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土地退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最基本的资源,伴随着荒漠化的日趋严重阴山北麓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也日益加重。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从影响土地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选出23个因子,以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11个旗(县)的186个乡(镇)苏木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因子,为退化土地类型区划分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明确生态退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是有针对性开展生态调控修复的前提。围绕生态功能退化、自然驱动力、经济社会驱动力,运用地理信息再编码叠加分析技术、生态分区技术等,构建生态退化驱动空间分布识别模型,并以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为例,基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退化空间差异性分析,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提出重点治理、调控治理、预防治理、维护治理的生态修复分区策略,并根据生态功能退化自然驱动与经济社会驱动复合空间分布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具体的生态调控修复方案。结果显示,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浑善达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包括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克什克腾旗、多伦县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部分区域,植被、地形、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其防风固沙功能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英德、阳山、乳源、连州4县(市)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将石漠化土地划分为4个等级。在分析石漠化土地现状特征、植被退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退化土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年5月7日和1998年5月5日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以及2005年4月13日中巴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预处理.根据各地类光谱特征,以决策树分类方法剔除非盐碱地类信息,构建土地退化指数模型,获取研究区土地退化等级分布信息并分析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5年,研究区重度退化土地比例由12.7%增加为20.5%;中度退化土地由39.5%降至18.2%;轻度退化土地等级由17.7%上升为40.2%;无退化土地则由30.1%下降为21.1%,总体呈现为重-轻-重的动态变化趋势.提出滨海盐碱土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方法,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上地退化(荒漠化)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辽西北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土地退化十分普遍且较为严重。在影响土地退化的诸多因子中,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是导致该地区土地退化重要原因。该地区退化的土地主要表现为三化:即土壤的贫瘠化、沙化、干旱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退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利用统计资料对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的现状、类型和成因加以分析,因地制宜提出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旨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以赫章县草地为例,运用"3S"技术,获取不同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南部,草地分布平均坡度在15°~25°之间的占70.11%,是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多发区。各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面积占比、草地退化占比和草地石漠化占比分布走向一致。随着坡度的上升,不同石漠化等级的草地退化发生率和不同退化等级的草地石漠化发生率逐渐增加,坡度是影响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黑土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气候、土壤侵蚀、病虫害等因素综合分析了黑土地退化的特征和原因,并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宣传、搭建平台、土地轮作、防治侵蚀等手段,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全球变化的深入研究,作为地质灾害的一种类型——土地退化,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地污染等土地退化主要驱动因素,物理退化、化学退化、生物退化等土地退化过程,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与评价及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土地退化是青藏高原严重的渐发性自然灾害之一.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江河源头区、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分析该区土地退化态势的基础上,利用区位指数法探讨了土地退化的基本格局.目前该区形成了以沙化型退化、黑土滩型退化和鼠害型退化为主导,其他类型(冻融侵蚀型退化、毒杂草型退化、虫害型退化、盐碱型退化及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等)发育不等的土壤退化体系,具有退化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程度的严重性、发展的快速性、危害的长期性、影响的深远性.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土地退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极重度退化区(玛多、达日县)、重度退化区(曲麻莱、称多、玉树、同德、泽库、班玛县)、中度退化区(治多、杂多、囊谦、兴海、玛沁、甘德、久治、河南县)和轻度退化区(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4个土地退化等级区域.  相似文献   

11.
耕地产能评价对于耕地资源保护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及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常州市钟楼区的耕地产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候、自然因素和技术水平综合指标的耕地产能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钟楼区耕地产能等别分为6等和7等,其中6等地占比达到97.55%,等别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区内部街道低、外围地区较高的格局;耕地产能整体空间集聚性显著,各街道(乡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呈现组团式,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耕地自然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钟楼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土壤养分元素为主导因素,pH值、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水条件为次要因素。因此,应从增强耕地自然质量、提高耕地技术水平等方面制定提高耕地产能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赵中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5-1798
农田土地权属的流转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状况,并成为我国农田景观格局衍变的主要因素,将社会、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通过农田土地流转的途径表现出来,并最终影响了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的衍变。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的组织与结构的衍变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因农田区域内农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农田景观空间重组;二是乡村区域农田与建设用地之间流转所引发的农田景观衍变;三是农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流转所诱发的农田景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3.
以镇赉县为例,以1990、2000、2006年3期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应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数量格局变化,应用景观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90~2006年间镇赉县农业用地增加,生态用地减少,耕地增加是以草地减少为代价;湿地退化、盐碱地扩展、水资源环境与变化直接影响盐碱化发展;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简单,景观异质性降低,向结构简单的人工生态系统发展。结合统计数据分析,镇赉县土地利用格局演化受自然因素胁迫,人为因素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方向应该是增加生态用地,建立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The livelihoods of farmers are responding to the mi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result in many changes in the landuse pattern and landscape, and the farmer's attitude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pecifically in the land degradation. In order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rmers' response to the mi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land degradation, the authors surveyed 120 household in three villages in the black soil zon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feedback of the questionnaires, the authors established a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land degradation was impacted by farmers behavio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in the city of Zhaodong. And the main factors acted on the land degradation were the agricultural labour education level, the transfer of the labour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terials, and the land scale management.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topic.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效率,完善其监测体系,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耕地质量监测成果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通过空间统计学、空间叠加等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分区布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壤、地貌、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以及耕地质量渐变类型等因素,从化区共划分为26个耕地质量监测区。依据空间分层抽样原理,结合研究区内国家标准样地、沟渠、道路、村庄、基本农田等因素在空间上对监测样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111个监测样点。经统计检验表明,监测样点在总体耕地分等单元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此建立的县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可为自然资源部门的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张祖群 《农学学报》2015,5(3):63-70
文章辨析了草原退化与土地荒漠化2个概念,草原退化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最终演变为土地荒漠化。选取鄂尔多斯草原与坝上草原2个北方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概述其现状,两者均发生生态退化现象。从自然机制上说,自然气候、降水、土壤、植被、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易发生的生物灾害等均是导致其退化的原因。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的草原退化的人为原因表现出一致性,例如不合理的开垦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挖掘中药材,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工程建设等。退化机理表现为:自然地理因素决定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人文地理因素进一步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这样导致草原退化,反作用于人类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因此,从草原退化演替规律、定牧的原则、制度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文章认为草原畜牧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以草定畜”与“草畜平衡”制度,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鄱阳湖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自然条件、人为土地利用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为评价单元,对鄱阳湖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格局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认识了鄱阳湖区各县不同脆弱因子在区域内的相对差异性,从而为各地在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证方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刻画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布差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科学管控“非粮化”,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检测、交互作用检测等方法揭示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水平为19.42%,以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为主。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与耕地本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政策环境4个维度的因子均显著相关,而地形、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连片度是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农业产业类型“非粮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多数因子对耕地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的驱动方向相反,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表明,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需要管控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总量并客观分类处置,本研究为“非粮化”分类监测和客观处置提供了参考,为低山丘陵区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耕地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分析不同区域耕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其影响机制、摸清耕地资源状况,对于把握耕地资源利用的科学决策、实现耕地产能提升,特别是支撑省域土地整治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及经济投入、效益反馈等社会统计数据,建立构成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的指标体系。根据粮食作物单产对耕地生产力分级,并结合以往区划确定耕地生产力区。在深入剖析耕地生产力与其构成素要素之间的复杂、高维、非线性关系基础上,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U-矩阵面板以及变量位面对评价单元耕地生产力6个自然要素、5个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高维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空间聚类,识别不同空间格局下耕地生产力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直观反映耕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变化的敏感分布区域,并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校正。最后,将聚类结果与耕地生产力分级结果叠加,并结合综合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进行适当调节,确定耕地生产力亚区。【结果】不同省域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经济投入、效益反馈方面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而将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均聚为6类。以此为依据,将中国耕地生产力划分为10个耕地生产力区、24个亚区,其中耕地生产力区包括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华南丘陵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高原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耕地生产力亚区是根据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可视化特征和空间聚类结果对耕地生产力区的区域优势及限制因素的细化及简要说明,并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校正,最终建立起中国耕地生产力分区系统。【结论】分区综合考虑了由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及耕地压力指数共同构成的区域耕地生产力主导因素及关键问题,分区系统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表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耕地生产力要素分区与敏感区域识别的科学有效方法,通过空间可视化与要素聚类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的耕地生产力现有优势、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疆吐鲁番市农业用地为例,选则了自然、社会和区位因素为定级因素,借助Mapgis软件,将研究区农用地分为5个级别,旨在对今后的定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此次应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农用地定级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