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外自然老化法和5种加速耐潮湿试验方法对2种竹质人造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均有明显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干燥和沸煮对板材性能的影响最显著,对于同一种方法处理后的试件,横向上性能降低幅度比纵向上大,静曲强度较弹性模量降低更为显著。15个月的室外自然老化法试验结果接近于6 h水煮-冰冻-干燥法的试验结果,板材性能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逐渐变小,还需放置更长时间进行分析比较,以真正反映竹质人造板的耐潮湿性能。  相似文献   

2.
华杰琼  罗法三  许民 《森林工程》2015,(1):46-48,127
本研究是以生物质燃气为热处理介质对落叶松板材进行热处理,处理温度为210℃,处理时间为4 h,检测分析落叶松板材热处理后对室外耐久性、物理力学性能及室内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后落叶松板材的室外耐久性和室内抑菌性均有改善,尺寸稳定性提高,除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略有提高,其它力学性能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施胶量、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3个因素对复合竹碎料板物理力学性能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热压温度是影响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较佳工艺参数为,施政量12%,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22min,板材物理力学性能能满足混凝土模板材料性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研究竹材和蔗渣刨花板的耐候性,以及室外自然老化和加速老化的关系。结果表明,3年或5年的室外陈放与DIN法和BS法条件程度相近,ASTM法剧烈于大气条件;非本质原料的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胶粘剂的种类以及气候特征是板材耐久性的关键;性能下降幅度随使用(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竹编胶合板,是用黄篾编织成竹席,经干、涂胶、热压而成的一种人造板材具有幅面大、纵横方向物理力学性能差异小、强度高等特点。当前广泛用于农具、包装箱、家具制造、建筑、活动房屋等方面,代替大量木材。我们从1981—1983年,先后对全省主要生产竹编胶合板地区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阔叶树小径材热压干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翠仙 《木材工业》2001,15(1):15-17,22
通过对荷木和米槠两种华南地区常用阔叶树小径材薄板材热压干燥工艺的研究,探讨热压干燥工艺参数对小径材板材干燥质量(包括密度,厚度压缩率,尺寸稳定性及部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热压干燥工艺可以大大改善小径材的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稻壳粉被广泛地应用于聚合物复合材料,但对这些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研究得还很少。本文研究了两种稻壳粉/聚乙烯(RH-PE)复合板经过两年室外自然老化以后的性能变化。试件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没有变化。但在试验结束后试件的亮度增加了23%以上,总色差变化9个单位以上,意味着消费者当初挑选的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傅立叶红外(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试件表面发生了氧化反应,老化后红色板材产业明显的C=O峰,但黄色板材的C=O峰并没有明显变化。两种板材都显示木素纤维素减少和聚乙烯的无定形区域减少。图7表4参16。  相似文献   

8.
运用ASTM D1037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方法对一种公交车底板上的竹木复合材料新产品进行6个周期循环老化研究.分析了板材的耐水性、尺寸稳定性、各项力学性能值在加速老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老化后该种竹木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出一般的力学性能和老化周期的函数方程.研究表明:老化过程中板材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的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老化过程对纵向抗弯强度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对纵向弹性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竹质废料加工的竹刨花和不同物理吸附材料制备了竹刨花基复合板材,研究了其对甲醛气体的吸附特性、吸声性能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竹刨花复合板材对气体甲醛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竹刨花与活性炭复合而成的板材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同时,吸附材料与竹刨花复合后对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无不利影响,且还能改善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此,该研究为室内环境净化提供了一种新材料,而竹刨花来源于竹材废弃物,将其有效利用可缓解对木材的需求压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提高桦木板材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扩大其使用用途为目的,着重研究了桦木中施加强化剂后对其显微结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今后扩大其木材利用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稻壳/聚乙烯复合材的自然老化与紫外光加速老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稻壳/聚乙烯复合材的室外自然老化情况进行1年多的观察,并对相同材料进行实验室紫外光(UV)加速老化,研究材料力学性能变化,并通过傅里叶红外波谱(FTIR)分析探讨老化机制,力争寻求二者之间的初步对应关系.自然老化试件在气温较低和日照时间较短的前5个月内(冬季)颜色基本没有变化,经历盛夏之后颜色发生显著变化,变化幅度与实验室加速老化1 500 h的结果相当.与自然老化相比,加速老化500 h后即可明显表现出各种化学特征的变化趋势,但在以后的1 500 h里没有再发生显著变化;而自然老化12个月后试材表面才有显著化学变化.老化首先使稻壳/聚乙烯复合材的颜色发生较大改变,表面化学性质变化也较早开始,但无论自然老化还是加速老化在短时间内对材料力学性能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竹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竹粉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主要原料,通过造粒、模压工艺制备竹塑复合材料,研究竹塑配比、相容剂用量、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容剂用量和热压温度对板材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相容剂用量和热压温度的提高,板材各项力学性能呈上升趋势.综合生产成本、效率和节能等因素,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竹塑配比7:3、相容剂用量6%、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12min.  相似文献   

13.
木材在户外使用过程中受到太阳光辐照易发生光老化,进而影响使用寿命。在木材光老化表征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木材光老化程度需要进行多方面性能的综合评价。因此全面阐述光老化表征方法以及性能评价,有助于为不同使用环境的户外材选用提供指导。文中分别介绍了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2种表征方法,总结了在2种表征测试过程中光源、温度、雨水等环境因素对木材光老化的影响;归纳了从木材组织结构、化学组分、物理和力学性能等方面对木材光老化的评价,并提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14.
用低分子量酚醛树脂胶对意杨旋切单板进行浸渍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热压压力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分析各压力水平下板材的密度、含水率、顺/横纹抗弯弹性模量、冲击韧性等物理力学性能,得出符合要求的热压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热压单位压力3.5 MPa,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5 min/mm条件下,板材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林景武 《林产工业》2001,28(3):19-21
介绍了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的主要制备工艺,并对该树脂在室外型中密度纤维板中的使用条件如热压参数、施胶量、板坯含水率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压制的中纤板的物理力学性能达到GB/T11718-1999室外型中纤板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竹碎料混凝土模板易霉变的缺陷,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了板材防霉性能与其密度的关系,同时采用五种防霉剂对竹碎料进行降糖防霉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板材密度与防霉性能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自制NPFB防霉剂效果理想,压制的防霉竹碎料混凝土模板物理力学性能达到JG/T3026—1995建筑工业竹胶合板模板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7.
柠条刨花板制造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拧条刨花板的制造工艺,得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拧条刨花板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探讨了主要工艺条件对板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证明:利用拧条作原料生产刨花板是可行的,板材的性能与木质刨花板相近。  相似文献   

18.
云南甜竹材性分析及开发利用价值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南甜竹化学成分、纤维形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云南甜竹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甜竹化学组成、纤维形态、物理力学性质3个方面的性能指标满足制浆造纸、建筑材料、人造板材等工业对原料的要求,属较好的植物纤维原料,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大型丛生竹种。  相似文献   

19.
以洋麻纤维和聚丙烯纤维针刺毛毡、橡胶板为原料,以PE(聚乙烯)胶膜为胶黏剂,利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热压因子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板,测试其物理力学性能,选出较优热压工艺参数。然后加入橡胶板,通过优化热压因子,采用二次成型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与一次成型工艺制备的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物理力学性能作对比。探究制备洋麻纤维/聚丙烯/橡胶板复合板材时,不同热压温度、时间和压力对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得出较优热压工艺。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浸渍了酚醛树脂的木材刨花制造耐水性刨花板,探讨了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和热压压力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温度150℃、热压压力3.0MPa、热压时间25min时酚醛树脂浸渍型刨花板可获得较佳的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