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2003—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投入产出数据,用SFA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特征,揭示2003年以来河南省粮食增长的变动轨迹及源泉,进而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技术进步驱动型增长模式,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则成为全要素增长的潜在动力,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替代了劳动力要素,河南省需要在合理配置要素投入、加速技术推广与扩散提高技术效率的同时加速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南省17个市2003—2013年粮食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HMB生产率指数法,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全要素效率。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呈现衰退或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对粮食TFP的提高贡献最大,但是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仍然是过多地依赖各种投入要素的增加;规模效率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但需要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考虑到天气、病虫害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豫北、豫西、豫南、豫中东等4个区域,基于2000—2014年河南省小麦生产的相关数据,测算和比较不同区域和各地市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在计算期内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值达到0.79,18个地市的技术效率值范围在0.34到0.99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得出河南省小麦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为负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2000-20t0年河南省18个市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并用Tobit模型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水平整体比较高,但是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11个市存在投入的过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正相关,而人均GDP高的市粮食生产效率则相对较低.因此,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合理调整要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否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睢忠林  刘春明  周杨 《世界农业》2021,(1):99-108,130,131
采用SBM-DEA模型、Moran’s I指数和PSDM模型,以较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依据2001—2018年15个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农机跨区服务和劳动力空间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空间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甄别。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总体递增,地区间环境效率和变动率的发展虽不平衡,但不平衡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善。②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和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以后出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可以提高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不如预期般显著,在剔除2001—2004年的样本后发现,替代程度对环境效率的改善作用主要来源于2005年以后,而作用路径主要通过提高单产水平和降低非期望产出实现。据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与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参数的DEA方法,选取了2008~2010年的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指标,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地市农业生产未达到有效,主要是在农业劳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量等生产要素投入存在冗余,农业生产相对较弱的地区应找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改进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粮食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4—2013年度吉林省前郭县、德惠市、榆树市等14个粮食大县(市)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并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德惠市等粮食大县(市)存在投入要素松弛情况;粮食大县(市)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入社比重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影响,户均农机动力则有负面影响。据此提出,吉林省粮食大县(市)需要合理配置要素的投入,提高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机设备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农业生产过程,构建了农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为弱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运用灰色DEA模型对河南省18市2008—2013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冲击扰动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之后,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更为合理和精确;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市,确定了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的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6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用DEA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5和2009年的农业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分析,测算出各地市农业循环经济效率值.结果表明,河南省循环农业有效的地市数有所增加;化肥施用量过多和劳动力冗余,是制约其循环农业达到有效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吉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促进吉林省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利用2004-2012年吉林省9个地区粮食生产相关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2004-2012年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2年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71.36%,尚有提升空间;劳均粮食播种面积和复种指数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正相关,有效灌溉率和受灾面积占比与其呈负相关。对此,应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物质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研开发及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提供粮食高效生产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系统分析了1994—2013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总体情况、演化特征及地区间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段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作用的变动,为制定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对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地级市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张家口、承德技术效率变动剧烈,且整体上升幅度较小;沧州近5年来技术效率明显上升;石家庄市等其他地区技术效率平稳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不同,部分地区出现了偶然性波动现象。(2)与1994—2003年相比,2004—2013年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变化较大,机械总动力的产出弹性从不显著变为显著正效应;化肥施用折纯量的产出弹性从显著正效应变为不显著。(3)从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粮作系数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降低,但总体上两者对技术效率的作用仍然重要;人均GDP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自然灾害对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4~2012年吉林省9个市(州)的粮食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建立柯布-道格拉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71.36%,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吉林省今后应依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物质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加强西部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研开发及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提供粮食高效生产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等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18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2001-2010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河南省18个市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测算出各市主要粮食作物相应的规模、效率和综合优势指数,明确了18市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上的优劣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潜力,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县域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县域间农村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全国1 832个县2002—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时间上,中国县域农业生产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12%。在空间上,南方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普遍高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程度高于非粮食主产区。计量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改善县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邻近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非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粮食主产区。因此,应加快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间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释放粮食主产区县域农业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2000-2008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静态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其动态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处于无效率状态,三大区域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河南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动态效率总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结合各地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提出了各地市改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河南省2015年18地市农业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冗余程度分析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现有水平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河南省18地市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形势并进行后续经营安排,进而提升河南省整体科技竞争力。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间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差距较大,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力总体不高,要素投入存在不同程度冗余。综合分析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优化农业科技投入要素配置、促进规模经营及建立差异化策略等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各粮食主产区间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阻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利用13个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进一步对影响地区差异的各个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力规模、劳均资本投入以及前沿技术水平对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呈正向影响,即这3种因素加剧了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2)技术效率水平、劳均土地、劳均用工以及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则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水平能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的地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