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新型硝化抑制剂NP对黑土无机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新型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微胶囊(NP)对黑土中无机氮(NH4+-N、NO3--N、NO2--N))转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宜黑土的最佳施用量,可为进一步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室内培养的试验方法,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温度25℃条件下,设不施肥、单施尿素、尿素+0.5%硝化抑制剂、尿素+1%硝化抑制剂、尿素+3%硝化抑制剂5个处理,其中,施肥处理的N使用量均为0.6 g/kg(土),硝化抑制剂的使用量为纯N用量的比例,测定了NP不同用量对土壤NH4+-N、NO3--N和NO2--N含量以及p H值的影响,并评价了NP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施用NP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均显著单施尿素处理,NO3--N和NO2--N含量均显著单施尿素处理;土壤NH4+-N含量与土壤p H值呈正相关;NP不同用量处理的土壤NH4+-N、NO3--N和NO2--N含量以及p H值差异均不显著;NP显著抑制了土壤NH4+-N向NO2--N的转化,进而降低了土壤NO3--N的含量。综合评价,推荐NP的使用量为纯N用量的0.5%。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养殖池塘为对象,取池塘的底泥和上覆水,采用对照组、添加沸石、酶抑制剂、芽孢杆菌、沸石与酶抑制剂组合、沸石与芽孢杆菌组合6种处理组,于实验室内进行5个月培养,每月测定1次上覆水中NH4+-N、NO3--N和NO2--N含量,同时对实际养殖池塘上覆水中NH4+-N、NO3--N和NO2--N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两池塘上覆水体中NH4+-N和NO3--N含量随采样时间不同而变化,实际池塘与室内对照组两者含量相差不大;NO2--N含量在室内外及不同处理、不同采样期两池塘变化都很小且含量很高。芽包杆菌、沸石既能减少上覆水中NH4+-N含量,也降低了NO3--N含量。酶抑制剂处理组虽然使NH4+-N含量下降最多,但其上覆水中NO3--N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养殖池塘为对象,取池塘的底泥和上覆水,采用对照组、添加沸石、酶抑制剂、芽孢杆菌、沸石与酶抑制剂组合、沸石与芽孢杆菌组合6种处理组,于实验室内进行5个月培养,每月测定1次上覆水中NH4+-N、NO3--N和NO2--N含量,同时对实际养殖池塘上覆水中NH4+-N、NO3--N和NO2--N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两池塘上覆水体中NH4+-N和NO3--N含量随采样时间不同而变化,实际池塘与室内对照组两者含量相差不大;NO2--N含量在室内外及不同处理、不同采样期两池塘变化都很小且含量很高。芽包杆菌、沸石既能减少上覆水中NH4+-N含量,也降低了NO3--N含量。酶抑制剂处理组虽然使NH4+-N含量下降最多,但其上覆水中NO3--N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素形态对番茄幼苗碳、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番茄幼苗生长及其根系、叶片碳氮积累动态对无机氮(NH4+-N、NO3--N),氨基态氮(Glycine)的不同响应。【方法】 采用2个番茄品种(‘申粉918’、‘沪樱932’),水培条件下设置相同氮浓度(3.0 mmol•L-1 N)的NH4+-N、NO3--N、Glycine(甘氨酸)3个处理,测定番茄幼苗株高、干物质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根系叶片碳氮含量和植株总氮量。【结果】 在无机氮(NH4+-N、NO3--N)和氨基态氮(Gly-N)存在的营养介质中,番茄幼苗在处理前期(如处理后8 d或16 d)的株高、生物量、植株总氮量等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其后则表现为NO3--N>Gly-N > NH4+-N,处理间差异显著,且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Gly-N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NH4+-N培养导致番茄根系活力显著下降。不同氮素形态对番茄叶片的全碳含量影响不大,而NH4+-N、Gly-N处理则显著提高了番茄根系全碳、叶片及根系全氮含量,且NH+4-N处理的增加效应大于Gly-N处理。在处理前期(如处理后8 d或16 d),植株全碳积累量表现为NO3--N>NH4+-N>Gly-N,而其后则表现为NO3--N>Gly-N>NH4+-N;植株氮吸收量均表现为NO3--N>Gly-N>NH4+-N。【结论】氮素形态不同,对植物产生的生理效应不同。氨基态氮(Gly-N)也可以成为番茄生长的氮源。不同品种对氨基态氮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养殖池塘水体主要水质因子周年变化的测定与比较,探讨异育银鲫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测定水体中总磷(TP)、磷酸盐(PO43--p)、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和铵态氮(NH4+-N)的含量.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TP含量的全年变化范围为0.10~1.00 mg/L,12月至次年2月的含量较低,仅为0.10~0.12 mg/L; PO43--P的全年变化范围为0.03~0.67 mg/L,6-9月含量较高,为0.20~0.67 mg/L;NO3--N的全年变化范围为0.02~ 6.75 mg/L,最高值6.75 mg/L出现在8月、11月;NO2--N的全年变化范围为0.01 ~0.60 mg/L,8月呈现最高值(0.60 ±0.01) mg/L;NH4+-N的全年变化范围为0.37~ 2.90 mg/L,5-8月含量较高;溶解态无机氮(DIN)的全年含量为1.06 ~9.19 mg/L,从全年的氮平均含量进行考查,NO3--N、NH4+-N、NO2--N分别占DIN的56.63%、38.08%、5.29%;氮/磷在5月、11月出现2个峰值.说明异育银鲫养殖池塘的水体氮和磷的营养含量受光照、水温和鱼体活动等影响.  相似文献   

6.
NO3--N与NH4+-N配比对热带地区水培荆芥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热带地区秋冬季水培荆芥营养液配方中的NO3--N与NH4+-N的合理配比,为水培荆芥的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叶菜B配方为基础配方,设计营养液中NO3--N与NH4+-N的5个不同配比即NO3--N:NH4+-N=5:5、6:4、7:3、8:2和10:0,分析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处理荆芥的产量、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不同NO3--N与NH4+-N配比对水培荆芥的生长和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NO3--N:NH4+-N为6:4和7:3时,植株生物量最大;增加营养液中NH4+-N的比例,可以显著提高荆芥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含量;NO3--N:NH4+-N为7:3时,荆芥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最高;NO3--N:NH4+-N为8:2时,荆芥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O3--N:NH4+-N为7:3时,荆芥的硝酸盐含量最低.综合各项指标,NO3--N与NH4+-N的配比为7:3时对水培荆芥最适宜.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设计3个氮素配比:N1(所施氮素全部为NO3--N),N2(NO3--N∶NH4+-N=7∶3),N3(NO3--N∶NH4+-N=5∶5)和3个土壤水分处理:W1(田间持水量的75%~85%)、W2(田间持水量的65%~75%)、W3(田间持水量的55%~65%),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茼蒿株高、产量、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形态氮素配比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茼蒿株高,但茼蒿的产量、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水分的增高呈先增高后降低;N2和N3处理时,W2处理的茼蒿叶绿素、全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W1和W3处理;同一水分条件下,提高NH4+-N比例均能显著提高茼蒿株高、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全N含量,但茼蒿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NH4+-N比例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综合认为,最优的土壤水分和氮素组合为W2N3。  相似文献   

8.
研究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在室内水泥池不同养殖密度下,水体环境因子和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一个倒池换水周期中,养殖组1和养殖组2的磷酸磷(pO434-p)、硝酸氮(NO3--N)、亚硝酸氮(NO2--N)和氨氮(NH4+-N)等离子物质的浓度和细菌、弧菌和异养菌数量均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通常在换水后9d或12d达到最高,再次换水后降到极低值.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下,PO43--p、NO3--N、NO2--N和NH4+-N等离子浓度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低密度养殖池中细菌数比高密度养殖池的细菌数显著更高.养殖水体中的pO43--p浓度与异养细菌数呈负相关关系,NO2--N浓度与细菌数量和弧菌数呈正相关关系,NO3--N浓度与细菌数、异养菌数和弧菌数呈负相关关系,NH4+-N浓度与细菌数、异养菌数和弧菌数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开展海马室内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养殖水体中含氮废水的去除方法,对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DG-3的脱氮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好氧条件下,分别探讨菌株DG-3去除NH4+-N和NO2--N的能力,以及多种环境因子对该菌去除NH4+-N和NO2--N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在混合氮源系统中的脱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菌株DG-3在以柠檬酸钠为碳源、p H8.5、C/N为15、30℃、150r/min培养条件下,在24h时对NH4+-N和NO2--N的降解率分别为99.09%和98.04%。在混合氮源脱氮系统内,NH4+-N在前12h内的去除率比在单一NH4+-N为氮源的培养基中提高了12.94%,同时可完全降解NO2--N。结果表明,菌株DG-3能利用多种氮源进行脱氮作用,在养殖水体脱氮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唐文菊  赵庆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125-6126,6145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影响。[方法]用营养液培养法,先对健康植株进行缺氮培养,再提供NO3--N与NH4+-N2种不同形态的氮肥,待生长稳定后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形态的N对植物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不同。NO3--N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其活性除在最高施用水平50 mmol/L受到抑制外,随着施用水平的升高而增强;NH4+-N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O3--N处理百合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酶活性普遍高于NH4+-N处理,但NH4+-N处理百合叶片中还原性糖含量普遍高于用NO3--N处理。[结论]硝态氮是西伯利亚百合生长较好的氮素形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广西岩滩水库不同养殖类型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沉积物磷分布特征和释放潜力,为科学发展库区养殖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岩滩库区选择非养殖区(T0)、投饵网箱养殖区(T1)、生态网箱养殖区(T2)和围栏养殖区(T3)各3个站位,于2016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和12月(冬季)分别采集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以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法(SMT)测定各种形态磷含量.[结果]不同养殖类型区域表层沉积物磷含量差别明显,整体上表现为T1/T2>T3>T0,T1和T2的沉积物磷含量差异仅表现在投饵季节(夏季和秋季).不同养殖类型区域沉积物中的铁铝磷(Fe/Al-P)和钙磷(Ca-P)比例差异明显,且二者通常呈反比关系;无机磷(IP)的比例虽然最高,但各养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P>0.05).T0只有Fe/Al-P比例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T1各形态磷比例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T2的Ca-P比例无季节差异,但冬季的Fe/Al-P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T3只有Ca-P比例表现出季节差异,其他形态磷均不存在季节差异.各形态磷与总磷(TP)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P与TP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2)达0.9632;而有机磷(OP)与TP的相关性最低,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5785.[结论]各种养殖类型均可提高库区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和释放潜力,尤其生态网箱养殖在冬季对磷的释放潜力提升作用最明显.在库区开展水产养殖时即使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也要注意在不同区域实施轮养,避免局部水域因营养盐累积而造成底质恶化.  相似文献   

12.
对嘉陵江不同断面营养盐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N为1.11 ̄4.18 mg/L,年均值2.16 mg/L;TP为0.03 ̄0.67 mg/L,年均值0.14 mg/L。不同形态N、P营养盐浓度存在季节性差异,但变化规律不明显。NO3-N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占无机氮的80% ̄90%,三态无机N处于较稳定的热力学平衡状态中;流量与TN、TP年输出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6**(n=12)、0.996 3**(n=12),说明水体氮、磷主要来自于面源污染。对嘉陵江全年营养盐输出作了初步估算,对比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口营养盐排放量,表明嘉陵江全年TN、TP通量分别达到三峡库区67个主要城市污水口排放量的33.2、27.9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肥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连续2 a对塌陷地土壤复垦,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塌陷地复垦土壤的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无机肥(N+M)处理对提高土壤全氮效果最好,有机肥+无机肥(N+M)、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和有机肥(M)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处理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吕小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99-8701
通过调查青弋江芜湖段9个断面的水质状况,研究该段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氨氮浓度从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硝态氮浓度为2007年的2~3倍,氨氮浓度与2007年相比无明显差异;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氨氮和硝态氮浓度与DO浓度有较强的相关性;青弋江芜湖段水体中pH变化受到沿岸环境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有关部门保护青弋江水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氮素形态对兴安落叶松幼苗的营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幼苗为供试材料,研究兴安落叶松幼苗对氨基酸态氮(甘氨酸、谷氨酸、赖氨酸)、铵态氮(硫酸铵)、硝态氮(硝酸钙)的吸收与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对兴安落叶松幼苗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硝态氮。氨基酸态氮比无机态氮更能有效提高幼苗体内N、P、K养分质量分数,甘氨酸、谷氨酸对兴安落叶松幼苗铵态氮的供应能力与硫酸铵等效,赖氨酸态氮次之。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对兴安落叶松幼苗硝态氮的供应无明显效果。供应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后,营养液pH值显著升高;供应铵态氮,营养液pH值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大镜山水库底泥的蓄积量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抽水水库——大镜山水库底泥区面积及底泥厚度的调查,估算了该水库建库30年来底泥的蓄积量,并探讨了水库底泥中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水库中蓄积的底泥体积约为48 840 m3,湿重约为54 027 t,干重约为36 137 t。底泥中淤积的无机磷、总氮和易释放磷的含量分别约为21 8866、7 015和5 867 kg。总氮、无机磷及易释放磷的水平分布,从大坝的入水口至库尾呈明显的递减趋势;水库底泥中总氮、无机磷及易释放磷含量的垂直分布,从底层向表层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营养盐的水平分布反映了抽水水库水动力学特点,垂直变化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珠海及周边地区工业与城市发展对河流和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龙飞  刘康怀  王栎雯  严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18-2920,2924
对桂林市区湖泊木龙湖、西清湖、宝贤桥、观漪桥、榕溪桥样点湖底表层0~5 cm沉积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分析其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有机磷、无机磷、有机质、无机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总氮的平均浓度为3 363.6 mg/kg,其中氨氮是沉积物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占TN的82%。桂林市区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为230.46~291.35 mg/kg,其中无机磷占主要成分,平均占TP的78.7%。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桂林市区没有大型的有机污染源纳入,只有小部分植物残体随着地表径流汇入湖体,同时有机磷和有机氮在不断地被矿化为无机磷、无机氮。部分凹岸带已出现的富营养化现象可能与湖泊沉积物N、P不断积累并释放到水体中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模拟培养,研究了底泥氮营养的释放及上覆水体中氮营养的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扰动下,底泥向上覆水体明显地释放氮营养,而消亡的水华更可以激发底泥中有机氮的释放,底泥中有机氮的矿化释放与沉积到底泥表层的水华量密切相关。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中氮首先以铵氮存在,并快速向亚硝氮转化,此后才向硝氮转化。水中铵氮浓度高,存在时间长,是比较主要的氮形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土壤退化的修复、防沙抗沙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艾比湖流域的博尔塔拉河下游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养分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在地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显示出表层(0~10 cm)20 cm40 cm60 cm80 cm的规律;全磷、全钾含量上下层含量变化较小;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偏低,土壤贫瘠。不同植被类型在从草本向灌木演替的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全磷除外)显示出灌丛灌丛及草本草本的规律。通过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得出,在40 cm以上土层,土壤间相关性规律较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在40~80 cm土壤层,各养分指标的相关性较差,规律不显著。[结论]该区域养分含量整体偏低;土壤中的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两者在不同植被下均呈现灌木丛群落灌木及草本群落草本群落的规律。由于全钾、全磷含量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该区域土壤母质由河水沉积物构成,径流携带作用使其上下均匀,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出一种能提高坡耕地土壤保水能力和减少水土流失的途径。[方法]于2007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甘草间作(TWL)、免耕不覆盖下春小麦与甘草间作(NTW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甘草间作(NTSWL)3个处理,坡度在6~7°之间。每个处理小区底部设径流收集池。[结果]不同处理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不同,NTSWL最好,NTWL次之,第三为TWL。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NTSWL处理对减少有机质、速效N、全N和全P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径流量、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结论]免耕秸秆覆盖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