 cm土壤三相比的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优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构造。虚实并存耕层构造能够增加春玉米吐丝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P 0.05);其中春玉米根重密度增幅7.47%~97.09%,根长密度增幅6.62%~112.04%,根表面积密度增幅9.80%~125.07%,根体积密度增幅40.11%~151.97%。虚实并存耕层可以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P0.05),增幅18.19%~34.86%,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降低;还增加群体生物产量(P 0.05),增幅5.18%~11.30%;和提高收获指数(P 0.05)。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改善土壤三相结构和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的最优耕层结构,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2个密植型和2个稀植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设计5个密度,雨养旱作条件下,研究比较两种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抗旱性和耐密性突出,在低降水量年份仍可耐受6万~8万株/hm2的较高密度,并且获得12 836.1~13 914.0kg/hm2的较高产量,比稀植品种承玉10高产处理(4.8万株/hm2)增产15.7%~25.4%,增产显著.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高产处理的群体特征为:叶面积指数(LAI)高,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达0.5以上,密植品种8万株/hm2时穗部透光率与稀植品种4.8万株/hm2时相当.选育推广抗旱耐密高产玉米品种对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区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局部化控夏玉米冠层结构、荧光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紧凑型玉米品种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在高、低两密度条件下,拔节期采用局部化控方式塑造玉米冠层,并研究了该冠层结构特征及对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化控处理后化控部分植株变矮,穗下部节间变短(穗位下降)、穗上部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增粗,使玉米群体形成"波式"冠层的同时,群体LAI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中...  相似文献   

13.
齐辉 《种子科技》2023,(11):35-37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拥有较长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种植技术逐步创新,玉米年产量显著提升.大田玉米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玉米种类和特点,突破了传统种植方法的限制,能够促进玉米植株完成光合作用,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营养物质,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目标.文章简要论述了玉米矮化密植高产的原理,重点探讨了大田玉米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产栽培中,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确定玉米最适种植密度是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则是玉米高产育种、栽培发展的趋势。本试验对多个玉米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密度试验,以期为玉米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适合密植的玉米品种进行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我市进行密植通透栽培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为改变我市"玉米海"的生产模式,我们实施了本项试验。  相似文献   

16.
密植型玉米品种灌浆速度快,抗病抗倒性强,轴细、粒大、产量高,除黄淮海夏玉米区大面积种植外,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东华北春玉米区也同样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适应范围很广,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实施密植高产机械化生产 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为探索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玉米产量与效益协同提高,分析了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与单产增加的关系、不同产区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增密种植的增产效果以及子粒机械直收技术的优势,构建了以筛选耐密抗倒适合机械化生产品种、密植增穗增产、提高群体整齐度、构建高质量群体、全程机械化作业、强化规模种植与统一管理、实施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2013年起被农业部遴选为全国玉米主推技术,在全国玉米主产区推广,创建了一批高产高效典型。其中,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2014年在新疆兵团71团创造了18 414kg/hm~2的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净利润达到24 118.2元/hm~2,实现了玉米高产与高效协同,为玉米生产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玉米生产提供了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田间密植诱导抽穗期玉米叶片衰老时的光合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理解田间密植是否诱导抽穗期玉米叶片衰老以及衰老叶片的光合作用规律和机制,本研究以玉米"先玉335"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栽培密度对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光环境、比叶重、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以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冠层内的光强大幅降低,尤其穗下第4叶;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比叶重降低。同时,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的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栽培密度增加而下降。不同栽培密度下穗位叶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未发生明显改变,而高密度下穗下第4叶OJIP的J和I相的相对荧光产量较低密度有提高趋势。高密度下,穗位叶和穗下第4叶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降低;不过,穗位叶胞间CO2浓度降低,穗下第4叶胞间CO2浓度增加。我们认为,田间密植条件下异质性光环境可以迅速诱导抽穗期玉米冠层下部叶片(如穗下第4叶)衰老;该过程中,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不是光能吸收和电子传递,而可能是碳同化。  相似文献   

19.
超级玉米杂交种‘鲁单818’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超级玉米品种的培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发是当今作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现有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基础上,从耐密植和综合抗性入手,以选育抗逆性强、耐密、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的自交系为核心,创新性采用乌克兰新材料和孤雌生殖、小群体改良等育种新技术,历经10年,选育出了超级玉米新品种‘鲁单818’。系统阐述了‘鲁单818’选育的技术路线、过程及品种特性,探讨性分析了超级玉米品种的选育目标和方法。同时,在多年高产创建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鲁单818’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组装集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减少玉米增密后对玉米植株产生的不利影响。以‘郑单958'为实验材料,本试验设置了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和双行交错稀植种植3种种植方式,设置3个处理:8.33万株/hm2,12.1万株/hm2和15.1万株/hm2,研究高产夏玉米合理的种植模式。本试验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了根系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棒三叶总面积,提高玉米冠层顶部的日光截获率,将绝大部分的光截获并促使净光合速率(Pn)提前达到最大,在中午强光时进行午休,保护强光下的叶片光合系统免受破坏,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双行交错种植(SHJC)比单行种植(DH)增产3402 kg/hm2,增产39.83%;比宽窄行种植(KZH)增产2774.7 kg/hm2,增产30.26%。双行交错种植在保证玉米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单株的竞争,保障了个体发育潜力的发挥。双行交错种植方式显著改善了玉米群体的冠层光分布、提高了光合特性,提高了玉米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双行交错种植方式下15.1万株/hm2的玉米产量表现最佳。这为黄淮海地区玉米高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