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濉溪县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主要活动层在耕层,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增减与期间降水量、蒸发量呈直线相关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和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均与湿润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30cm不同层次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时,需降水或补充灌溉13.6~39.0mm方可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当湿润系数为0.47时,耕层土壤含水量可以维持在基期水平。耕层土壤含水量蒸减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蒸减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可用指数曲线拟合。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后,连续10.7~38.3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2.
濉溪县50个小麦生产周期平均降水量274.1mm,雨日47.3d,蒸发量955.3mm。2010-2012年平均地表水2.2亿m3,浅层地下水2.1亿m3,埋深降至3.0~4.5m。旬降水量、雨日和蒸发量、降水过程与旬次呈抛物线关系。播种期、分蘖越冬期和拔节孕穗期降水20mm以上的保证率为66%、24%和58%。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水量略有减少,全生育期和返青至抽穗期雨日减少趋势明显;越冬期、返青至抽穗期、抽穗成熟期和全生育期蒸发量明显减少。耕层土壤含水量增长与雨前含水量、过程降水量多元直线相关,含水量消退与雨后含水量、无雨时段蒸发量多元相关。干旱7周期4遇,涝渍8周期1遇。因此,应蓄水保墒,及时人工增雨,适时补充灌溉。  相似文献   

3.
对用热量平衡法测定的土壤蒸发及同时测定的降水量、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含盐量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蒸发量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土壤处于常湿状态;月蒸发量的大小主要由太阳辐射、空气湿度等条件决定;该地虽属湿润气候,但夏季干燥度的月变化甚大;土壤含盐量的日变化及铅直分布均取决于土壤蒸发量;降水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但降水过大会使含盐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高博  吉奇  孙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9-8290,8332
利用桓仁县1953~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干燥度和伊万诺夫蒸发量等分析方法,对桓仁县58年来温度、降水和土壤蒸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桓仁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降水为下降趋势,暖干化趋势明显;月土壤蒸发量与降水量一样具有峰谷变化,土壤蒸发量5月最大,1月最小;58年来年土壤蒸发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95mm/10a,土壤蒸发量除夏季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各季为增加趋势;土壤蒸发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若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年降水量增加10 mm,土壤蒸发量将分别减少3.58、1.20、1.51、2.48和2.48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关系,为防涝抗旱提供依据.[方法]对濉溪县2011-2012年逐日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0~60 cm土壤含水量与深度二次曲线相关,低点随含水量增加而下移;20~30、60~100 cm土层含水量与月度二次曲线相关.入渗深度与过程降水量、雨前表土层含水量正相关,入渗速度与雨前表土层含水量负相关,雨后耕层含水量与入渗深度正相关.雨后表土层含水量及变化与雨前表土层含水量和降水量对数正相关,雨后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变化与雨前10~20 cm土层含水量和降水量正相关.[结论]濉溪县常年降水量略有不足,要补充灌溉,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6.
以滨海盐碱地33年生刺槐纯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土壤水盐年份变化,分析年际降水与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同期含盐量低,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雨季表层土壤同期含水量高,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随蒸发量的增大,表层土壤含水量逐渐低于深层土;年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6%;土壤含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含盐量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层之间含水量与含盐量呈负相关;不同土层之间含水量相关性显著,在3月份0~20 cm表层土与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34 1<0.05);不同土层之间含盐量相关性显著,差异不显著(P=0.125 2>0.05)。  相似文献   

7.
延庆春玉米播种前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玉米春季生产,分析了2008~2019年春玉米播种前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并对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月份的土壤含水量呈现“两低一高”现象,与上年冬季降水量和当月的蒸发量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当月降雨量呈现不确定关系,与当月的风速不相关;4月份土壤含水量呈现波动现象,与气象因子无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合理、科学的旱地作物种植策略提供参考,对2017—2021年西秀区开展土壤墒情监测积累的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点代表区域旱地土壤墒情总体经历下降期(1—3月),土壤相对含水量从66.62%下降到49.61%;上升期(4—6月),土壤相对含水量从56.69%上升到79.38%;平缓下降期(7—12月),土壤相对含水量从65.4%下降到58.79%,共3个变化阶段。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0~60 cm土层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10 cm的土层土壤墒情对主栽作物玉米、高粱、马铃薯和油菜都有影响,但总体未达到造成农作物减产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吉林省长岭县1956—2005年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等气象、水文资料对长岭县干旱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社会经济干旱指标,对长岭县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降水量趋势、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蒸发比、土壤含水量、水文干旱指数及社会经济需水与供水进行分析,得出长岭县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长岭县干旱以气象干旱为主;1956—2005年共发生6次气象干旱,平均每7~8年发生1次;季节性气象干旱平均每2年发生1次;每3~4年出现1次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决定于用水量的多少,可人为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长期传统耕作引起的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豌豆的出苗情况、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2015年试验区降水充沛,免耕地膜覆盖更具优势,免耕覆膜处理的小麦产量较传统耕作提高了11.64%。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0~30 cm土层豌豆全生育期内免耕覆膜处理、覆草免耕处理的含水量分别较传统耕作有所增加,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5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中的传统耕作覆盖地膜处理、免耕覆膜处理、覆草免处理耕处理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分别较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提高了7.1%、5.8%、3.6%。说明在2015年降水条件下,实施地膜覆盖或者免耕秸秆覆盖有利于豌豆高效利用水分及高产。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主要固沙灌(乔)木林地水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对毛乌素沙地流动风沙土、天然油蒿和鼻柏灌丛及沙柳和樟子松人工林下0cm-100cm风沙,1997上4月-1998年10月水量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cm-100cm的土层内,土壤贮水量没有明显的贮水稳定层。流动沙丘各土层之间贮水量的变率,1997年差异较小,年平均为5.5%;1998年明显增大,年平均值为17.0%,并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0%.油蒿群落土壤贮水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0cm-80cm的土层内,尤其是0cm-20cm土层变动明显,0cm-100cm土层内年均变率为16.2%;樟子松和沙柳人工林地两年贮水量变率各层次之间差异最小,年均变率分别为18.7%和14.7%;臭柏群落土壤贮水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0cm-60cm或0cm-80cm的土层内,并且以0cm-20cm和40cm-60cm土层变化较明显.土壤贮水量的变幅大小,同时受降雨量及降雨时空分布的影响,1998年度的变率明显高于1997年度。各样地土壤贮水量季节变化一般出现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4月,第2个贮水高峰值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此期间是该地区的雨季,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6.7%,成为土壤水分的恢复补给时期。5月-7月上旬,植物进入生长盛期,耗水量增加,加之降雨补给较少,形成第1个主要失水时期;8月-10月,降雨量逐渐减少,气温和地温较高,植物枝叶茂盛,土壤蒸散量大,形成第2个失水时期,生长期内土壤总贮水量,有植被的沙地较流动沙丘低约100mm-200mm。沙地水量平衡研究结果表明:流沙的年蒸散量最小,两年平均为191.38mm,并且1997年的蒸散量大于1998年约32mm。油蒿、沙柳、樟子松、臭柏样地的蒸散量均大于流沙,而且表现出1998年度大于1997年度的特征(除樟子松外)。4种植物中,以臭柏群落蒸散量最高,年均255.25mm,其次是沙柳,年均值为277.624mm,油蒿和樟子松年均蒸散量分别为263.28mm和246.225mm。4种植物的年均蒸散量均小于同期降雨量334.3mm(均值),基本能够维持土壤水量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土壤耕层重构与灌水对棉花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威县试验站设置5个处理,分别是CK(旋耕),常量底墒水(675m~3/hm~2);T1,旋耕,高量底墒水(1 200m~3/hm~2);T2,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T3,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花铃期超量灌水(1 800m~3/hm~2)模拟涝灾;T4,土壤耕层重构,高量底墒水,中后期不灌水;2016年降雨量偏大,各处理只灌底墒水。调查测定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棉花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T1在干旱年份(2015年)能提高籽棉产量,在多雨年份(2016年)增产效果不明显。耕层重构提高棉田土壤20cm以下土层蓄水保墒与缓冲调节能力,在暴雨(模拟)条件下不致形成涝灾,在干旱条件下深层土壤水分上移供棉花生长需求。T2棉花苗期与蕾期生长慢,花铃期生长快,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干旱年份(2015年)与多雨年份(2016年)分别较对照籽棉产量增加27.0%与8.7%,T4处理2年较对照分别增产14.6%与10.1%;T3与T2处理2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现出较强的耐涝能力。土壤耕层重构是棉田节水增产的有效耕作措施,具有抗旱耐涝作用,可有效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3.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9,他引:60  
 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直接或过腹还田 )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秸秆过腹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 N贡献较大 ;耕层土壤速效 P含量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 ;耕层土壤速效 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该试验条件下 ,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量统计分析表明 ,化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其次为秸秆直接翻压还田。适宜的秸秆直接还田量、秸秆过腹还田量与化肥 N配比 (试验中每公顷用量分别为 60 0 0、1 50 0和 1 0 5kg)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 N的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为该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源和有机肥源的合理再分配利用 ,秸秆、牛粪与化肥平衡配施 ,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设置(园艺地布微垄覆盖、秸秆覆盖和清耕)3个处理,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园艺地布微垄覆盖渭北旱地矮化苹果根域土壤贮水、果园耗水、果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降水欠水年、平水年园艺地布微垄覆盖果树生育期果园0~30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分别比清耕处理提高6.88%、8.02%,比秸秆覆盖处理提高1.64%、2.92%,显著提高了果树根系主要分布层土壤贮水量与供水能力,增强了对果园深层土壤贮水的调蓄作用,对深层土壤贮水的调蓄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其对果园土壤贮水平衡状况的影响与果树生长发育中后期降水量密切相关。园艺地布微垄覆盖增加了果园耗水量,改变了果园耗水结构,在欠水年、平水年与清耕相比显著减少了无效蒸发,减少量为26.94 mm、26.50 mm,同时与清耕相比显著提高了果树蒸腾耗水量,提高16.57%、12.09%,蒸发量和蒸腾量与秸秆相比皆无显著差异。园艺地布微垄覆盖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欠水年、平水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清耕提高9.32%、5.49%,但果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秸秆相比皆无显著差异。园艺地布微垄覆盖可作为渭北旱地矮化苹果栽培体系中的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镇赉县土壤墒情与温度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工作是抗旱减灾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通过对吉林省镇赉县不同深度及不同监测地点的土壤墒情温度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镇赉县各时期平均含水量在6.3%~18.8%,全年普遍较旱,土壤含水量均在15%以下;春季土壤温度上升较快,但期间有较大幅度波动,平均土温差距较为明显。为镇赉县土壤墒情合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草原地区光伏电站投产使用后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降水、气候环境和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发生改变的问题,以内蒙古中部地区典型草原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及试验的方法对单次降水事件中光伏电板对雨水的再分配作用进行量化,并对光伏电板下不同位置土壤水分蒸散量及大气温、湿度进行逐日测定。最终通过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光伏电板下土壤水分和土壤蒸散量对降水事件的响应过程,确定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光伏电板对地面水分收集产生了重新分配,光伏电板前檐下方由于电板的汇水作用降水量较未架设电板处平均增加了111.33 mm,电板遮挡下方降水量较未架设电板区域显著降低;2)光伏电板下各土层体积含水率整体高于未架设电板区域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其中对照处0~10 cm土层体积含水率分别占光伏电板前檐下方和电板拼接缝隙下方土层体积含水率的47.61%和38.08%。光伏电板下的2个螺栓下方和电板后檐下方的土壤累积蒸发量仅为3.52、2.76和2.91 mm,均低于未架设电板区域的土壤蒸发量;3)光伏电板下0~10 cm和10~20 cm 土层蓄水量与降水量的回归系数R2分别为0.716 6和0.829 2,表层0~20 cm土层蓄水量受降水影响较为明显。光伏电板下土壤累计蒸发量与降水量拟合R2为0.771 6。土壤逐日蒸发量与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且随时间推移相关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林下土壤蒸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地杨树人工林林下土壤蒸发的变化特征及规律。【方法】以永定河沿河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法测定其林下土壤蒸发量,同时应用主成分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2010-2011年生长季内土壤蒸发量分别为155.4mm和209.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42.4%和41.5%。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大气因子,当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时,土壤蒸发与土壤温度和大气因子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结论】沙地杨树人工林林下土壤蒸发作用较强,并且主要受到土壤水分的限制,同时大气因子和土壤温度对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寿光设施菜地土壤养分累积与农产品硝酸盐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寿光市中南部7个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分析了其地下水、土壤理化性状和农产品氮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寿光市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耕层土壤未出现酸化现象,pH值平均为8.10;耕层土壤EC值平均为0.339 mS/cm,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著线性相关(R2=0.7429);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9 g/kg,57%调查样本的有机质含量超过30 g/kg;土壤0~150 cm剖面中硝态氮累积曲线呈近似"S"型,在90~150 cm土层中大量累积,而铵态氮的累积则呈明显的"S"型变化趋势,主要在90~120 cm土层累积;速效磷、速效钾累积曲线均呈现"倒L"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明显降低,90 cm土层下速效钾累积量大于速效磷;所调查21个农产品样本中硝酸盐平均含量为109.34 mg/kg,最高含量为176.09 mg/kg。而农产品未出现明显的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19.
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4—9月,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量;利用ETgage模拟蒸散仪监测林地局部蒸散量,对比分析长沙丘陵地区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土壤蒸发随气象因素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结果 表明: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土壤蒸发总量约为192.15 mm,日均为1.05 mm;不同空间位置上,阳面、绝对阴面、...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