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江西岩泉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该森林公园的景观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研究表明,景区景观旅游资源可以分为8个主类、16个亚类、32个基本类型,景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达68个,岩泉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特色显著;通过对各景观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可以得知该景区的游憩价值较高,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2.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07-19910,20049
为深入挖掘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六冲、龙潭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色,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2个国家标准,通过分析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六冲、龙潭景区的旅游资源构成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对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六冲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单体定量评价、旅游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公园旅游资源丰富,有峰谷石崖景观、溪瀑景观,森林景观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Ⅳ级旅游景观5个,Ⅲ级6个,Ⅱ级14个,Ⅰ级4个;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为41.3分,达Ⅰ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标准。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质量结构等方面对颖河-白沙水库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拥有31个亚类9、3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其中生物景观类最为齐全,具有国家划分的全部4种亚类和11种基本类型,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颖河-白沙水库区域旅游资源基本上以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类景观为主,同时具有较多地文和人文景观资源的风景区。对该区域旅游资源体系进行质量评价,总体得分为62,属于三级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并对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综合评述。广义的森林旅游资源评价,根据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表达形式及评价目的可大体分为经济评价和质量评价。其中,经济评价体现了森林旅游资源的经济属性,而质量评价则综合体现了森林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全面、系统的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必要基础,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和景观资源调查。制定评分标准和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一般涉及森林旅游景观资源和开发建设条件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陕西太平森林公园林景资源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是森林旅游开发的依据,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在深入调查陕西省太平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森林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太平森林公园从景观资源、森林资源、康复休疗3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为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也进一步完善了森林景观资源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6.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与前提,景观评价同时关系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和可持续性。该文利用乡村景观评价系统对连江县山兜村的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景观规划的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乡村景观资源,明确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劣,揭示乡村景观问题,进行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基于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怀柔区三岔村景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岔村吸引力和承载力较高,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和条件,但经济活力低下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为该区域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进行乡村景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建华  陈端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83-12287
旅游景观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评价。根据郭来喜的旅游景观分类分级系统,常德市主要旅游景观共270余处资源单体分为3个景系9个景类和52个景型,并按景型规模大小分为“景域”、“景段”、“景元”进行旅游景观综合评价。常德市旅游景现生态类型多、组合配置好、文化底蕴厚。  相似文献   

9.
应用模糊数学法对贵清山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得出主要结论:贵清山旅游资源以岩溶地貌景观、峡谷景观和森林景观为主体特色,并且具有非常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良好的原始状态。同时指出其存在旅游开发不足、挖掘深度欠缺及基础条件差等劣势。  相似文献   

10.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诗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46-16448
[目的]探讨我国东南区和西北区丹霞地貌区域特征及其成因。[方法]以福建省和甘肃省作为我国丹霞地貌的代表区域,选取福建省武夷山、永安和甘肃省本康、张掖等典型地点,通过实地考察,对比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的丹霞地貌在形态特征、物质结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上的地域差异,并对造成地域差异的内外营力要素和时间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我国境内发育的丹霞地貌区域差异显著。福建省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多发育临溪丹崖赤壁、一线天等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地貌景观,而甘肃省则表现为"顶圆、檐突、身陡、麓缓",发育温带干旱—半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结论]我国丹霞地貌的地域差异性是在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地貌外力的分带性和发育过程的周期性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杨载田  邓运员  刘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5-1617,1717
从交通区位条件、建设大南岳旅游的发展契机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方面分析了白果古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认为其旅游资源的特点在于乡村田园山色与丹霞风光交相辉映;人杰地灵,名人荟萃,且多具传奇色彩;三大红色旅游资源品牌交相辉映。强调了白果古镇乡村旅游开发必须进行科学定位,塑造品牌,突出乡村主题,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黎森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43-18045
指出风景资源是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的根本,客观正确的风景资源评价是确定森林公园开发方向的基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首先对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出其森林景观特色鲜明、品位较高,林间景象缤纷多彩,山水地貌景观组合良好以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特点,进而采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国家标准,对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君武森林公园的开发价值,突出了其森林美学、科普教育、康疗保健、旅游文化以及旅游经济价值,以期为君武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罕见的人文景观,符合当前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地域。在对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森林公园规划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为保护区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展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认为,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及开发条件总评价值为44.24分,符合一级森林公园标准,且开发条件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及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特点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天津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旅游资源系列开发的对策,并重点阐述在开发有形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无形旅游资源的潜力,展望了天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趋向-型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规划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浙江省临安市南天目山为例,总结出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规划方法: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向,以扭转资源劣势;通过借用旅游区区外景观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与区外旅游区的联动开发,以增强旅游吸引力;通过观赏场景转换,以提升普通景观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将旅游区小的特色加以扩展与强化,以突显易被认知的特征;将某些旅游设施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增强特色;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大地景观化平常为独特等。这些手段可改善和促成旅游资源非优区向旅游开发优区转变,从而使这类区域变得较有开发价值。表1参10  相似文献   

17.
王薇薇  沈守云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54-255,258
论述了湖南大学开发利用校园旅游景观资源的必要性,在分析校内旅游景观资源的类别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低碳技术是实现园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及文献,从园林的组成要素(地形、植物、园林建筑、水体)几个方面出发,论述了低碳技术在园林地形的塑造、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园林建筑材料的选用、园林水体的建设与后期管理、园林中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得出建设材料的选用、园林植物的选择、废弃物的再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对建设低碳园林至关重要,旨在为建设低碳园林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红色旅游不仅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拓展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的新增长点,更是爱同主义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红色旅游是将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新疆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提出新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沙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沙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条件3项指标的累积得分为38.9,达到二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其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得分20.9,各旅游资源之间关联性极强,说明该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环境质量得分为9.0,说明该公园康复休疗水平高,适宜开发度假、疗养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