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农民、农业、农村三个维度分析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包括以突破传统农业发展观念为核心、以创新现代农业制度体系为根本和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临泽县现代农业可持续提供参考,通过调研分析,在介绍临泽县发展现代农业做法及成效的基础上,针对临泽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即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县域农业产业结构;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关键环节,持续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全产业链发展为最终目标,大力提升县域农产品加工能力;坚持以集约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3.
简述重庆市开州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机化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开州区农机化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去库存,实现农机均衡发展;以体系建设为重点,优服务,强化农机引领作用;以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降成本,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促融合,满足多样化需求;以设施改善为重点,补短板,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构建"互联网+畜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贵州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为例,分析当前贵州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贵州省构建"互联网+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意义,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吉安市从构建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扶持机制、发展模式入手,探索实践发展循环农业的情况,并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深入调研国内和彭水县红薯产业,全面了解红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薯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提出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协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走科技合作兴农、精准政策引领、现代经营管理、集团发展共赢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持之以恒地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中华薯业强县"的目标,助推彭水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多个品牌价值较高或时效性较强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样本,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理清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关联性要素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其高质量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构建了以关联性要素和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约束条件和逻辑起点,以"信息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为核心动力,以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基本保障,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为价值体系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农业产业现状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提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最后对全乡的农业产业发展提出思考,为贫困地区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是以先进的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户为生产基础,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打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局面的关键一环。因此,通过对武定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武定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作指导。  相似文献   

10.
华山地区居民对土石流灾害认知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后,云林县古坑乡华山地区,因为豪大雨侵袭而造成土石流灾害.为防止灾害及促进农村发展,乃由政府部门投入数亿元设计风险管理与社区发展计划.以华山地区为例,列举出居民对土石流灾害的认知,以社区总体营造方式结合农村文化,成功地发展地区性的咖啡产业之过程.旨在探讨当地居民对于土石流灾害与灾后产业发展之认知,首先以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等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居民对于土石流灾害成因和影响的认知,并利用社经因素来分析不同的认知群体.  相似文献   

11.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14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该文以湖北省嘉鱼县鱼岳镇和官桥镇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与生态因子,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体系与表征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与适宜性评价分级,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研究结果表明,鱼岳镇与官桥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平原为主的鱼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适宜性明显高于以丘陵为主的官桥镇,鱼岳镇应以城镇化区为重点,官桥镇应以迁村并点为主要方向,通过不同分区间的空间整合,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合理引导与规划布局,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俊锋 《土壤通报》2011,(2):267-272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水平上,千岛湖镇在合理的生态功能规划下,各种景观类型分布趋于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固,同时,随着林地的不断较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境质量下降;景观内部均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能力;边缘效应降低;生态系统组分单一化。  相似文献   

13.
亳州烟区农田耕作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亳州市谯城区是皖北主产烟区,本文利用谯城区2007—2010年期间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 1 134个农田耕作层土壤样点数据和2013年补采的90个典型烟田数据,测定分析了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的有效态含量,旨在为烟区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的含量分别介于0.43~12.00、0.04~4.00、0.50~56.00和1.30~67.00 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1.82、0.77、12.83和15.84 mg/kg,含量总体上较高,仅12.3%的土壤缺锌,主要分布在十河镇、双沟镇、古城镇、龙阳镇、赵桥乡、关堂镇,这部分烟区可以酌情考虑增施锌肥。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位于环首都经济圈腹地的河北省三河市为研究区,分别建立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物元,分析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工业用地)适宜性。三河市土地适宜性物元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园地、林地适宜区分别占三河市土地总面积的31.66%、1.65%、0.81%。耕地适宜区南部分布密度大于北部地区;园地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高楼镇中部偏东及段家岭镇丘陵盆地;适宜林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山麓黄土庄镇、段甲岭镇南部地区。②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工业用地适宜区分别占三河市土地面积的22.82%、26.36%、7.56%。城镇居民点适宜区形成主要交通干线扩展的格局;农村居民点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居民点适宜区的外围;工业用地适宜区环首都产业带布局特点明显。基于以上物元分析结果,研究提出了三河市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对厦门市的环境特征分析,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健康、安全和发展这3个概念引入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厦门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生态健康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发展指数的计算,最终得出各城区的生态城市评价综合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评价与分析是从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发展3个方面将城市规划引向重建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2)在厦门生态城市的评价中,岛内城区与岛外城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的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岛外的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3)生态导向下的生态城市是集自然与人类影响于一体的和谐平衡的复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功能为基础进行城市的布局,以生态功能区划来引导区域的建设模式,让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毛卫东  马晓冬  杨春宇 《土壤》2008,40(6):898-902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和空间优势,使其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域。但过渡性、动态性和城乡交错性导致其在旅游用地上存在较多的规划滞后和管理无序现象。长期以来,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旅游、城郊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空间界定一直存在争议,直接影响了旅游用地的科学规划、评价和管理。本文首次将城市边缘区范围明确到城郊、乡镇和边界地区三个层面,运用社会变迁时空模型理论(space-time model of social change theory)相应归纳出城郊风景区、环城游憩带、旅游园区和旅游卫星镇等主要旅游用地类型及特征,并就各自的开发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推进市场圈层,对旅游小城镇保护性开发,提升同质化产品的质量,以及实施刺激开发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建设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管理机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开展活动四个方面,提出了社区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15,他引:37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农用地以及城镇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其分布变化则更多地与农用地距城镇的距离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该文还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浅论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传统的河道护坡会破坏生态,加速人居环境的恶化,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应研究和实施生态护坡,建立满足岸坡稳定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和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生态系统。生态护坡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遵循水力稳定性原则、生态原则和回归自然原则。通过试验验证生态护坡设计原则,校正设计参数,优化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开发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榆林市农业生态科技园为例,阐述了农业生态科技园的内涵与设计原则,分析了本区设立科技园的优势,它集科技农业示范、干旱区生态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并结合农业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相互协调发展,以沙产业为中心,突出干旱区特色,同时提出了产业园的管理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