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漾江林业局是国家为开发金沙江林区于1966年在巍山县建立的国有森工企业,主要从事森林采伐和林化生产。从建局至1985年的20年间,全局共生产木材73万立方米、松香497吨,修建林区公路700公里,完成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1.33万公顷,为繁荣林区经济,发展林业事业作出过历史性的贡献。1985年,云南林业实行“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漾江林业局施业区全部划归集体和个人经营,企业完全失去了生产对象,成为典型的无资源、无地盘、无资金的“三无”企业,属全省乃至全国林业企业“两危”(资源危…  相似文献   

2.
我省森林工业在国家、社会、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森林资源消耗已经到了最后的“警戒线”。按1986年资源消查  相似文献   

3.
林业企业由于多年来重采轻育、资金管理使用不科学,造成企业经济危困,资源危机(简称“双危”)。当前,摆脱“双危”已成为林业企业的当务之急。解决双危路子很多,但我认为首先要在解决资金紧缺上下功夫。下面我仅就缓解林业企业资金紧缺矛盾谈点管见。管见之一,国家积极创造条件,解开林业企业同其它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林业企业发运统配材是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森工企业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林区森工企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原因,资源和经济危困使森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林区向何处去,如何改变“两危”的困扰,成了林区人和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5.
一、目前林业企业的现状和特点目前林业企业普遍面临“两危”即资源危困、经济危困。资源危困必然带来经济危困。长期以来林业始终沿着一条越穷越砍,越砍越少,过量采伐的路子艰难行进。  相似文献   

6.
骆洪元  唐孝悌 《甘肃林业》1995,(1):13-14,16
浅谈搞好白龙江林区多种经营问题骆洪元,唐孝悌随着森林资源锐减,采伐量不断下降,国有林区正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目前看来,林业企业的出路,除加速森林资源培育,增加后备资源缓解林业的资源危机的路子外,搞好林业企业多种经营,是克服经济危困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北林业局正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若不采取重大举措,只能是越陷越深。1993年10月,笔者到通北调查研究,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通北林业局复兴资源、振兴经济提出下述雏见。 通北林业局两危深重 1. 森林资源危机:该局1958年筹建,1963年国家正式批准建局,1965年正式投产。其施业区面积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绥化林业机械厂是60年代初建立的森工机械制造和修理的中型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为林业生产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进人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陷入了经济极度危困之中。至1996年,企业负债总计达3400多万元,拖欠职工工资342万元,当年亏损782.1万元。全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成为黑龙江森工特困企业之一。根据企业现状,厂党政领导班子研究确定了“九七年稳启动打基础,九八年努力解困保减亏,九九年实现自立上台阶”的三年总体发展思路。并针对制约工厂发展的“经营机制不活、企业管理滞后、没…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3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长时期过量采伐,林区可采资源锐减,企业逐渐陷入了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为了摆脱林区的“两危”,笔者拟就开发人造板工业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的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建国40年来,它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积累了许多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森林资源消耗已经到了最后的“警戒线”。1986年资源清查时的资源状况与建国初期时相比,有林地面积由694万ha减少到630万ha,减少64万ha;森林蓄积量由  相似文献   

11.
目前,森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可采林木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的问题.做为资源开发型的森工企业,森林资源危机势必导致经济危困.缓解两危,首先要缓解经济危困的燃眉之急,同时尽快恢复森林资源.这是林区的  相似文献   

12.
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是森工企业近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北林业局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以农养林”的措施,对解决“两危”有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系统为摆脱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在产业结构调整、搞好治理整顿及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省委省政府于1990年2月召开了全省森工工作会议,把治理森工“两危”纳入全省治理整理的总体规划,决心用20年的时间实现治危兴林的奋斗目标。由于森工“两危”是一种历史综合症,在短时间内,单凭森工自身的努力是很难治理的,需要国家及全社会的扶持才能奏效。从目前来看,国家正处于治理整顿时期,财政和信贷支出都在收缩,因此,很难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森工的发展建设。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森工部门应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现有资源、资金、劳力、设备潜力,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等方面狠下功夫,为争取并获得国家出台的重大经济政策创造条件。为此,我认为当前在森工部门内部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林业企业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大兴安岭(统称林业四大家)等国有林区先后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与企业经济危困(简称“两危”)。就黑龙江40个森工企业而言,从1969年到1989年20年间,天然成过熟林已由9.6亿m~3减少到2.8亿m~3,可采资源只剩1亿m~3左右,所有的林业局森林资源处于过伐之中。现已出现全行业的亏损,平均3-4个月开不出工资。“两危”的形成是较长历史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有林区作为国家最大的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基地和木材、林产品供应基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对天然林的过度采伐,致使国家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急剧减少,导致十分严重的生态后果,也使林区本身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地境地。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不仅可以使国有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由于国家给予配套政策和资金,为国有林区深化内部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摆脱“两危”困境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停止天然林采伐后林区深化改革和转产分流的新形势,国有林区面临着严峻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早在五十年代建立的林业局,由于连年超计划采伐,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林木生长量。经过几十年的大量采伐林木,多数林业局可采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企业经营随之出现经济危机。这种“资源危困和经济危困”还将继续不断的恶化。如何解决“两危”,当然可通过发展多种经营的优势,增加企业经济收入;降低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尽管开发较晚,也同其他国有林区一样,昔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依然面临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厄运。究其原因,概括的说,除了有经济体制的弊端,社会基础簿弱等客观因素外,这种在全国国有林区既普遍又性质相同的通病,是国家较长时期对林业政策导向上的失误,本文主要从导致“两危”的方针政策入手,探求国家与地方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使大兴安岭林区避免“两危”的发生。为决策者和经营者在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西现有152个国有林场,有林面积1065万亩,活立木舌积量5333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区有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9%和17%;年木材产量占全区木材产量的40%-ed%,在全区林业建设中具有十分t*的地位和作用。搞活国有林场,加快发展步伐是整个林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全区林业发展和实现“九五”乃至今后15年宏伟B标的一件大事。然而,当前国有林场处于资源危机和资金危困的“两危”困境,经营亏损面宽、额大,资产负债量多。据1995年统计,全区有88个场亏损,亏损面达58%,共亏损6100万元,负债8.29亿元,有一部分林场只能靠借贷发工…  相似文献   

19.
运用微机管理伐区管好现有森林资源马烈,邹景义,李宝东(吉林省敦化林业局)当前,林业企业的“两危”.其主要的一条就是森林资源的危机,解决“两危”的主要途径就是解决资源危机,而解决资源危机的关键就是保护好、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严格控制计划内消耗。针对伐区...  相似文献   

20.
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林业企业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为了扭转林业企业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近几年来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林业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