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掌握桃小食心虫雌虫的产卵机制及规律,为桃小食心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虫伪产卵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虫产卵器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o)hm式鬃毛、芽孢感器、乳状感器以及分泌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为了解桃小食心虫的寄主选择和交配选择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桃小食心虫成虫雌雄蛾为试材,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的外部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桃小食心虫成虫触角感受器有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畸形刺感器、芽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Ⅰ、Ⅱ和Ⅲ)、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芽孢感器、畸形刺感器、耳形感器Ⅱ和Ⅲ仅在雌蛾触角中发现。【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触角感受器种类丰富,雌蛾触角特有的4类感受器可能与其产卵和寄主选择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黑光灯对桃小食心虫的田间诱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桃小食心虫的危害,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使用330,350,365,370nm 4种波长的黑光灯,在田间对桃小食心虫进行了诱集试验。结果表明:诱集到桃小食心虫272头,其中雌虫154头,占诱集总量的56.6%,且所有雌虫皆未产卵;在365nm的波长下诱集到雌虫比例为71.4%;桃小食心虫在夜间活动的时间大于4h。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梨小食心虫触角外部形态及其感器种类与分布,以期为深入了解其化学感受系统,揭示其寄主选择行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当天羽化的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各10头,对触角进行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对梨小食心虫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触角呈丝状,触角感器共有7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梨小食心虫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数量与分布不同。【结论】梨小食心虫有丝状触角,其上共分布有7种类型的感器,且雌、雄成虫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 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 Rondani雌虫触角、产卵器及腹部末端上的感受器(简称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上有8种感受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板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感觉孔;腹部上发现3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产卵器上分布了4种感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孢形感器和分泌孔.本研究还对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桃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为害症状,并提出了对桃小食心虫的预测及防治方法,以期为桃小食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性引诱剂防治桃园桃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部、中部果区的主要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试验通过在桃园中放置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每天观察记录桃小食心虫的数量,7、8月份调查试验地和对照地的虫果率。结果表明,2004年蛾发生期为6月20日到8月29日,共诱蛾732头,试验地和对照地的虫果率无明显差别,说明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可有效地对桃小食心虫进行预报和防治,减少果园中农药的用量,达到了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目的,同时总结了桃小食心虫在太谷地区的发生和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8.
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产卵器分泌物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雌虫及其产卵器分泌物为诱源,进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华北大黑鳃金龟有性信息素存在,其释放部位为雌虫产卵器,产卵器分泌物对雄虫的引诱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9.
桃小食心虫是为害枣果的一种主要害虫。为了探寻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防治桃小食心虫的使用剂量及时期,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幼虫具有较高毒力,与氟氯氰菊酯的毒力基本相同。在第1代成虫产卵盛期树上喷洒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000,10000倍液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和95.1%,防效高于溴氰菊酯乳油和氰·马乳油。田间喷药防治适期为卵孵化初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很好地理解印度谷螟成虫取食适应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口器的超微形态及感器种类和分布。印度谷螟成虫口器与其他螟蛾口器相似,由小的上唇,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形成的喙,3节的下唇须组成。口器感器主要分布于喙管上,共有4种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大量分布于整个喙管;栓锥形感器仅位于喙的端部;锥形感器分布于喙的外表面端部区域和食道内侧,纵向排列。雌雄虫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栓锥形感器雌虫较雄虫数量多,锥形感器在食道内雌虫多于雄虫。  相似文献   

11.
<正>果树桃小食心虫主要为害苹果、枣、桃、李、杏等,以幼虫蛀果为害。果实被害后,果内充满虫粪,不能食用,失去商品价值。以往普兰店市的桃小食心虫每年多发生1~2代,由于近几年气候变暖,导致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恒温(19、22、25、28、31、34℃)条件下,研究温度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sis Walsingham)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桃小食心虫的发育、存活及繁殖均有明显的影响,并且不同的虫态对温度的适应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温度为25℃时,桃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成虫的寿命、交配率和产卵量均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25℃是桃小食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13.
桃小食心虫生活习性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小食心虫又名桃小食蛾。幼虫蛀食桃、梨、苹果等多种果树的果实,被害果实畸形,果内充满虫粪,俗称猴头果和豆沙馅。由于该虫发生面广,危害品种多,果树受害程度重,因此,对桃小食心虫野外生活习性进行探索与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苹果的主要蛀果害虫,该虫除危害山楂外,还危害梨、苹果、桃、李、杏、枣等多种果树.近年来,由于苹果大面积推广了套袋技术,并且加大了防治力度,各苹果产区桃小食心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苹果园的桃小食心虫大规模地向山楂及其他小杂果上转移,据笔者调查,山楂果实被害率7.14%~39.33%,被害果实多呈畸形"猴头"果,果肉被食空,果内充满虫粪,果实失去商品价值,是山楂高产优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应引起广大果农高度重视.为有效地控制桃小食心虫对山楂果实的危害,笔者于2000~2005年进行了桃小食心虫发生危害及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研究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又名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梨姬食心虫、桃折梢虫、小食心虫和桃折心虫,小卷叶蛾科。梨小在各地果园均有发生,是梨树的重要害虫,在梨、桃树混栽的果园为害尤为严重。梨小除为害梨、桃树外,也为害李、杏、苹果、山楂等,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及梨果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验证乙酸己酯、己酸丙酯、丙酸己酯、己酸丁酯、己酸己酯挥发性物质对桃小食心虫雌蛾是否具有某种生物活性,通过使用 EAG 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对以上5种挥发性物质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对上述5种物质都具有较强的 EAG 反应值,且相对反应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成虫的转录组差异,了解该药剂影响桃小食心虫交配的基因在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挖掘与交配相关的功能基因。【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观察氯虫苯甲酰胺干扰桃小食心虫成虫交配及繁殖情况。采用Illumina Hi SeqTM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刚羽化的桃小食心虫雌雄成虫、羽化后4—6 h进入交配高峰期的雌雄成虫和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4—6 h的雌雄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Trinity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de novo组装及评估,之后对获得的有效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并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桃小食心虫的交配率显著降低,寿命缩短,产卵量减少。通过合并组装桃小食心虫转录组有效序列共获得102 831条unigene,其中34 526个有注释信息。根据筛选标准,氯虫苯甲酰胺处理过程中,雌雄虫中分别有122个和147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相同差异基因31个。对所存在的234个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功能过程中的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及生物学过程中与代谢过程、单一生物体过程和细胞过程相关的5类基因占主导地位。KEGG分类结果显示,富集到代谢通路的最多,有25个,包括昆虫激素合成、药物代谢等。通过比对分析,鉴定c64662.graph_c0为桃小食心虫鱼尼丁受体基因,其长度为15 637 bp,与已报道Cs Ry R的一致性为99.0%。此外,在234个差异基因中,鉴别羧酸酯酶unigene 3个、细胞色素P450 unigene 4个、肌钙蛋白unigene3个、气味结合蛋白unigene 1个和生物钟unigene 1个。细胞色素P450 c40709.graph_c0参与昆虫激素生物合成。根据转录组中基因表达分析,12个基因在雌雄虫中的表达均出现不同变化趋势。q RT-PCR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诱导羧酸酯酶c51998.graph_c0基因上调表达;药剂处理后,雌雄虫的c57480.graph_c0和c53794.graph_c0的表达分别呈现显著的上调和下调变化,而c40709.graph_c0基因仅在雄虫中显著下调,处理6 h后c53281.graph_c0只在雌虫中上调表达;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3个肌钙蛋白基因在整个试验阶段均表现明显的下调趋势;雄虫中的生物钟unigene c60883.graph_c0和气味结合蛋白unigene c45675.graph_c0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进入暗期后立即上调,但均受氯虫苯甲酰胺的抑制。雌虫体内Ry R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而雄虫初次到达求偶高峰期前Ry R的表达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到第2个求偶高峰期时,Ry R表达显著下调。除细胞色素P450c57480.graph_c0、c40709.graph_c0和c53281.graph_c0外,其余基因在雄虫中的表达均高于雌虫。且触角酯酶基因c54944.graph_c0、生物钟基因c60883.graph_c0和气味结合蛋白基因c45675.graph_c0在黑暗光照交替变化时,表达发生明显地上调或下调。【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氯虫苯甲酰胺干扰桃小交配的作用机制是由靶标基因、嗅觉相关基因、代谢基因、生物钟基因等相互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性诱剂在桃小食心虫测报防治上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性诱剂在桃小食心虫测报防治上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可准确测报出山楂园桃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期,且方法简单易行,诱集的蛾量世代清晰,蛾峰期十分明显。同时,利用测报结果,分别于第1个蛾高峰期(6月20日)及第2个蛾高蜂期后的7月25日、8月10日、8月25日喷桃小灵乳油1 000倍液4次,虫果率为3%,防治效果达88%,可有效控制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诱虫效果好的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在前人开发的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基础上,调整各成分的比例,使用5种不同性诱剂配比诱捕桃小食心虫成虫,以不加性诱剂的诱芯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性诱剂中顺-7-二十烯-11-酮与顺-7-十九烯-11-酮的配比为6.14∶1时,诱虫效果最好,其是一种值得开发的商品。  相似文献   

20.
枣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又名枣蛆,钻心虫,枣实虫,桃蛀果蛾等。为世界性害虫之一,我国大部分枣区均有发生,北方枣区发生较严重。是枣、苹果、梨、杏和山楂等多种果树主要蛀果害虫之一。在其危害严重的枣园,虫果率高达90%以上。枣桃小食心虫以幼虫蛀果为害,把虫粪留在果内,枣核周围形成"豆沙馅"。发生严重时,被害枣果提前变红,过早脱落,果内堆积虫粪,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