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根据鱼台县气象局1967~2009年鱼台县的降水资料,采用旱涝出现的频率分析旱涝变化的基本特征,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滑动平均和其逐年值分析降水量变化的周期特征,对鱼台县近43a来的降水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已进入1个较长的丰水周期,发生涝或偏涝的可能性增大,发生旱或偏旱的可能性减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抗涝救灾为主,但又要兼顾个别年份发生的干旱天气。  相似文献   

2.
利用安庆地区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分别运用旱、涝分级标准和降水集中度、集中期,分析安庆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及旱、涝规律。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夏季旱、涝出现年份表现出连续性和间歇性并存的特点;重涝年与重旱年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均匀;旱涝年份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降水集中度年际变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度大于西部地区;降水集中期主要出现在6月11日~7月5日,年际变率大;降水集中期较大值出现时间西部站点最早、北部站点最晚。  相似文献   

3.
汉江上游安康市近50年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1961~2009年汉江上游安康市逐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旱涝指标划分了7个旱涝等级,并对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本区的旱涝变化情况,近50年安康市由偏涝向偏旱发展,与降水量以4.9 mm/10 a的速率呈减少趋势一致。四季的Z指数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不同,春、秋季略呈下降趋势,为干旱增强趋势;夏、冬季呈上升趋势,为洪涝增强趋势。在1982~1986年间,安康市发生了明显的降水趋势转型,春秋季降水减少,夏冬季降水增多。且从1998年之后,降水表现出波动大、不稳定的特征,四季Z指数年际间波动幅度都较大,旱涝灾害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以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与涝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年、汛期、夏、秋季节旱多于涝,冬、春季节涝明显多于旱,合肥市旱涝灾害比较频繁。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年、汛期以及夏、秋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亦很显著,但是冬春季节则为5~6年的周期所取代。近年来合肥市的旱涝变化趋势是:对于春季而言,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处于偏涝阶段,年、汛期以及夏秋冬季节在长时间尺度上处于偏涝阶段,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则处于干旱时期。并诊断出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旱涝转换突变年。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和归纳商洛地区1430~2000年旱涝灾害的相关史籍材料,运用11年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商洛地区在这570年间旱涝灾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商洛地区近570年间,发生旱涝灾害的年份有340年,占59.6%,平均每1.68年发生1次旱涝灾害,商洛地区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2)近570年可分3个明显的阶段:1430~1640年的偏旱阶段、1640~1920年的旱涝相对均衡阶段、1920~2000年涝灾较多阶段,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7个偏涝或偏旱时期;(3)商洛地区的旱涝灾害还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主周期为175~205年,并且另外还有77~89年和178~205年周期,基本与太阳活动的80年和178年周期相对应,这表明商洛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这对商洛地区制定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0年间历年月、季、年降水量资料,通过"Z指数"计算、等级划分等对抚顺地区旱涝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地区旱多于涝,同一级别的旱涝类型各地差别较小,西部旱情略重于东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贵阳地区8个国家级观测站1988年~2017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来分析贵阳地区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范围内一致性偏旱或偏涝是贵阳地区夏季旱涝分布的最主要的形态,时间系数的极值出现的年份与贵阳地区发生旱涝的年份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另外,在全市旱涝总趋势一致的基础上,仍具有南北区域旱涝趋势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江苏旱涝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及承灾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江苏旱涝灾害的4种类型和成灾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江苏1990年以来旱涝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态势。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农业旱涝承灾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江苏农业经济系统的旱涝灾害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依据1962-2015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分析、突变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等方法,探讨了聊城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聊城地区年平均降水呈现不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中,春季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各季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聊城市旱涝交替发生,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962-1970年、1981-1990年、2011-2015年以干旱为主,1971-1981年、2001-2010年以雨涝为主,经历了旱-涝-旱涝-旱的变化过程。3个区域旱涝变化与全区总体上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服务"三农"及粮食生产安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采用大连市1951-2013年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水平衡及旱涝指数方法,研究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市4-10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降水有所增加,夏秋季则减少;农业需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旱涝指数呈减小趋势,气候湿润度下降。春季、秋季以干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28.6%、42.9%;夏季以涝为主,重涝频率为23.8%;农作物生长季中旱、重旱频率为23.8%,中涝、重涝频率为14.3%。大连市旱涝灾害同时存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及信息共享平台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近50年旱涝灾害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旱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资料,在当地常用旱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性的旱涝指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与旱涝气象灾害指数、水稻种植百分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月是湖北省的主汛期,85%以上中涝、90%以上的大涝均发生在这一时期;干旱每月都有可能出现,但4-9月干旱对湖北省农业的影响最大;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近50年大涝出现的频率为3年一遇,大旱为4年一遇,旱涝指数随年际的变化加强或减弱的趋势并不明显.洪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以及干旱成灾率加重趋势较为显著,其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耐涝性能较强的水稻种植面积的大量减少,而旱地面积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水利设施设备老化,河道淤积,排洪灌溉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2.
利用黑河地区1968—2015年5—9月的降水资料对时间尺度为12个月的SPI指数进行了计算,探讨了黑河地区干旱发展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8年内SPI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2007年以后总趋势在向干旱发展,2015年前后达到顶点,未来几年黑河地区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从旱涝趋势的变化周期来看,16年的时间尺度为旱涝变化的第1主要周期。2015年黑河地区处于丰水期,预计未来将逐渐向枯水期转换。干旱指数变化的突变点发生在198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转入多水年,2000年以后,趋势向少水发展,到2010年前后,再次出现突变点,气候转向湿润。从黑河地区干旱发生频次来看,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旱和重旱频次一直在增加,到2000—2010年,旱情达到最重,中旱和重旱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年代。  相似文献   

13.
田伟国  彭佳栋  沈军  李赛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6):1309-1313,1334
[目的]基于MODIS影像序列,对三峡截流前后洞庭湖面积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影像序列,分析三峡大坝建立前后,洞庭湖水体面积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同时对汛期和干旱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文观测站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自三峡大坝建立后,对洞庭湖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体面积差有很大影响;在枯水期,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线性关系较弱,而在丰水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位有较强的线性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对城陵矶水位变化过程可大致估算出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大小,为洞庭湖水体变化的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田伟国  彭嘉栋  沈军  李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41-9145
[目的]基于MODIS影像序列,对三峡截流前后洞庭湖面积变化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影像序列,分析三峡大坝建立前后,洞庭湖水体面积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同时对汛期和干旱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文观测站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自三峡大坝建立后,对洞庭湖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体面积差有很大影响;在枯水期,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线性关系较弱,而在丰水期,洞庭湖面积变化与城陵矶水位有较强的线性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对城陵矶水位变化过程可大致估算出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大小,为洞庭湖水体变化的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志静  李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77-12579,12610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标分析辽宁本溪降水趋势变化和旱涝频率及发生时段。结果表明,在近55年里,本溪年降水量倾向率为-30.749mm/10a,趋势减少165mm;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倾向率为-31.371/10a,趋势减少173mm。气候类型有所转变,由20年前是轻涝型转为湿润型。农业需水满意程度在150%以上,年平均降水盈余290mm;中涝至重涝有10年,约五年一遇;出现轻旱有5年,约十年一遇。春季中旱以下约十年二遇,中涝以上约十年一遇;夏季中涝以上约二年一遇;秋季中涝以上约十年二遇,中旱以下约十年四遇。7、8月重涝出现频率54.5%。5月和9月是干旱发生频率较高时段。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长春市旱涝的马尔科夫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对长春市近百年的旱涝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长春市近百年的旱涝特征和趋势,认为严重干旱状态在演化过程中较稳定,活跃性差;一般干旱和其它状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极易转移到其它状态,同时其它状态也易转向一般干旱这种状态;中雨年是长春市旱涝的优势状态,对下年的旱涝类型影响较大;一般雨涝既趋于活跃而又有较稳定的变化趋势;严重雨涝类型受上年旱涝类型影响较大。各旱涝状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7.
韶关盆地是广东省典型的秋旱受灾地区,旱灾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损失重。分析了韶关盆地1985~2005年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韶关盆地农业旱灾总体呈减缓趋势。1994年以来,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均值较1994年以前减小。受灾率和成灾率呈正相关,表明韶关盆地农业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总体上较弱。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建立旱灾受灾率-成灾率的重灾年景灰色灾变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韶关盆地农业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今后10年将出现2个重灾年份,分别在2010~2011年和2017年。  相似文献   

18.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地处中亚东北部,天山山脉西麓,与新疆阿克苏地区接壤,研究其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对于了解中亚气象与环境变化,应对新疆气象与环境将出现的演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英国East Anglia大学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1971-2000年的数据资料,并结合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MO)的9个吉尔吉斯斯坦气象站点国际交换数据,利用PDSI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年际间变化特点,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近30a的气象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在空间上除东北角呈湿润等级,西北角呈干旱等级外,大部分区域处于干湿正常等级;全国四季干湿适当,大部分区域处于干湿正常等级;而在时间上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逐渐湿润化,而东南部逐渐干旱化,区域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长沙市湿润指数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沁哲  匡方毅  隋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94-17495,17544
根据1954~2010年长沙市气候资料,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长沙市地表干湿状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7年来,长沙市年湿润指数总体略有增加,但自20世纪90年代的丰水期结束后,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典型干旱年——2007年,该年份的出现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有直接关系。在分季节分析极值过程中发现,年降水量距平极值与春秋冬季湿润指数极值出现时间吻合,年潜在蒸散量距平极值与夏季湿润指数极值出现时间吻合,长沙市春季湿润指数下降明显,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