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冬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68-6968,6986
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当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彭慧蓉  钟涨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2-5744
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的两大战略选择,但二者并非可以兼得,甚至会形成相互制约。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表现为2个方面:客观方面技术进步导致我国边际就业弹性加速下降和传统产业的就业挤出效应,从而既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会,又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主观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满足不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使自身享受不到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减缓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要以社会保障为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第三产业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入手,对有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05-14706,14711
针对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的主要因素,如剩余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城市对农村人的"歧视"及制度障碍等,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进城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内在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守忠  郇刚 《山东农业》2002,(10):21-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据2000年底统计,济宁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20.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数为9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为了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我们对济宁市影响和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存量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制约因素和关键制约因素,分析了人力资本存量低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毛广雄  胡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02-6004,6057
以赣榆县为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些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3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策,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心乐  钟悦之  刘影  莫晓宇  涂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0-1156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基于江西省国民总收入、农业总收入、社会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力总量因素,引用并改进劳动力转移模型,拟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总体上不断上升,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5.
游钦  胡宇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49-445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农民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分析其进城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来揭示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新文 《农技服务》2010,27(6):798-79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时代的产物与体制的结果,当前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歧视性意义;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当前应该提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分别引入了技术学派的"定额法"和经济学派的边际生产率法,探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的计算方法与农村失业现实及失业率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苏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79-6181
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有效途径,并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后遗症"的解决对策: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吸引优质劳动力就近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预防"与"治疗"并举,宏观控制"城市病"的发生和发展;鼓励具有特殊文化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城市农村双向努力,缓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